第70章 取長補短(1 / 2)

之前因為吃不準章邯的用意,所以各縣的縣令都是沉默不語,生怕有說的不對的地方,從而惹惱了章邯,引起一場無妄之災。

不過等聽到章邯把話挑明,明確提出改革田製的想法,眾人一下子從局促不安中解脫出來,一掃之前的沉悶,開始了熱烈的討論。

章邯聽著他們的討論,不由得頻頻點頭。老實說,這一幹縣令以前雖然對自己有不敬的地方,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鹹陽所在內史地區的地方官,他們的能力還是很突出的。

秦朝不像後世的一些朝代,官職的分封可以靠人舉薦或者其他。在秦朝,除了承襲父輩的爵位外,若是想要為官晉升的話,那得是要實打實的功勞的。鹹陽周邊的各縣雖然不大,但都是要緊所在,這些縣令能爬到這個地位,足以說明他們不是什麼酒囊飯袋。

章邯之所以煞費苦心,逼他們效忠自己,也是出於收人才為己用的考慮。這些縣令在各縣的勢力根基已深,若是有他們協助的話,自己的政令必定能得到事半功倍的執行,關中才能串聯成鐵板一塊。

而這一眾縣令都是人精,心中自然明白章邯所想,章邯想通過他們來掌控關中,而他們也樂得如此,更加鞏固自己的地位,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麵。

故而當章邯提出改革田製,用以解決糧食危機時,每一個人都踴躍發言,表達著自己的觀點,生怕錯過了其中的要點。

收成走低,糧食奇缺,這是如今整個關中地區的通病。無糧,則庫府不廩,百姓不安,軍隊不振,可以說,糧食是一切的基礎,是最基本的問題,一旦連這最基本的問題都解決不了,那雍地的發展也必定會受到很大製約。

糧食產量提不上來,不單單是百姓安穩不下來,各縣的縣令也不好過。

對於這些縣令來說,如今遭逢亂世,民心思變,自己之所以仍舊能當這個縣令統領全縣,無非是因為多年來的積威,再加之父老抬愛所致。

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如果解決不好糧食問題,保證不了百姓基本的生活所需,再有多少積威也沒用,畢竟民以食為天,百姓連吃都吃不上,哪裏有不反抗的可能。

而等到民心生變的時候,再後悔就晚了,如果真到了如此地步,章邯勢必不會再保全他們,這些縣令隻怕也要步陳倉官吏的後塵了。

所以說,在座的官吏都明白,不管是為了百姓,還是為了自身,糧食匱乏的問題都必須提上日程,並且盡早開始著手改變。隻有這樣,才能讓雍地進一步地富強起來,也讓自己的地位更加穩固。

看著爭論的眾人,章邯的心裏也若有所思,其實不管是軍田製,還是役田製,說到底本質上都是井田製,也就是土地名義上收歸國有,但交由百姓來耕種,然後到歲末的時候,百姓向公家繳納一部分所得。

這本來也沒什麼好說,隻不過到了始皇和二世的時候,對百姓的壓榨剝削加重,賦稅和徭役成為了壓在百姓身上的兩座大山。往往百姓耕種一年,到頭來自己還是吃不飽,再加上每年的役使,大部分收成都被耽誤,讓百姓是有苦說不出。

這樣的土地製度,讓人民如何能安心種地?漸漸地,大家都喪失了耕種的積極性,糧食產量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