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說的動脈硬化是指腦動脈硬化。所謂腦動脈硬化症是指腦動脈的管壁由於脂類物質沉積和內膜受損,血小板、纖維素等物質積聚在損傷的血管壁的內膜上,使管壁結締組織增生,內膜粗糙,彈性減退,管腔狹窄,以至影響正常的血液循環和供氧,而引起的臨床症狀。
腦動脈硬化常發生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長期吸煙、飲酒及精神緊張的人多見。
由於腦部長期慢性供血不足,而引起大腦功能減退。主要是高級神經功能障礙,表現為頭痛、視物昏花、耳鳴、聽力減退、肢體麻木,或困乏無力以及睡眠障礙等。病人早期以失眠為主,入睡較難,睡眠淺而易醒,到後期則表現為嗜睡。早期的時候會有記憶力減退的現象,特別是近事遺忘,病人對剛說過的話和做的事遺忘,記憶不起來,但是對很早以前發生的一些事情尚能回憶。同時,病人往往思維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生活懶散。到疾病後期,遠記憶也有障礙。
由於腦組織長期缺血缺氧,神經細胞退行性變化引起腦萎縮,可發生動脈硬化性癡呆,病人的理解力和判斷力障礙,缺乏綜合判斷的能力,計算困難,精神渙散,工作效力低下,嚴重者病人吃飯不知饑飽,出外不知歸途,以及二便障礙,生活不能自理。腦動脈硬化還可出現精神症狀,表現煩躁、恐怖、抑鬱、幻覺、錯覺或妄想,說話顛三倒四,語無倫次,臨床上稱為腦動脈硬化性精神病。若病變損害兩側皮質腦幹束,病變常表現假性球麻痹的症狀,表現飲水發嗆,吞咽困難,聲音嘶啞,肢體活動笨拙以及強哭強笑等。
飲食宜忌。
動脈硬化性疾病是發達國家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我國此病的患病率也有增加的傾向,飲食因素是主要的相關因素。流行病學也表明,居民的飲食組成不同可以影響其發病率。因此,飲食調養是預防動脈硬化的主要措施。
攝入的熱量必須與消耗的能量相平衡,最好把這種平衡保持在標準體重範圍內。如果超重,就不僅要減少熱量攝入,還應該增強體力活動,加強能量消耗。對肉或魚最好燒、烤或烘,不要用油煎或炸。因為燒、烤、烘能從肉中清除掉相當數量的人體不需要的脂肪,降低膽固醇的攝入量。每日不超過三個蛋黃(包括其他食物),水生貝殼類(龍蝦、小蝦、牡蠣)每月最好僅吃2—3次,少吃肝、腎和其他內髒,因為內髒中含有大量的膽固醇和脂肪。少用或不用蛋黃醬拌色拉。最好用醋或醬油等,多用植物油烹飪,少用動物油和黃油烹調。不食或少食奶油、糖果或酸味飲料,少吃甜食,少吃精製糖,多吃標準粉,少吃精粉。這樣可以改善消化能力,降低熱量攝入,也減少了腸道對脂肪和膽固醇吸收。飲咖啡、茶和含咖啡因的飲料要適當。這些飲料刺激大腦、心髒和循環係統,而且刺激胃酸分泌,使人感覺饑餓。口渴時最好喝天然果汁,無咖啡因的咖啡、脫脂牛奶和水。
食療妙方。
滑溜肉片。
原料。
豬瘦肉100克,青椒25克,雞蛋清25克,鹽、黃酒、味精、幹澱粉、水澱粉、植物油、白湯各適量,蔥絲少許。
做法。
(1)將豬瘦肉洗淨,去筋,切成薄片,放在碗裏,加上黃酒、鹽醃漬一會兒,再倒入雞蛋清拌和,撒上幹澱粉,用手抓捏均勻,使粉漿包住肉片表麵(俗稱上漿);青椒一剖兩片,剝去籽芯,洗淨切塊。
(2)炒鍋洗淨,置旺火上燒熱,用油滑鍋後,加入油,燒至5、6成熱時,倒入漿好的肉片,用鍋鏟劃散,在油裏滑(俗稱滑油)至斷生,用漏勺撈出瀝去油。
(3)炒鍋留底油,置旺火上燒熱,投入蔥絲、青椒略炒,加入白湯、黃酒、鹽燒開後,加上味精,用水澱粉勾薄芡,推入肉片拌勻,起鍋裝盤即成。
功效。
適用於血管硬化、高血壓病人食用。
三鮮素海參。
原料。
水發木耳100克,水發香菇50克,熟冬筍50克,熟菜花50克,甜椒50克,素雞50克,料酒、精鹽、味精、白糖、醬油、薑末、濕澱粉、素鮮湯、玉米粉、花生油各適量。
做法。
(1)將水發木耳洗淨,瀝幹水分,切成木耳末同玉米粉放在鍋內,加精鹽、味精、水拌成木耳麵糊,用刀把木耳麵糊刮成手指形,逐條下到6成熱的油鍋中,氽成海參形,即為“素海參”。
(2)將水發香菇去雜洗淨,切成梳子狀片;將冬筍、素雞切成滾刀塊;熟菜花用刀切成栗子大小的塊;甜椒洗淨後去籽切成梳子片。
(3)炒鍋放花生油燒至7成熱,將全部配料下鍋煸炒後,立即下薑末、料酒、醬油、白糖、鮮湯,燒沸後加“素海參”、味精,再燒沸後用濕澱粉勾芡,即可起鍋裝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