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斷修改和完善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就是個人對自身職業發展的計劃安排和具體操作流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清晰、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決定著一個人5年、10年甚至一生的職業幸福。另一方麵,職業規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還應在實際工作中不斷修改和完善。一份科學嚴謹的職業發展規劃,應包括不同階段的職業目標和實現手段。找工作不是隻找一份收入可觀的工作就行了,某些行業有些崗位雖然現在看起來不錯,但是很可能再過幾年就窮途末路了。在此,建議畢業生們在製訂職業規劃時與具有行業背景的人士和專家多點溝通,充分明晰地了解自己,並且聽取別人的建議去反複修正規劃。

(三)拓展能力和發展個性

沒有人是生來就全能的,勤能補拙是良訓,後天學習是個人成功的關鍵一環。同樣,職場得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麵對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具體要求與個人能力之間的差距,職業人唯有勤修內外功,不斷縮短差距才能成功。此外,隨著社會發展,一方麵行業更替對職業人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麵以時間為成本的個人職業競爭力卻可能在不斷流失。要有效地利用一切空餘的時間選擇合適的培訓方向適時充電,積累自身的職業競爭力,伴隨職業能力的拓展,全麵提升職業素養,完善個性,以實現良性發展。

(四)適應新工作環境和崗位

適應工作和適應環境互為前提,任何一方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工作進程與效果,影響人的積極性的發揮,進而加劇職業的不適應。適應新的工作崗位,就是要熟練掌握所從事職業的技能、規範等等,以使自己盡快投入工作。所謂適應環境,包括工作環境和人際關係兩方麵,其中主要是人際關係。在不同環境下的人際關係雖有所不同,但無論在什麼環境下,要處理好人際關係必須要有良好的品德,同時掌握一些人際相處的方法和技巧。

第二節職業角色適應

一、角色適應的含義

社會角色一詞是美國人類學家林頓(R·Linton)於1936年在其所著TheStudyofMan(譯為《人的研究》,編者注)中首先提出的。所謂社會角色,是指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範與行為模式,它是人們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社會角色構成社會群體或組織的基礎。社會角色首先意味著社會賦予的一定權利與義務,它反映了每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在人際關係中的位置,代表了每個人的身份。也就是說,擔當了某個角色,就要表現出這個角色的特征。做教師的就要像教師,當學生的就要像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擔當的角色總是相對的,如教師相對於學生,領導相對於下屬等等。同時,一個人總是集多種角色於一身,與他人產生交往與互動,並由此參與社會生活。

每個人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個人職業的不斷變化,往往會發生多次的角色轉換。從一個角色進入另一個角色的過程,稱之為社會角色的轉換,認識這種角色轉換的必然性,並主動適應的過程,稱為角色適應。對於大學畢業生來說,適應職業角色是融入社會、生存立足和職業發展的前提。

二、角色適應的具體方法

(一)學會心理適應

1.心理衝突的表現

大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就意味著由一個學生的角色轉換為一個職業人的角色,轉換跨度大,難度也高,因而剛進入職業角色,畢業生難免會有些不適應,產生各種心理衝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1)依戀學生角色的心理。學生角色的責任主要是接受教育、儲備知識、鍛煉能力、力求全麵發展。大學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後,容易產生懷舊心理,常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置於學生角色來要求自己和對待工作,以學生角色習慣的方式觀察和分析事物。麵對與同事、領導等較為複雜的人際關係及職業責任的壓力,不禁會留戀相對單純的學生時代。

(2)職業角色中的依賴心理。職業角色的主要責任在於依靠自己的本領或技能去工作,以特定身份去履行自己的職責,職業角色的履行直接影響個人事業的發展。雖然大學生的獨立意識已經逐步形成,但由於對學生角色的依戀,很難養成完全獨立工作的觀念,在工作上基本靠領導安排,對自己的工作性質、範圍和相互關係還沒有足夠的認識。因此,在履行角色義務、掌握支配角色權利的尺度、遵守角色規範方麵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別人已不再用學生的眼光來看待他,而是以獨立承擔職業責任者的標準來要求他。

(3)懷才不遇的自傲心理。大學生初入職場,被人認可的願望十分強烈。但是從業之初,往往被指派做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或被迫頻繁輪崗;曾經是學校裏的優等生,如今卻隻是一名普通員工;學的是熱門專業,但卻沒有獲得期望的薪酬和機會。評價標準的差異,期望值的跌落,讓許多優秀大學生無所適從,有時還會怨天尤人,覺得自己一身才華無法得到施展。這實際上就是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沒能學會正視自己。

(4)消極退縮的自卑心理。有些畢業生麵對新的工作環境和生疏的人際關係,缺乏應有的自信,工作中放不開手腳,看到別人工作經驗豐富,駕輕就熟,相比之下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膽小、畏縮、不思進取、甘居人後,產生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消極心理,這不利於聰明才智的正常發揮。持自卑心理的人常常還會感到自己軟弱無力,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隻能聽天由命。

(5)得過且過的飽和心理。由於種種原因,現實的職業與個人的興趣往往不太吻合,或者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每天工作基本都是按照某種固定程序,反複進行內容相同、形式不變的操作,久而久之,就覺得單調、乏味、無聊,有一種飽和感,而當這種情緒體驗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勞動效率就會下降,甚至想放棄眼下的職業,但是報酬和收入相對較高,生活安逸,往往又使人容易隨遇而安,不思進取。

2.應對角色適應中心理衝突的策略

(1)立足本職,增強獨立意識。學生角色和職業角色由於各自的權利、義務和角色規範不同,有著根本區別:一個是受教育,掌握本領,接受經濟供給和資助,逐步完善自己的過程;一個是用已掌握的本領,通過具體工作為社會付出,獨立作業,具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以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的過程。因此,要求大學生立足於本職工作,進一步增強獨立意識,學會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在工作中能夠獨當一麵。

(2)客觀評價自我,克服浮躁心理。初入職場,大學生要克服浮躁的情緒,要理智估量自身特質,包括自己的能力、氣質、性格等,同時客觀評價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等的儲備能否滿足履行崗位職責的要求;作為新人,一定要耐得住“平淡”,開始的時候應把自己定位在“學習者”的角色上,在個人目標與企業目標衝突很大的情況下,務實的做法是:應該先以企業目標為主,得到企業的認可,獲得核心工作,得到鍛煉,學到更多的經驗,在此基礎上,企業也才可能會給予他們更多學習培訓的機會和更高的待遇。

(3)虛心請教學習,大膽實踐創新。大學生在理論方麵有了一定的積累,但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還是一個新手,缺乏經驗和方法,但沒有必要因此自卑、退縮,應該擺脫心理壓力,樹立自信。雖然在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做錯事情,但隻要善於請教,及時總結和汲取經驗教訓,獨立工作能力逐漸地就會養成。同時注意做事要有耐性,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處理,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地工作,自然而然會發現自己的創造潛力。

(二)積極塑造自我形象

1.了解單位的文化氛圍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文化氛圍:有的崇尚張揚,有的崇尚沉穩踏實;有的要求員工按部就班,有的需要員工更活躍一些等等。要先去了解這個企業的“生存法則”,盡量及早融入環境。

2.熟悉並遵守製度

工作單位的製度和規則,要熟記並嚴格遵守,比如不遲到、不早退、辦公時間不打私人電話等等。也許沒有人因你早下班十分鍾而指責你,但老板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在這種小事上栽跟頭,會得不償失。

3.從小事做起

年輕人容易好高騖遠,不屑於做日常工作中的瑣事。其實領導考察你,正是從小事開始,所以無論領導交給你的事多麼零散,或者根本不是你分內的事,你都要及時地、充滿熱情地處理好,即使領導不再追問,也不可不了了之,一定要給一個下文。隻有逐漸得到領導的信任和肯定,才會有“做大事”的希望。

4.適時表現自己

領導在場時不要縮頭縮腦,退到別人後麵,而是要適度表現,敢於說話。開會時不妨坐得離領導近一點,尤其當領導讓大家發言時,平時積累的幾條合理化建議適時提出,可以讓領導對你刮目相看。當然,舉止應穩重,不要隨便打斷領導的發言,更不可誇誇其談,喧賓奪主。

5.正確對待批評

剛開始工作時犯的錯誤不會葬送你的前途,工作失誤時要搶先道歉或主動檢討,並虛心聽取批評。主動認錯也許不代表真的犯了什麼天大的錯誤或傷天害理的事,而是一種人際關係相處的“軟化劑”,使事情終有“回轉”的餘地。反之,總試圖想要掩蓋錯誤或滿口辯解之辭——不是強調客觀、就是推罪別人,這種表現比錯誤本身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