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鄭元豹:大學生更應該考慮創業
鄭元豹說:“兩會”關於大學生就業的提議我聽了有點擔憂,很多人提議國家重新設置機構,財政上給予補貼,幫助大學生就業。我認為,大學生不應看重就業,更應該強調創業,碩士、博士也是一樣。創業有幾類:自己投資創業、合作創業和替大公司打工的職務創業。農民工找工作才叫就業,他們隻要固定工資,比如做10個產品30元錢。大學生應該去創業,成功了可以帶動農民工就業;失敗了再退回去就業。國家的財政補貼隻能補貼大學生的爸爸,他家庭沒有收入,身體狀況不行,生活上可以補貼一點給他。這個是應該的。國家培養你,父母培養你,你還叫國家財政補貼你就業,這個是不科學的。如果大學生需要財政補貼資助,那麼農民工怎麼辦?我建議國家應該在農村推行農業“四化”(城市化、產業化、市場化和科學化)、工業發展、第三產業、開拓國際市場方麵幫助大學生創業,這樣才能帶動中國的農民工就業,減輕家庭和國家的負擔。
7.許坤:“鵝司令”的創業經
2001年,從泰州畜牧學校畢業時,許坤才21歲,經營種鵝孵化場的許坤的父親開始謀劃許坤的未來,當地的獸醫站成為首選。在那裏工作了好幾個月,然而2003年的“非典”改變了許坤的人生方向。受“非典”影響,活鵝市場急劇萎縮,1萬隻鵝苗囤積了一半。看著整日愁眉不展的父親,他堅定地說:“鵝苗賣不掉,我們就自己養。”家人安排好的就業路徑,就這樣在許坤的堅持下徹底掉了個頭。“好好的工作不做,卻喜歡做放鵝郎,書真是白念了。”世人的眼光不僅沒有讓許坤退卻,反而更激起了他的信心。許坤一下子拿下村裏的200多畝荒地,迅速擴大養鵝規模,第一年他就成了村裏的養鵝狀元。開始時,他養的鵝成活率隻有50%,許坤心疼不已,下決心要提高自己的養鵝技術。許坤找來病鵝,先是請農學院的專家來診斷,自己在旁邊學,後來自己進行解剖,很快掌握了防疫、用藥等各種技術。經受住了禽流感的衝擊,如今,許坤的鵝場已經擴大到1000畝,看到許坤的事業越做越大、越做越有氣魄,村裏人都豎起了大拇指:真是行行出狀元!
把上述訪談者的創業品質總結提煉並填入下麵的表格。
(二)創業者的重要品質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歸納出創業者的重要品質。
1.欲求
我們經常聽到“無欲則剛”,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無所欲無所求的話,他就什麼都不怕,什麼都不必怕了。但是作為一名創業者的首要品質卻是先要有所欲有所求。“欲”,實際就是一種生活目標,一種人生理想。創業者的欲望與普通人欲望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的欲望往往超出他們的現實,往往需要打破他們現在的立足點,打破眼前的樊籠,才能夠實現。所以,創業者的欲望往往伴隨著行動力和犧牲精神。即使你有足夠的學識,有足夠的能力以及資源來開創一番事業的,但是無所欲求,覺得眼前的生活已足夠好,又如何能夠指望你去創業?一個真正的創業者一定是有強烈的所欲所求者,他們想擁有財富,想獲得社會地位,想得到別人的尊重。
2.忍耐
成語有“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還有“篳路藍縷”,意思都是說創業不易。不易在哪裏呢?首先是要忍受肉體上和精神上的折磨。就像企業家王江民,40多歲到中關村創業,靠賣殺毒軟件,幾乎一夜間就變成了百萬富翁,幾年後又變成了億萬富翁,他曾被稱為中關村百萬富翁第一人。王江民的成功看起來很容易,不費吹灰之力。其實不然,王江民困難的時候,曾經一次被人騙走了500萬元。他的成功,可以說是偶然之中蘊含著必然。王江民3歲的時候患過小兒麻痹症,落下終身殘疾。他從來沒有進過正規大學的校門,20多歲還在一個街道小廠當技術員,38歲之前不知道電腦為何物。王江民的成功,在於他對痛苦的忍受力,從上中學起,他就開始有意識地磨煉意誌,經常去爬山,五百米高很快就爬上去了;再一個就是下海遊泳,從不會遊泳到喝海水,最後到會遊泳,一直到很冷的天也要下水遊泳,去鍛煉自己在冰冷的海水裏的忍受力。就這樣鍛煉自己,磨煉自己的意誌。當他40多歲辭職來到中關村,麵對欺騙,麵對商業對手不擇手段、不遺餘力的打擊,都能夠坦然麵對。忍耐是一種美德,對創業者來說,忍耐卻是必須具備的品格。
3.眼界
名人老總佘德發是個非常有意思的人,據說這個人不管走到哪裏,隨身都會帶著兩樣寶貝:一樣是手提電腦,因為名人在全國設有許多的分部、分公司,佘德發帶著電腦走到哪裏,那裏就是公司的總部;另一樣是一個旅行箱,裏麵全是各種各樣的報紙,佘德發走到哪裏,讀到哪裏,將一箱一箱的報紙,當成了精神糧食。人們都喜歡誇耀自己見多識廣,對於創業者來說,就不是誇耀,是要真正見多識廣。廣博的見識,開闊的眼界,可以很有效地拉近自己與成功的距離,使創業活動少走彎路。
要提高創業者的眼界,首先是選擇行業時,俗話說,不熟不做,由原來所從事的職業下海,對行業的運作規律、技術、管理都非常熟悉,人頭、市場也熟悉,這樣的創業活動成功的幾率很大。其次是多加閱讀,包括書、報紙、雜誌等等。比亞迪老總王傳福的創業靈感來自一份國際電池行業動態,一份簡報似的東西。1993年的一天,王傳福在一份國際電池行業動態上讀到,日本宣布本土將不再生產鎳鎘電池,王傳福立刻意識這將引發鎳鎘電池生產基地的國際大轉移,意識自己創業的機會來了。果然,隨後的幾年,王傳福利用日本企業撤出留下的市場空隙,加之自己原先在電池行業多年的技術和人脈基礎,做得順風順水,財富像漲水似地往上冒。再次是不斷行路,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行路,各處走走看看,是開闊眼界的好方法。《福布斯》中國富豪裏麵少有的女富豪之一沈愛琴,說自己最喜歡的就是出國。出國不是為了玩,而是去增長見識,以便更好地領導企業。所以,有空一定要到處多走一走,多和朋友談一談天,多閱讀,多觀察,多思考。“機遇隻垂青有準備的頭腦”,讓自己“眼界大開”就是最好的準備。
4.明勢
勢,就是趨向。做過期貨的人都知道,要想賺錢關鍵是要做對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勢。比方說,大勢向空,你偏做多;或者大勢利多,你偏做空,你不賠錢誰賠錢!勢分“大勢”、“中勢”、“小勢”。創業的人,一定要跟對形勢,要研究政策,這是“大勢”。很多創業者是不太注意這方麵工作的,認為政策研究“假、大、虛、空”,沒有意義,實則不然。對一個創業者來說,大到國家領導人的更迭,小到一個鄉鎮芝麻小官的去留,都會對自己有影響。在政策方麵,國家鼓勵發展什麼,限製發展什麼,對創業之成敗更有莫大關係。做對了方向,順著國家鼓勵的層麵努力,可能事半功倍;做反了方向,比如說,某個行業、某類型企業,國家正準備從政策層麵進行限製、淘汰,你偏趕在這時懵懵懂懂一頭撞了進去,一定會雞飛蛋打。順勢而作,就是順水行舟。李白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那是指順水行舟。蘇東坡坐船回老家,走得和李太白是同一條路,卻整整花了3個月。原因無他,太白順水,東坡逆水。創業的道理也是一樣。觀察政府,研究政策,是為了明大勢。“中勢”指的就是市場機會。市場上現在時興什麼,流行什麼,人們現在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可能就標明了你創業的方向。俞敏洪如果不是趕上全國性的英語熱和出國潮,他就是使再大的勁,灑再多的淚,流再多的汗,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功。“小勢”就是個人的能力、性格、特長。創業者在選擇創業項目時,一定要找那些適合自己能力,契合自己興趣,可以發揮自己特長的項目,這樣才有利於你持久性的全身心的投入。創業是一項折磨人的活動,創業者要有受罪的心理準備。
5.明事
明事,一個創業者要懂得人情事理。古語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創業是一個在夾縫裏求生存的活動,尤其處於社會轉軌時期,各項製度、法律環境都不十分健全,創業者隻有先順應社會,才能避免在人事關節上出問題。作為對照,很多原先很“牛氣”的外資企業,認為本地人才這樣不行,那樣不行,隻有外來和尚才能念好經,現在也都認識到了人才本地化的重要。人才為什麼要本地化?因為本地的人才更熟悉本地的情況,能夠按照“本地的規矩”做事,也就是說更能入鄉隨俗。創業者一定要明事,不但要明政事、商事,還要明世事、人事,這應該是一個創業者的基本素質。
6.敏感
敏感不是神經過敏。神經過敏的人,像瓊瑤小說裏的那些角色,可以當花瓶,可以做茶餘飯後的消遣,唯獨不適合創業。創業者的敏感,是對外界變化的敏感,尤其是對商業機會的快速反應。有些人的商業感覺是天生的,如胡雪岩,更多人的商業感覺則依靠後天培養。如果你有心做一個商人,你就應該像訓練獵犬一樣訓練自己的商業感覺。良好的商業感覺,是創業者成功的最好保證。
7.人脈
創業不是引“無源之水”,栽“無本之木”。每一個人創業,都必然有其憑依的條件,也就是其擁有的資源。一個創業者的素質如何,看一看其建立和拓展資源的能力就可以知道。創業者資源,可分為外部資源和內部資源兩種。內部資源主要是創業者個人的能力,其所占有的生產資料及知識技能,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有形資產及無形資產,隻不過這種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屬於個人罷了。創業者的家族資源也可以看作創業者內部資源的一部分。擁有一份良好的內部資源,對創業者個人來說無疑是重要的,但因為其中大部分不是通過創業者個人努力獲取,而是自然存在的,具有天然屬性,我們在此不作重點討論。我們在此討論的是創業者外部資源的創立。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人脈資源的創業,即創業者構建其人際網絡或社會網絡的能力。一個創業者如果不能在最短時間之內建立自己最廣泛的人際網絡,那他的創業一定會非常艱難,即使其初期能夠依靠領先技術或者自身素質,比如吃苦耐勞或精打細算,獲得某種程度上的成功,我們也可以斷言他的事業一定做不大。
創業者的人際資源,按其重要性來看,第一是同學資源。現在社會上同學會很盛行,僅北京大學,各種各樣的同學會就不下幾十個,據說其中有一個由金融投資家進修班學員組成的同學會,僅有200餘人,控製的資金卻高達1200個億,殊為驚人。赫赫有名的《福布斯》中國富豪南存輝和胡成中就是小學和中學時的同學,後來兩人合夥創業,在企業做大以後才分了家,分別成立正泰集團和德力西集團。一位創業者在接受《科學投資》的采訪時說,他到中關村創立公司前,曾經花了半年時間到北大企業家特訓班上學、交朋友。他開始的十幾單生意,都是在同學之間做的,或是由同學幫著做的。同學的幫助,在他創業的起步階段起了很大的作用。擁有同學資源,是你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其次是朋友資源。朋友應該是一個總稱。同學是朋友,戰友也是朋友。老鄉是朋友,同事一樣是朋友。一個創業者,三教九流的朋友都要交,談得來,交得上,就好像十八般兵器,到時候不定就用上了哪般。朋友猶如資本金,對創業者來說是多多益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是至理名言。一個創業者如果不能交朋友,沒有幾個朋友,肯定隻有死路一條。《科學投資》認為,人際交往能力應列在創業者素質的第一位。
8.謀略
楚霸王之所以不值得人們同情,一在於他的有勇無謀,二在於他的婦人之仁。商場如戰場,一個有勇無謀的人,早晚會成為別人的盤中餐。創業者的智謀,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創業成敗。尤其是在目前產品日益同質化,市場有限,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創業者不但要能夠守正,更要有能力出奇。謀略,就是一種思維的方式,一種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當韋爾奇和通用的“6個西格瑪”席卷中國企業界,中國企業界人人奉韋爾奇為神靈,奉“6個西格瑪”為圭臬時,一位創業家說:“在我的企業裏,在我目前這種狀況下,我隻需要3個西格瑪、4個西格瑪就足夠用了,如果一定要我在我的企業裏推行6個西格瑪,那麼我的企業必死無疑。”現在,這家企業做得很不錯。對於創業者來說,智慧是不分等級的,它沒有好壞、高明不高明的區別,隻有好用不好用,適用不適用的問題。當年謝聖明帶著“紅桃K”一幫人,在農村的豬圈、廁所上大刷廣告時,遭到了多少人的嘲笑。但是,如今在豬圈上刷廣告的謝聖明已經成為了億萬富翁。我們歸結創業者智慧:不拘一格,出奇製勝。作為創業者,你的思維是否至今依然因循守舊?
9.膽量
創業本身就是一項冒險活動。有膽量,敢下注,想贏也敢輸,這樣的人才適合創業。創業正是最需要強大心理承受能力的一項活動。《科學投資》有篇文章認為,大凡成功人士都有某種程度的冒險精神,企業界人士猶然。史玉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當年在深圳開發M-6401桌麵排版印刷係統,史玉柱的身上隻剩下了4000元錢,他卻向《計算機世界》定下了一個8400元的廣告版麵,唯一要求就是先刊廣告後付錢。他的期限隻有15天,前12天他都分文未進,第13天他收到了3筆彙款,總共是15820元,兩個月以後,他賺到了10萬元。史玉柱將10萬元又全部投入做廣告,4個月後,史玉柱成為百萬富翁。這段故事如今為人們津津樂道,但是想一想,要是當時15天過去,史玉柱收來的錢不夠付廣告費呢?要是之後《計算機世界》再在報紙上發一個向史玉柱的討債聲明呢?我們大概永遠也不會看到一個轟轟烈烈的史玉柱和一個“賭性十足”的史玉柱了。
創業需要膽量,需要冒險。冒險精神是創業者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創業畢竟不是賭博。創業家的冒險,迥異於冒進。有一個故事:一個人問一個哲學家,什麼叫冒險,什麼叫冒進?哲學家說,比如有一個山洞,山洞裏有一桶金子,你進去把金子拿了出來。假如那山洞是一個狼洞,你這就是冒險;假如那山洞是一個老虎洞,你這就是冒進。這個人表示懂了。哲學家又說,假如那山洞裏的隻是一捆劈柴,那麼,即使那是一個狗洞,你也是冒進。這個故事什麼意思?它的意思是說,冒險是這樣一種東西,你經過努力,有可能得到,而且那東西值得你得到。否則,你隻是冒進,死了都不值得。創業者一定要分清冒險與冒進的關係,要區分清楚什麼是勇敢,什麼是無知。無知的冒進隻會使事情變得更糟,你的行為將變得毫無意義,並且惹人恥笑。
10.與人分享
梁山泊在宋江的治理下,一派興旺發達。眾兄弟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秤分金,過得好不快活。宋江治理梁山全靠兩個手段,一是建章立製,自宋江而下,眾兄弟排排坐,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二是作為領導人,宋江懂得與兄弟分享。每當“買賣”有所獲,宋江總是第一個安排下功勞簿,眾兄弟論功行賞,按照各人的貢獻,將所得進行公平分配。《水滸傳》120回,從來沒有一個字講到宋公明瞞著眾人多吃多占,中飽私囊。按理說,宋江貌不驚人,論文不能吟詩作賦,講武不能上馬提槍,卻將梁山一幹強盜治理得服服帖帖,原因很簡單:宋江這樣的領導人,不會讓大家吃虧。按經濟學家的說法,就算是有人不服他,出於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考慮,讓宋江當頭兒也是個最優選擇。作為創業者,一定要懂得與他人分享。一個不懂得與他人分享的創業者,不可能將事業做大。分享不是慷慨,對創業者來說,分享是明智。
11.自我反省
1992年9月3日,萬通成立一周年紀念日,馮侖將這一天確立為萬通“反省日”。“一直到現在,每年一到公司紀念日,我們都要檢討自己。”反省其實是一種學習能力。創業既然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創業者就難免在此過程中不斷地犯錯誤。反省,正是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前提。對創業者來說,反省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有沒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具不具備自我反省的精神,決定了創業者能不能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能不能改正所犯的錯誤,是否能夠不斷地學到新東西。
作為一個創業者,遭遇挫折,碰上低潮是常有的事,在這種時候,反省能力和自我反省精神能夠很好地幫助你渡過難關。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對創業者來說,問題不是一日三省吾身,而是應該時時刻刻警醒、反省自己,唯有如此,才能時刻保持清醒。
創業者需要的是綜合素質,每一項素質都很重要,不可偏廢。缺少哪一項素質,將來都必然影響事業的發展。有些素質是天生的,但大多數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獲得。如果你能夠從現在做起,時時砥礪,培養自己的素質,你的創業成功一定指日可待。
(三)創業者必須具備的主要能力
1.成功創業者所必需的主要能力:
(1)知識。知識是由一係列能夠在適當的時候回憶起來的信息儲備組成的。知識聯係到商業上,就是明白和熟悉以下這些方麵:
·一個商業機會·市場
·消費者·競爭者
·產品加工·技術上的問題
·企業管理·生產資料
隻閱讀和學習飛行、駕駛和遊泳知識,是不會使你具備駕駛飛機、汽車和遊泳的能力的。同樣的道理,成功創辦和管理一個小企業,僅僅明白和熟悉商業知識是不夠的。
(2)技能。技能是指能夠應用知識的能力。它可以通過練習獲得或者發展。例如,飛行、駕駛或者遊泳。聯係到商業上,可以是下列技術上和管理上的技能。
技術上的管理上的
·工程·市場營銷
·計算·財務管理
·木工·組織
·機械·計劃
·餐飲·領導
(3)特質。特質是由一些個人特有的品質和特征組成的集合。通過一個在印度、馬拉維和厄瓜多爾等國的跨文化調查,發現和描述成功創業者的行為,經過USAID(美國國際開發署)的研究,總結出14種成功創業者的特質。
一個成功創業者需要:
·積極主動·發現和利用機會
·執著·關心質量
·注重效率·有獨創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預測風險·有說服力
·親自尋找信息·履行合同
·係統地計劃·有自信心
·有決斷力·使用有影響的策略
知識和技能相對容易獲得和提高。與之相比,特質則不容易改變和獲得,並且需要時間去發展。
一個企業中,如果沒有人具備全部的三種能力,在成功控製風險方麵將會遇到困難。如果一個人是下麵這些情況,將會發生什麼?
(1)隻有知識和技能。一個想要創辦企業的人,如果他隻有知識和技能,那麼企業就不太可能生存太長時間。例如,如果沒有特質,當麵對主要障礙時,他可能隻會在短時間內堅持;或者他不能發現和利用機會;或者首先他可能不會願意去預測商業中的風險。
(2)隻有知識和特質。一個隻有知識和個人特質的人,將會發現沒有技能,知識和特質就沒有應用價值了。過分依賴這樣的人企業就會出現很多的風險。解決的辦法就是找一個具有必備技能的合作者或員工。
(3)隻有技能和特質。一個隻有技能和創業者特質的創業者,在創辦企業時,身處競爭的環境中,如果缺乏或不熟悉知識,例如關於消費者或市場方麵的知識,將最終導致失敗。企業成功的基礎就是知識。
三、風險承擔
(一)評估風險
大多創業者會評估並承擔中等程度的風險。他們不喜歡低風險情境,因為這樣的情境缺乏挑戰;但他們也會避免高風險情境,因為他們同樣需要成功。他們會設定較高的目標,享受所帶來的興奮感,但是他們不會去賭博。因此,低風險和高風險情境都是創業者所回避的,創業者喜歡的是有難度但可戰勝的挑戰。
1.風險情境的含義
當我們必須對兩個或更多的結果不明確的備選方案進行主觀評估、決定取舍的時候,就產生了風險情境。風險就意味著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潛在的損失或收益越大,存在的風險也就越大。
風險承擔者要對不確定的情況做出決定,需要平衡潛在的成功與損失。例如,你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收入不錯,每兩年可能有一個晉升機會。現在你有機會收購一家公司,這家公司前途未卜,但是作為公司所有者的收入會比你現在高50%。這家公司可能會發展成功,也可能會在一兩年內就倒閉。對於你來說就有了兩個選擇:一是繼續目前的工作,穩定、收入和職業回報中等但可預期;二是承擔風險,但可能獲得非常高的收入和職業回報,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盡管有成功的可能,大部分人可能還是不會選擇承擔風險,而更願意留在穩定的職位上。但另外一些人則不安心、不滿足於自己目前的工作,他們尋找門路使自己富起來。這些人更可能受潛在收益大小的影響,而不大關注成功的可能性,也不怎麼去想他們所要付出的努力的程度。這種隻是被高回報、低付出所吸引的人就成了賭徒。
2.風險情境的評估
盡管創業者具有和上麵兩種類型的人相類似的某些特征,但創業者對風險情境的評估卻與他們有很大不同。主要區別在於,創業者會係統完整地評估該公司成功的可能性,還有他們的努力對公司成功的影響程度。他們會研究市場狀況,了解其他相關的商業模式、產品線、設備與流程以及資金等方麵所能帶來的利潤,進行全麵比較後再做出最終決定。他們喜歡用自己的努力來影響結果,從而獲得成就感。
無論結果是好是壞,創業者都願意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個人責任。與他們不同,其他一些人就可能覺得為失敗的決定承擔個人責任很難,這些人常常會把生活事件歸於運氣,或者自身無法控製的某種力量,如商業競爭或政府幹涉。由於認定自己不能左右結果,這些人於是拒絕承擔風險。
3.組織權威與責任
創業者也是領導者,他們引導其他人的活動以達到組織目標。團隊建設和實現組織目標是創業者的責任。作為由人組成的組織的領導,他們必須願意在某些活動中代表權威和責任。
代表權威和責任是有一定風險的。不管結果好壞,創業者都要承擔。為了獲得最大利潤,員工也需要一定的權力和自由來完成他們的職責和責任。創業者需要他人的幫助,但同時他們可能並沒有時間時刻來監督員工的工作。
對風險的承擔在實現組織權威和承擔責任的過程中顯得尤其重要,允許他人分享權力是以公司發展為導向的創業者的特征之一。創業者越是能夠成功地承擔責任,就會有更多的時間來處理那些會對組織未來成功有重大影響的活動。
4.權變而實施改變之策略
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創業者都必須首先決定是否願意要冒風險。在風險情境下,創業者的權力、地位或權威可能會受到挑戰。當生意出現問題的時候,創業者要能夠對情況做出評估,並努力解決問題,還必須能夠采取必要的修正。當風險情境出現時,是否承擔風險的決定就變得十分重要。當創業者決定承擔風險的時候,他們要按照明確的計劃開始行動,同時還可能需要預先準備的備用方案,以備在第一個計劃不成功時使用。這些備選計劃使創業者能夠在風險變化的情況下有一定的彈性。
行動計劃一經做出,就必須實施。隻有在計劃開始執行的時候創業者才能夠真正了解和理解其中蘊藏的風險。因此,在決策實施的早期階段,創業者必須堅定自己的決定,直到問題解決為止。如果確信經過一定過程可以使問題得以解決,這些具體的行動就將有助於結果的實現。
5.總結
承擔風險是成為創業者的一個基本要素。創業者通常會為自己設定較高的目標,然後集中他們全部的能力和才幹來實現這些目標。目標製訂得越高,蘊藏的風險就越大。商業創新能夠產生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而這種創新正是源於這些願意接受巨大挑戰並能夠評估風險、承擔風險的創業者。
(三)風險情境的分析過程
1.風險的評估
風險分析的第一步就是確定是否存在風險。選擇某個備選方案,是否意味著要承擔一些潛在的損失呢?如果企業有較好的現金流、充足的現金儲備或良好的信用,而且需求在可預見的未來一定會增長,那麼選擇任何一個備選方案都沒有太大風險。另外,在沒有利潤保證的情況下,企業可能不具備足夠的能力投入所需的資金。在這種情況下,擴大生產的決策顯然會存在一定風險。不過,不同備選方案所存在的風險大小程度是有明顯區別的,相應的潛在回報也有所區別。那麼你該怎樣評估這些備選方案呢?
2.確定目標
下一個步驟是考慮企業的政策和目標。企業的目標可能是緩慢增長,或者穩步增長,也可能是零增長,或在其他產品領域增長。
某個存在風險的決定是否與企業目標一致呢?如果是,決策程序將會繼續,並要對備選方案進行詳細評估。
3.分析備選方案
如果一個決定(如擴大生產的決定)即使存在一定的風險,但與企業目標一致,那麼下一步就是通盤考慮各種備選方案。要對這些備選方案進行詳細、充分的分析,才能客觀評估其成本。大部分成本是經濟成本,但在有些時候,也應將個人、社會和自然成本包括進去。
4.收集信息,權衡備選方案
接下來的一步是要收集大量信息,這樣才能對每個備選方案的成敗進行評估。要對各種情況下的需求進行市場評估,還要評估競爭行為的可能性,並預計這些競爭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要通盤考慮各種可能產生的結果,並得出合理結論。
注意,我們要在市場信息、對未來需求的預測、對競爭行為的評估和其他因素(諸如對信貸公司或設備生產商的反應預測)的分析基礎之上,對每個備選方案為公司帶來的可能回報進行評估。
5.風險最小化
在這一步驟中,要評估創業者對結果成敗的影響程度,優選風險最小的方案。這包括:對創業者個人能力和公司能力的清楚認識;在確定成敗如何變化(朝著有利於創業者方向)過程中的創新能力;策劃能夠影響變化的戰略和策略的能力;實施戰略的動力、活力和熱情。
6.規劃、實施最佳方案
一旦選擇了某一備選方案,就要為實施方案草擬出計劃,其中應包括時間表、明確的目標、應對可能產生的結果的計劃以及反饋程序,這樣才能迅速實施必要的改變。要通盤考慮各種可能產生的結果,並得出合理結論。
第三節如何創業
[案例8.5]
鄧暉是某高職學院的畢業生,尚未畢業時他就看準了傳媒廣告的廣闊市場,創辦了一家傳媒廣告公司,專門從事電梯門廣告運營。雖然他的公司建立了多個網點,當年他的創業計劃書還獲得了省、市特等獎,但他依然麵臨著銷售方麵的難題,切身感受到創業的精彩和無奈。他說:創業前我們作了充分的準備,包括市場調查、產品定位、尋求合作夥伴等,但當公司真正運作起來時,才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如此之大。
點評
創業不是在岸上學遊泳,光有理論是不會收獲成功的,創業最重要的檢驗還是在於實踐,在於如何把握商機?如何開拓營銷渠道?如何打開市場?如何麵對競爭?如何贏得消費者的信任等,這一係列的問題都擺在創業者麵前,隻有處理好每一個環節,才能步步為“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