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華身處其中的四角重簷式古亭,為明朝洪武五年朱元璋向天下發布昭告要求全國各地建立旌善亭和申明亭,本地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座,當然經過修繕。中國古代木製構架的建築很難經得起歲月的衝刷。它的性質類似公共祠堂,旨在評判和懲罰違反村規民約者,書其罪,張貼於亭中。朗朗乾坤,眾目睽睽之下,作奸犯科者確實很難堪。葉華每次經過好像明光罩頂,自己暗室做了虧心事,不免微微發搐,然而捫心推求,卻是無有。真正吸引葉華的是“申明亭”中的“明”字,她記得下曉起禮耕堂前堂懸掛的上聯是“退一步天空海闊”,為了更加指事、會意地表示要真正退一步,行書“步”字欠缺右上角一筆。同樣,提醒大家要心眼明亮,甄別善惡,“明”字左旁本該是個“日”,相應地改成了“目”。葉華現今會閑在家中一段日子,讀大學時,一年的三月七號,給秋燕發短信,預祝她明天節日快樂,收到的卻是:“不要啦,我們今天過節。”弄得她不明所以,後來明白她們隻是女孩,還沒成為婦女。無論是記錄思維的文字,還是標誌事物的日期仿佛都可以隨著人的需要而加以改動,正如記憶。
溪水出橋後,靜靜地流動,沒有一點波瀾。葉華總是回憶不起最近幾年生活的具體細節。自從父親去了之後,記憶就斷了層,也是她不願去想,不想觸碰。
小時候和姐站在青草冒尖的田塍上,春陽暖暖地照著,和風吹拂。她努力跳起,瞬見油菜花不斷蕩漾過來金黃的波浪,夾帶山林野氣的花香撲在臉上竟是涼涼的。地勢較高的耕地邊緣種著培水保土的茶樹,遠遠瞧去就像把黃塊分割開的綠帶。葉華感到快樂,可又說不出來,糟糕的是忘了跑去那裏的原由。隨之湧現另外一些殘存的片斷,那時姐正在織件麻色的毛衣,已經有六七寸的腰身,葉華也用兩根刮得青光的竹製棒針織出巴掌大的線片,最終做成什麼,她一點主意也沒有,手指依然拌動著。裝鹹蛋的網兜,姐、自己打的,完整、殘破的,她有好幾個。端午時節姐帶著滿周歲不久的孩子歸寧,葉華用穗長點的裝著塗了紅藥水的醃製雞蛋掛在外甥脖子上。父親還用筷子蘸雄黃酒滴在外孫嫩白蠕動的嘴裏,讓他咂。不過那些兜兜片片現在一個也找不到,不知哪裏去了。
葉華念小學時,一個雨天稀稀疏疏周末的下午,姐向她要了圓珠筆和塑料尺,在水珠滴落斷斷續續的簷下,基於一把粗壯笨重的凳子,凳麵還凹凸不平就墊葉華的語文課本,再在上麵擺放鞋墊,然後劃滿密密麻麻還算均勻的細格。她站在旁邊,看著姐揮舞錘子,把突出的榫頭敲進去,才注意到腳部釘上好幾條斜杠、使用多年還很結實的它,再次發現這位灰不溜秋、毫不起眼的家庭成員。姐就在方格交叉點納上不同顏色搭配使用的線,繡出花朵或字跡。葉華認識那次繡的“贈朋友”三個字,想起來,很意外。現在葉華買鞋墊特地挑了一雙紅底黃字“百年好合”的,以紀念那些已經逝去、不可追尋的時光,並且寄托心願。其實她的心思,潔白又縹緲,看似什麼都有,細細考究去,什麼都無。留下的痕跡,外人見了不免加上自身意向的妄測,往往偏離她的本意,所以她的心思就一直躲藏。葉華不明白姐為何要繡這三個字。讀書期間,很是喜歡唐詩宋詞,倘若繡的話,她情願選這些辭語,可到底哪一句才適合,她也說不準。姐又沒念多少書,葉華隱約覺得這三字正在若即若離間,恰到好處。她不禁對越發淡定的姐刮目相看,姐漫心地散發大智慧,自身卻渾然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