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前的心理準備

學習目標

1.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理性看待“就業難”;

2.麵對求職困難,學會自我心理調適;

3.培養積極樂觀的就業心態,為順利就業做準備。

[案例4.1]

在某單位組織的一次麵試中,主考官先後向兩位考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我們單位是全國聞名的大集團公司,下麵有很多公司,凡被錄用的人員都要到基層去鍛煉,基層條件比較艱苦,請問你們是否有思想準備?”畢業生小李說:“吃苦對我來說不成問題,因為我從小在農村長大,父親早逝,母親年邁,我很樂意到基層去,隻有在基層摸爬滾打才能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為今後發展打下基礎。”畢業生小劉回答:“到基層去鍛煉我認為很有必要,我會盡一切努力去克服困難,好好工作,但作為年輕人總希望有發展的機會,不知貴公司安排我們下去的時間有多長?還有可能上來嗎?”結果小李被錄用,而小劉被淘汰。

點評

成功就業,需要有充分的就業心理準備,對初入社會的青年大學生來說,由於對自我、職業目標的期望、評價方麵存在不客觀的或者過分理想化的估計,求職自我定位不準,往往導致求職過程中遭遇這樣那樣的挫折。理性地進行心理調適,培養正確積極的就業心態,才能為順利就業打下心理基礎。

第一節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所謂就業觀,一般是指人們選擇和從事某個職業時的情感、態度、評價標準和價值取向的綜合,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在對待職業問題上的重要表現。理性地分析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會發現不僅受客觀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而且大學生的就業觀中普遍存在著就業觀念理想化、功利化等問題在職業選擇方麵也會起到重要的心理定向作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順利就業,因此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尤為重要。

第四章大學生就業前的心理準備

一、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主客觀因素

(一)客觀因素

1.就業人數激增與就業市場達到超飽和狀態的矛盾。一方麵,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超過600萬,這些畢業生需要就業,另一方麵,很多企業削減甚至取消了校園招聘計劃,這“兩重壓力”對於即將要畢業的大學生而言,是相當現實而又棘手的。

2.高等學校專業調整滯後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很多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調整不是麵向市場需求,而是單純立足於自身師資條件,招生和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結果導致在當年熱門的專業,三四年之後因為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可能就成為冷門。

3.畢業生擇業期望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矛盾。一方麵表現為大學生就業的薪資期望與用人單位所提供的實際待遇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麵表現為大學生的自我意向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所以就出現大學生就業市場“就業不難、擇業難”的現狀。

(二)主觀因素

對於當代大學生自身而言,最大的問題是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自身的優勢、劣勢是什麼,所以,也就很難對自己的職業道路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規劃。影響職業選擇的主觀因素還有落後的觀念和就業意識。

1.就業觀念

就業觀念既有正確與錯誤之分,也有新舊之別。舊的、落後的觀念如果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需求,就會影響我們的視野,阻礙我們的發展。要想讓我們觀念更新得快,就必須做到“易接勤取”。“易接”就是我們要能很快地接受新的理論、新的觀念,充分思考,並能從中找到對自己有用的部分為自己服務;“勤取”即常常給自己創造接受新觀念的條件,不能坐享其成,大學生就業中的“一步到位”、“等、要、靠”等思想就是陳舊觀念的表現,持有這種觀念的學生,不僅僅在思想上落後於人,可能在工作中也會永遠落後於別人。

2.就業意識

就目前情況看,並不是沒有足夠的崗位供大學生選擇,而是大學生對就業崗位的期望值過高,不甘心屈就於某些工作崗位。具體表現如下:

(1)對自己角色定位不合理。雖然現在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轉變到“大眾教育”,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從知識型轉向應用型,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掌握適應於社會的基本勞動技能和生存技能,但還是有很多大學生很有優越感,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就業勞動大軍中的普通一員。

(2)對職業評價不準確。職業隻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很多大學生還是擺脫不了輕體力勞動或服務性勞動的傳統思想影響,抱有計劃經濟時代“一步到位”的傳統就業觀念,不懂得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3)對社會分析不科學。大學生對社會所急需的人才種類以及對人才的素質要求不了解,往往還是以學生的標準來衡量自己。

3.就業心理

心理因素主要表現是大學生擇業能力水平不高。另外,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就業挫折承受力差、競爭與進取精神不夠、合作性和冒險性較差、獨立性不高、盲從和依賴心理等也是造成眼下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觀原因。

擇業能力水平不高具體表現在:

(1)缺乏對自我客觀、係統、科學的認識。常出現高估自己能力的現象。具體表現為:擇業期望值過高,把待遇是否優厚、交通是否便利等作為選擇標準,不願承擔艱苦的工作,不願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單位去工作。

(2)在選擇就業單位的過程中,明顯表現出被動和隨意性,缺乏科學性和主動性。主要表現為對自身的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評價過低,不敢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不敢主動參與就業競爭,陷入不戰自敗的困境之中。

(3)獲得職業信息的能力和職業目標的篩選能力不強,虛榮心和僥幸心理往往使他們改變原有的目標,而采取不切實際的從眾行為。

(4)職業規劃能力比較欠缺,很少有人對自己作出詳細的分析,明確自己的素質、實力、個人特點、能力、興趣和學習、工作方式以及對工作環境的喜好,並依此做出決定和計劃。

二、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走出擇業誤區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由來已久,究其原因,既有宏觀層麵經濟發展、體製轉型滯後的因素,又有微觀層麵就業觀念的因素。就大學生自身而言,樹立正確的擇業價值觀,轉變擇業觀念,走出就業的心理誤區,也是極為重要的。就業當中存在的心理誤區主要表現為:

(一)擇業期望值較高

[案例4.2]

浙江省某職業學院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小王與某集團公司經過雙選、麵試考核,終於進入簽約階段,協議書首先由畢業生本人簽署應聘意見,該生在“應聘意見”一欄寫下了以下6條要求:①從事財會工作;②每周工作五日,每日八小時工作製;③解決戶口,提供單身住房;④住房公積金、勞動保險、養老保險等相關支出均由公司負擔;⑤每半年調薪一次;⑥公司不限製個人發展。單位鑒於以上條件不能完全答應,將協議書退回,並建議修改後雙方再簽。最終,該生因堅持自己的意見而未能被錄取。

點評

以上案例中的小王不能順利就業,根本原因在於擇業期望過高。誰不想找一個待遇好、工作輕鬆並有前景的企業,但畢竟“粥少僧多”,尤其在當前嚴峻的就業環境下,我國大學畢業生供大於求,大學生就業本身已存在很大的困難,要找一個樣樣條件都滿足個人意願的好工作,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清醒地認識自己非常重要,先低再高,是一種非常務實的求職方法。

先低位就業,並不意味著一直處於低位,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求職策略定位為自我升值型求職。這就是說,在開始找工作的時候,自身的價值不是恒定不變的,可以通過創造性的求職,達到在行業中、在社會中的自我提升,每一次求職經驗都應該是有人才增值效果的。如果能把自身塑造成雇主所需的有獨特招牌式競爭力的相對高端人才,就業的選擇權就會更大。而成為這種人才需要的是什麼?需要的是真正掌握的實用技術與能力。

(二)不願到基層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就業

[案例4.3]

近幾年,為了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國家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農村教育碩士、農村教師特設崗位等。但是有記者做過采訪,發現部分大學生對到基層就業還有種種顧慮:

“大學四年花費多,去基層經濟壓力太大。”山東師範大學被批準為山東首批農村教育碩士培養單位,從今年開始從應屆本科畢業生中選拔和培養農村教育碩士師資。但記者采訪發現,一些學生對這一政策並不感興趣。這所學校計算機係畢業生小武跟記者算了一筆賬:大學學費每年3960元,住宿費500元,再加上生活費一年至少8000元,4年就是3萬多元。

“要結婚生子,我在基層怎麼安家?”除了經濟壓力、精神需求等問題之外,大學生對到基層就業還有一些現實的生活顧慮。聊城大學畢業生小孔對記者說:“我今年23歲,要談戀愛、結婚、生子,要養家、買房、贍養老人,這些生活問題都要考慮。下去幾年,人生的幾件大事就都耽誤了。幾年後再回到城裏來,恐怕連找對象都難了。”

點評

大學生不願到基層或經濟欠發達地區,主要還是擔心發展機會不大,擔心自己吃不了苦,或者根本沒有到基層建功立業、磨煉意誌、鍛煉才幹的心理準備,以為到基層是大材小用,是屈尊,是“貶值”,不僅心理上過不去,在生活上也吃不消,更別提自我價值的實現了。雖然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比,確實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但是,由於其產業的分布不同,區域的特點不同,仍然有其獨特的優勢。高職學生到欠發達地區就業,並不是無用武之地,難以實現自身價值,要把到基層看成鍛煉能力、磨煉意誌的好機會。事實上,一個企業,不可能會讓一個工作認真、有潛質的年輕人永遠待在基層,他們之所以將大學生派到基層,一是基層的需要,大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會給當地優勢產業、特色經濟的發展作出積極的推動作用,二是人才培養的需要,一個人如果能在基層呆得住,幹得好,也勢必會在大城市、大環境下做得好。因此,到基層和欠發達地區,不僅能考驗大學生,也能讓大學生的能力得以體現。

(三)不願做跨專業就業的準備

[案例4.4]

小張畢業於某大學中文係,畢業後在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做銷售。“當初選擇從事這份工作主要因為自己喜歡與人打交道,而且收入也比較可觀。”小張介紹說,“幾年來,自己從事的工作與當初所學的專業一點關係都沒有。”其實,與小張有類似情況的人不占少數。在某高校的新聞專業近3年的500多名畢業生中,僅143人在新聞媒體工作。一家大型民營企業人事部門負責人侯先生在多年的大學畢業生招錄工作中頗有同感,侯先生介紹,從他10年的人事管理經驗來看,經他招入的大學畢業生近四成所學專業與工作崗位不對口。

點評

為什麼多數人都沒辦法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其核心是因為學校的專業設立是遵循純正的學科邏輯,而社會上的職位設立是遵循複雜的市場需求邏輯,大多數工作都是專業複合型的。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注重職業教育和通用技能培養,而且,隨著大量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的興起,不同專業之間的很多課程設置也越來越相近。在這種情況下,高職學生就不能固守自己的專業陣地不放,要放開思路,做好跨專業就業的心理準備。應該看到,高職學生不單有專業技術的優勢,還有年紀輕、觀念新、思維靈活、適應力強、肯吃苦等優勢。在專業不對口的崗位工作,隻要虛心好學,肯努力,克服心理恐懼,一樣可以在人生職場上“風光無限”,同樣能成為行內專家。到了工作崗位之後,主要較量的是學習能力與工作經驗的積累。

(四)不願到中小企業就業

[案例4.5]

小林自恃是某職業學院熱門專業的畢業生,又曾在大學期間積累了不少實習經驗,還設計過好幾件得意的作品,獲得過不少獎,在同學當中也是小有名氣,因此,他在找工作時,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找一家與自己“身份”相符的企業。對於一些名字聽都沒聽過的企業,他一份簡曆都不投。他先應聘到TCL電器銷售有限公司高級程序員,無奈應聘者太多,他覺得自己求職成功的幾率很小,便連求職信都沒遞,就去下一家企業尋找機會。他又應聘清華同方人工環境有限公司的技術工程師,可人家不招應屆生。如此在會場轉了3個多小時,小林到8家大型企業麵談過,結果不是小林覺得企業不好,就是企業認為他條件不夠。走出招聘會場,他仍不甘心,說不搞定一家大型企業決不罷休。

點評

大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在一般人的眼光中還是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由於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競爭日益激烈,大企業、機關、事業單位自然成了競爭的熱門。這樣,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講,就業成功率就小了。其實,大企業和小企業各有優缺點。大企業能學到較之小企業更規範的操作流程,有更好的福利保障和培訓機製,發展也更平穩,但晉升機會少。小企業,雖然資金不夠雄厚,但小企業往往對人才需要如饑似渴,它們給予員工更大的自由度和挑戰性,它們核心成本較低,擁有大企業通常缺乏的靈活性。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在中小企業反而更有發揮能力的空間,它會讓你在工作上的接觸麵更廣一些,說不定就是一人身兼數職,因此鍛煉的機會更多。小企業員工不多,在管理上會更顯人性化。不管在大企業裏,還是在小企業裏,隻要有真才實學,腳踏實地,同樣能幹出一番事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