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睿在訂正譯書和編寫教材的過程中突然醒悟自己在翻譯方麵有著巨大的優勢——對於現在的翻譯人員來說要找到與英文對應的華語字詞是最大的難點,尤其是一些新的科技詞彙更是讓人絞盡腦汁,而這對於高睿來說不過是家常便飯,哪怕沒有對應的華語字詞他也可以隨口生造出來,這樣的翻譯效率和準確性即使整個江南製造局翻譯館都無法跟他匹敵。
想到這裏他興奮萬分,開始大量搜羅鬆亭市麵上能找到的各種英文科技書籍,同時給已經回到倫敦的湯普森去電報,拜托他大量購買此類書籍,尤其是各大名校的教材還有跟科技密切相關的報刊雜誌,讓他通過輪船定期發送到鬆亭。
湯普森之前已經來過電報向高睿繼續訂購太極止痛退燒丸,而且還沒等到高睿發貨他又接連發來幾封電報催促,訂貨量逐次提高,看樣子太極止痛退燒丸在倫敦的銷售形勢非常好。
湯普森收到高睿的電報之後很快就回電一口答應,這不過是舉手之勞,還可以加強和高睿的合作關係,何樂而不為。至於費用自然是從貨款中扣除,他還能從中再賺一筆。
高睿又從街上招募了幾個專門給人寫信賣字畫為生的落魄文人,讓他們專門負責用筆記錄,而高睿自己則充當人形翻譯機。
高睿開始並沒有強迫他們用簡體,不過因為是按字付費,所以他們得知高睿允許他們用俗體字之後反倒主動用俗體字,這樣高睿幹脆把自己整理出來的大約兩千個常用簡體字表拿出來,反正裏麵大部分本來就是俗體字,隻有少數是他“新創”的簡體字。
這幾個落魄文人早就沒什麼節操了,隻要能多賺錢,他們巴不得用這些缺筆少劃的“錯別字”。就像那套標點符號一樣,因為每個都能按字算錢,他們用得不知道多開心。
至於高睿口語化的翻譯他們更沒有任何異議,這比他們之前幫人寫信還簡單,連稍微動腦子潤色一下都不用,反正翻譯的這些科技書籍又不是四書五經,他們既看不懂也不關心。
隻是高睿以遵從原文和方便插入圖表為由要他們從左至右橫排書寫讓他們大為不滿,因為這跟他們的固有書寫習慣差異太大,導致他們開始的時候錯漏百出效率低小,不過在高睿的金錢激勵之下他們還是以極快的速度迅速克服了這一困難,就像高睿讓他們用自來水筆取代毛筆一樣。
這幾個“碼字工”並不知道自己目前所做工作的巨大意義以及在未來產生的巨大反響,更不會知道他們記錄成型的這些書籍未來會給高睿帶來多大的名望和財富,他們終究隻是“碼字工”,賺得是千字百文的辛苦錢。不過他們對目前的收入已經很知足了,而且以極高的熱情從日碼五千向日碼萬字進軍!
就這樣,高睿一人口譯,多人負責筆述記錄,這家蝸居在高睿住所前院小廂房的翻譯社以一種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大量地翻譯英文書籍和報刊,而成果則被高睿暫存到自家的私人圖書館裏。
而在這個過程中高睿開始編訂《英華簡明科技詞典》,他以美國公理會傳教士盧公明在1872年出版的一本《英華萃林韻府》為藍本,還參照了江南製造局翻譯館自編自用的《華西名目表》。凡是已有並沿用後世的詞彙他都照抄,凡是誤譯或者不詳不準的他就訂正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