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強化五個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大學生在麵臨就業時,與其抱怨社會或學校,不如改變求職的觀念,盡量讓自己去適應社會現實,遵循市場的規律,立足於選擇最能發揮自己作用、實現自我價值的崗位,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靠自己開創精彩的人生!要轉變求職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關鍵是強化五個意識:
(一)強化自我意識:相信自己,戰勝自己
培根曾經說過:“如果問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那麼回答則是:第一,無所畏懼;第二,無所畏懼;第三,還是無所畏懼。”越是在困難的情況下,越是在大家都“談就業色變”的時候,我們越要冷靜,要“無所畏懼”。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考驗大學生的不僅僅是學識與社會經驗,更考驗的是麵對困難時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我價值的表達,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和充分評估,堅信自己能完成任務,達到目標。一個求職者,隻有堅信自己有實力能勝任某項工作,才能表現出堅定的態度和從容不迫的風度,才能贏得用人單位的賞識和信任。
(二)強化現實意識:腳踏實地,調整期望值
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麵對人才市場,要對市場做充分的了解,了解市場需求、就業行情,並要根據自己的學曆、專業、實力、特長作一個正確的評估,做到知己知彼,打一場有準備的“就業戰”。要想把這場戰打好,打得漂亮,就要了解現實,腳踏實地,並不斷增強自己的實力,讓自己從“普通勞動力”中脫穎而出,以實現就業的第一步——引起用人單位的關注和興趣。給自己設一個合理的期望值,在選擇用人單位的同時,還要接受用人單位的選擇,總結每一次的求職經驗,根據用人單位的要求調整自己,增強實力,揚長避短,以適應人才市場的競爭。
(三)強化職業流動意識:先就業後擇業,先生存後發展
年輕人對於自己的人生都有很多夢想,這無可厚非,但夢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一定基礎的積累之上逐步去實現。先就業,並不代表著你要放棄自己的夢想,而是在現實中尋找能登上夢想的階梯。華羅庚,他在成為數學家之前,就非常喜歡數學,但是,由於生活所迫,他在進入數學王國之前,卻在他父親的小雜貨鋪裏做夥計,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他後來成為一個大數學家。
學會生存,其實是一種社會技能,即社會適應能力。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會抱怨就業形勢不好,抱怨生不逢時,卻很少思考如何讓自己適應環境。
先就業,就是要主動抓住就業機會。為了一個理想的工作,一味地等待,不僅錯失了就業機會,浪費了時間,也浪費了人力資源。人力資源專家認為,大學生找工作,機不可失,該出手時就出手,隻有就業了,你的人力資本積累才算開始。人力資本的增值是要靠積累的,早一天工作,就會早一天受益。如果選擇等待,你的人力資本將一直為零。況且等來的隻能是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職業生涯的成功並不取決於自己的專業以及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關鍵在於能否借此積累經驗,為今後奠定基礎。抓住機會先就業,盡早積累經驗,這才有利於將來的發展。
(四)強化服務意識:從基層做起,從小事做起
大學生在初次就業時大多是從最基層的崗位做起,比如服務員、文員、銷售員等,這些崗位看起來似乎沒什麼技術含量,也跟自己的專業不相符,但也不能小瞧了這些基層工作。越是基層,越是能接觸最廣泛的東西,能學到書本學不到的知識。同樣是基層,不同的人也能做出不同的樣子。
[案例4.6]
在海口,有一個酒店,它的餐飲規模很大,客房很少,什麼硬件條件都挺好,持續三四年經營虧損。後來來了一個總經理,這個總經理從香港高薪聘了一個女領班。這個女領班就是會笑,笑得非常真誠,態度十分的好,她就要求服務員像她一樣,就一步步地帶著這些服務員。這個酒店什麼都沒變,三個月以後這個酒店就開始火起來,人們到這裏吃飯就覺得是這麼愉快,覺得自己的錢沒有白花,覺得在這個環境之下有好多“不快、鬱悶”都煙消雲散了。
點評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大學生如何在眾多勞動者當中脫穎而出,就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就要紮根於腳下現有的崗位,紮根於最基層,即使從服務員開始。基層經驗將成為你一生職業生涯的寶貴財富,這是書本上、學校裏、課堂上所不能給予你的。
(五)強化競爭意識:敢於競爭,勇於挑戰
有一個故事:兩個運動員在森林裏行走時遇上了一隻老虎,其中一個人急忙穿上跑鞋,另一個人則諷刺說,你穿跑鞋也沒用!他回答說,你以為我穿上跑鞋是與老虎賽跑嗎?我隻要跑過你就可以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要不斷地穿上跑鞋,與身邊的人賽跑。我們要喜歡競爭,因為對手有多強我們就應有多強!
市場經濟遵守競爭的法則,優勝劣汰,沒有危機感的人,將麵臨更大的危機。為規避危機做超前準備,就會化危機為轉機。21世紀是終生學習的世紀,不學習就落後,少學習也落後,學慢了同樣落後!
第二節擇業中常見的心理障礙及自我調適
臨近畢業,畢業生的心情是複雜的,想找到一份好工作,但就業路上總是不能事事順利,存在許多的障礙需要大學生一一克服,其中就包括心理障礙。根據全國高校職業谘詢協作組調查,我國大多數畢業生對於高校就業製度改革的適應性逐步增強,自覺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積極參與人才市場的競爭,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對就業存在期望值過高,對自己和社會認識不足,存在焦慮、浮躁、自卑、依賴等不良心理。以下分析大學生擇業過程中存在的常見心理障礙,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調適。
一、從盲目自信,到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
有的同學認為自己在擇業中具備種種優勢,比如學習成績優秀,專業緊俏,求職門路廣,或被不少用人單位垂青,因而盲目自信,看這個單位不順眼,那個單位也不如意,從而錯過不少適合自己發展的機會,到頭來往往會由於對自己的過高估計,而在擇業中受挫。
盲目樂觀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對就業市場的估計過於樂觀,二是對個人能力估計過高。
正確的做法是:正確認識麵臨的就業形勢,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及時調整就業目標,不刻意追求最滿意的結果。
二、從自卑畏難,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有自卑感的同學在麵對激烈的競爭時,總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如別人,缺少跟別人競爭的勇氣。一走進人才市場就害怕,參加招聘麵試,不是忐忑不安,就是在關鍵時刻退了下來。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輕易就得出“自己確實不行”的結論。
正確的做法是:樹立自信心,把困難看成生活中一次不同尋常的體驗。了解自己的局限,並坦然承認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的長處,並將其發揚光大。不去做自己所不能及的事,但要把力所能及的事做好。不處處跟別人比,不求處處比別人強,而要多跟自己的過去比較,把目光放在已有的進步上,每一次進步,都證明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證明自己對環境是有影響力的。
三、從妄自菲薄,到以平常心看待一切
[案例4.7]
2008年10月份之前,小岩還沉浸在酷似療養院的大學生活中,活得特滋潤。直到有一天學校宣傳欄裏貼出了一張偌大的海報,寫著某某單位招聘,他才發現自己已經大三了。
小岩心想:“找工作就找工作,有什麼難的?至少我也是個大學生,至少我長得有鼻子有眼,至少我個頭在1.75米以上,至少我學的專業還是個熱門,至少我還得過幾次獎,至少我還在學生會混過……”
小岩對自己找工作這件事充滿了信心,認為自己就算找不到很好的工作,但中上水平的工作還是能找到的。可一個月後,小岩說:“殘酷的現實實在讓人傷心了,對於找工作這件事,我就像一個被捅了一刀的氣球一樣,別說,信心,簡直連氣都沒了!”
點評
很多大學生在求職前往往躊躇滿誌,躍躍欲試,想一顯身手,大展宏圖;一旦受到挫折後,自信心大大減弱,自尊心受傷害,就容易妄自菲薄,對自己全盤否定,感到一種空前的失敗。就像小岩一樣,未求職前對自己充滿信心,經曆挫折後卻連“氣”都沒有了。
因此,我們常常聽到有大學生在求職時抱怨:“大學三年什麼都沒學到,學的那些東西在工作中一點都用不上,還不如早就步入社會的高中生,最起碼比我們還多三年的工作經驗。現在企業就看重員工的工作經驗和能為企業賺錢這一點……”
正確的做法是:寵辱不驚,以平常心去看待麵試的結果。通過了麵試的,不必得意忘形,如果通不過試用期,還得重新找工作;沒有被接納也不要緊,更好的機會還在前麵等著你,繼續努力吧。
四、從患得患失,到把握機會、當機立斷
[案例4.8]
小李知道就業形勢不樂觀,早在年初就開始為找工作而忙碌起來了。由於一開始她便決定把目光放在規模不大的單位,以提高求職的成功率,三個月時間已經去了不下20家單位麵試,其中曾前後在三家企業工作了一段時間,但最後都沒有留下來。
“其實並不是自己工作不努力而被辭掉,主要是看到企業有不完善的地方,就想重新再找一家好一些的。但現在試了幾家都不滿意,我都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了!”小李無奈地說。
點評
職業的選擇往往也是對機遇的一種把握。麵對用人單位的招聘,有的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常常瞻前顧後、患得患失,或待價而沽、左顧右盼;有的畢業生手握幾家意向單位,卻占著崗位持續觀望,往往容易導致錯失良職;有的同學總認為前麵的是蝦米,後麵才有大魚,盲目誇大機會成本。因此,在求職擇業過程中這山望著那山高,該拍板時不拍板,患得患失,結果是到走出校門時,工作還沒著落。機會隻會留給有準備而適時把握的人,它不是每天都會向你招手,它常常稍縱即逝,在徘徊與猶豫中,也許已經從你的手指間悄悄溜走。
正確的做法是:給自己準確定位,把握機會,當機立斷,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
五、從依賴心理,到依靠自己、贏得機會
部分應屆大專畢業生,雖然接受了三年大學教育,但依賴性強,獨立性差,往往把希望寄托在拉關係、走後門上,或者什麼事都依靠父母師長之意,師兄師姐之言進行取舍,缺乏獨立自主的精神。
有依賴心理的大學生,往往對自己評價也比較低,他們會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能做,離開了父母,沒有別人的指導和工作,他們就感到束手無策。當碰到一個難度比較大的工作時,他們會想“我從來沒做過這個事”,會在困難麵前屈服。相反,有獨立能力的人,就顯得很自信,他們對自己評價很高,也樂於努力工作,也喜歡挑戰有難度的工作,他們把克服困難當成鍛煉自己、體現個人能力的機會,他們的信念是:“既然別人能做,我也一定能做。”
正確的做法是:形成獨立、完善的自我,堅信自己“一定能行”,獨立自主地走上社會,靠自己去贏得就業的機會。
六、從盲目攀比,到珍惜適合自己的機會
[案例4.9]
小王在班上成績拔尖,一直希望自己能找到很好的工作。本來在校園招聘會上,已經有單位看中了她,她也覺得不錯,但當她聽說同班小李找了一家外資公司,待遇好,發展空間大,她覺得小李平時什麼都不如自己,自己一定能找到比她更好的。
於是,她毅然拒絕了那家單位,可是當她找不到更好的單位想回頭的時候,原來那家單位已經跟她們班上另外一個同學簽約了。
點評
像小王一樣的同學不在少數,而且往往是一些成績較好、性格要強的同學較容易犯盲目攀比的毛病。在盲目攀比的心理作用下,即使有些單位非常適合自身發展,但因某個方麵比不上同學選擇的就業單位,就輕易放棄,事後卻後悔不已。
學成從業、服務社會,實現自身價值,是每一名大學畢業生的美好願望。但是,在求職的過程中,如果不從自身的特點、自身的能力和社會需要出發,而是與同學盲目攀比,好像不到一個比別人更好的單位就不能實現自身價值。結果到頭來,隻求得一時的心理平衡,卻不利於自身價值的實現和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