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草原有800裏旱海綠洲的雅號,草原風光是宜人的。從前曾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原上壯景,而今草叢可能比不上過去那麼茂盛了,然而牛羊成群卻比過去興旺得多。更值得大書而特書的是,草原上有這麼多的“明珠”,為遊覽草原風光的人,提供了獨特的遊覽觀光點,例如大布蘇湖、泥林壯景、月亮泡、莫莫格自然保護區、查幹泡漁場,還有一些名勝古跡,如大金得勝陀頌碑、塔虎古城、洮南雙塔、前郭王爺府,以及青山頭古人類遺址等。
大布蘇湖自然保護區
乘車從乾安縣城出發,柏油馬路像一條黑色的長龍探首西南、直視吉林省“大布蘇狼牙壩”自然保護區。車爬上一個慢坡高崗,映人眼簾的是挺拔的白楊簇擁著一塊高大的石碑,石碑上刻有“大布蘇狼牙壩”的題字。順著石碑西望,泥林、灘塗、葦海、大布蘇湖盡收眼底。前行1000米處,有一塊花崗岩石碑,高2米多,上題“中國乾安泥石林”六個剛勁的大字,熠熠生輝。在泥林紀念碑的右側,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狼牙壩古墓群”。在墓群西邊有一南北走向的大峽穀,這是“陷獸溝”遺址。
千萬年來,由於雨水衝刷和風蝕,竟將這處高差幾十米的鹽堿地貌,鬼斧神工般的切成條條溝壑,縱橫交錯。幢幢土台、土柱、土傘、土塔,有的形似古埃及的金字塔,有的狀如意大利的比薩斜塔,有時似使你身處敦煌莫高窟,有時又似將你置於樓蘭遺址。
步人泥林,土柱千姿百態,使人目不暇接。有的像昂首前進的駱駝,有的像拔石開路的大象,有的猶如仙女下凡,有的宛似蛟龍升天,有的似威武雄壯的將軍……有的一層疊一層,一間連一間,酷似一座古代城堡。有的峰塔層疊,高聳壯觀,猶如古代的金字塔。一柱一姿,一處一景,似人似物,似飛似走,越看越像,令人驚歎不已。
倘若你生覓幽之心來此觀光,需有膽識和毅力,因為溝壑縱橫本無路,風聲雨聲步難行,驚鳥突飛無落處,銀狐哀鳴怎攀緣?“相思豆”成熟時紅中透紫色,一簇簇,一串串,懸掛泥林之中,搖曳著迎接來客。此物醇甜之汁,食之使人頓生“北國紅豆更相思”之情。古老的泥林中現已出土的有遠古動物猛獁象的象牙、披毛犀的古化石,還有大量的唐宋時期的陶瓷器、古錢幣等,數十種珍貴文物,已引起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的極大興趣。
“大布蘇狼牙壩”自然保護區內的“狼牙壩泥林”,南北長7.5千米,東西寬約1千米,高出湖麵40~50米。其規模之大,形狀之奇特,可與雲南江川九溪土林、四川西昌土林比美。
泥林的成因與石灰岩地區的岩熔成因有同也有異。首先,泥林是由堿質很髙的黃土構成,而並非堅硬的岩石。堿性黃土有一種直立性,即在雨水的衝刷下,它可以形成筆直的溝壑而不致坍塌,這是與石林的不同之處。其次,泥林是受雨水的衝刷而殘留的堿土柱,加上風蝕作用形成的,而石林是岩溶作用所成的。第三,泥林保持不太長久,老泥林即會在風雨中瓦解、消失。但新泥林又會在雨水衝刷中應運而生,這也正是它的奧妙之處。這裏的泥林景觀真是一座泥林宮殿,景致十分秀美。如果站在泥峰頂,眺望大布蘇湖,湖上飛鳥成群,藍藍的湖水像一顆藍寶石鑲嵌在綠色草原上,此刻詩情畫意洋溢在心頭,更覺得大布蘇湖可愛。
泥林近旁的大布蘇湖,長約10千米,寬約5千米,湖水水域總麵積7858萬平方米,湖水最大深度為1米,湖麵呈橢圓形,宛如一顆晶瑩的明珠,鑲嵌在800裏旱海的綠洲之上,湖水碧藍如鏡。風起波濤如海,聲浪拍岸,氣勢宏偉,岸邊花草綠地,岸柳密集,隨風飄動,湖近區工廠林立。大布蘇是蒙古族語“鹽湖”的意思。湖水含有濃度較高的鹽、堿、硝的成分,真是一個天然的化學溶液庫。大布蘇有一天然堿之鄉的稱呼,產堿量占全省的207。。大布蘇化工廠就巍然聳立在這座堿水大湖旁邊。大布蘇湖的特點之一,是鹽堿湖中沒有任何生物,湖周白茫茫的堿和硝,風景獨好,因而贏得了國內外許多旅遊者的讚賞。
旱海明珠月亮泡
科爾沁大草原被人們譽為800裏旱海。草原上的月亮泡,宛如一顆晶瑩的明珠,閃爍著迷人而璀璨的光芒。月亮泡是一個長25千米,寬10千米的大泡,平均水深2米,最深處可達10米。是由嫩江、洮兒河兩水係彙聚而成的湖泊。它東距大安縣城40千米。池中菱、蒲、蘆葦叢生,浮遊生物豐富,適於魚類繁殖,是吉林北部較大的天然漁場。如今已修了數千米長堤,防止嫩江洪水衝壩。從這宏偉的大堤,眼望浩瀚的大湖,以及湖中露出的11個島嶼,成群的丹頂鶴、天鵝等珍禽益鳥展翅飛翔,別有一番情趣。湖中養殖著各種魚類,如鯉、鯽、鱅、鏈魚等,每年約可產125萬千克,供應全省食用。月亮泡南部幾千頃良田靠泡水灌溉。月亮泡的捕魚曆史可以上溯到3000多年以前。從泡子南岸的“漢書遺址”中出土的大量陶瓷網墜、漁鉤證明,祖先從事捕魚的勞動生活。
據考古學家考證,月亮泡在遼金時代稱為“漁兒泊”,是遼代封建皇帝來北方遊覽的地方。據《遼史》記載,從聖宗耶律隆緒至末代皇帝耶律延禧的百餘年間,每逢正月或解凍前,遼主都率後妃和文武官員來這裏釣魚、捕鵝。當釣到第一條魚時,即在岸邊設帳擺“魚頭宴”,各部酋長、使臣要為遼主朝貢祝壽。同時還勒令百姓朝貢,供他們揮霍享受。當時有“皇帝一張宴,百姓血和汗”的民謠,就是此情此景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