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格致書院(1 / 2)

“Jeffrey,有興趣來格致書院任教嗎?”傅蘭雅對高睿的學識十分讚賞,而且發現他總能把複雜的格致理論講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實在是當老師的絕佳人選,身為格致書院創辦人和董事的傅蘭雅極力邀請他去任教。

這一次高睿倒沒有以要忙於治病救人為由斷然拒絕,因為就他這段時間的了解,格致書院是所很特殊的書院,它跟其他由教會創辦的西式學堂有很大不同,它隻教授泰西格致之學,也就是算學、物理、化學、礦學、機器學等等,沒有神學課程,完全不宣傳宗教,也許是目前鬆亭唯一的一所最純粹的工業技術學校。

而高睿目前最大的困境既不是錢也不是惡劣的外部環境,而是沒有大量值得信任的可用之才,這讓他的很多計劃一時都無法開展,辦起事來不免縮手縮腳。

如果要靠他自己從頭培養實在有些緩不濟急,尤其是太極止痛退燒丸的銷售量越來越大,對阿司匹林的需求也在暴增,單憑他一個人配幾個隻能打雜的助手實在是捉襟見肘,他需要更多真正精通化學的人才來幫他分擔部分工作。

再考慮到以後抗生素等其他新藥的研發更離不開有真正化學天賦的人,而高睿雖然比現在的人在化學方麵可能懂得更多一些,但實際他的化學天賦卻很一般,這是後天無法彌補的,所以他更有必要未雨綢繆。

格致書院是以西式教材培養,而且學製長達十年,裏麵肯定有自己急需的人才,到時候順手牽羊拐帶回來,正可解燃眉之急。高睿心念電轉,主意已定,爽快地答應了傅蘭雅的延請,去格致書院講授化學和醫學。

不過他當然沒時間去做專職老師,而是類似客座教授。好在格致書院就在四馬路上,高睿過去一趟也很方便,並不影響他去幹其他的事。

……

格致書院最初隻是一座科技館,是為了向大眾普及西洋科技知識,展覽新式機器,推廣製造工藝而創辦的,後來在一代科技奇人徐壽的堅持下才轉變成一所工業技術學校。

隻是它從誕生之日起就生存艱難,沒有正規的經費來源,全靠自籌。而它不傳播宗教自然得不到教會的支持,它的創辦人傅蘭雅之前擔任《華國教會新報》主編的時候經常通過報紙對國內事務多有建言,結果反而讓朝廷和官員們認為他指手畫腳多管閑事,對他很是不喜,自然分文也不會給他。

最後還是徐壽求到自己的“老東家”北洋大臣李宏章那裏,又找各界捐款,才勉強湊齊創辦費用。

之後徐壽為了籌集經費,不得不在書院開設英語培訓班來創收,還在《甲報》上刊登招生啟事,對外宣稱“外教名師授課,包教包會,學費每年四十兩銀子,書院負責食宿”。

而作為書院本職的算學、化學、礦學、機器學等,來學者也要先交三百兩銀子,三年學成後,這筆錢可以領回,如果學不成就走的,這筆錢就留在書院了。如此高額的押金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結果導致書院招生失敗,近乎門可羅雀。

這番舉措引起外界嚴厲批評,認為書院名不副實形同虛設,這進一步導致書院陷入窘境。

而在徐壽去世後接任“山長”的王濤身為被朝廷滿世界通緝了二十多年的“**********者”,為了學院的存續,卻不得不進行妥協,不僅調整學製仿照傳統書院建立四季考課製度,還請朝廷官員命題。

此時正是西學東漸和洋務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而格致書院用傳統考課製嫁接泰西格致之學的方式讓人覺得此乃西學與科舉並軌,正是今後前進的方向。

兩江總督劉昆易也親自出了道策論題目——問《大學》格致之說,這種策論簡直就是要讓學生們在四書五經裏讀出“格致精神”。這就讓一心科舉的考生們產生一個錯覺——今後的科舉必定要參雜泰西格致之學,在儒學主幹上嫁接出西學的枝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