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科爾沁草原上的明珠(2 / 3)

1025年,月亮泡曾發生過強烈地震。當時正值遼聖宗皇帝在這裏漁獵。據《遼史‘聖宗記》載:“太平五年(1025年)三月壬辰,是日如長春河(今洮兒河)、漁兒泊,其水二夕有聲如雷,越沙岡四十裏別為一陂。”這次地震形成了與原來泡子相連的彎形湖泊,兩池形如日月,蒙古族語稱“撒蘭納池”,即“日月池”之意。漢語稱“月亮泡”。其名稱即由此而來。

古代,月亮泡又稱“運糧泡”。據史書載: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廣明帝國平定了東北的元太尉“納哈出”為首的殘餘勢力後,設置衛所180多個,其中著名的“塔兒河衛”,就設在腰新茺古城(今遺址猶存)每當航運季節,船裏裝著大宗糧食屯集月亮泡,再通過嫩江、鬆花江,運至黑龍江口,支援守邊將士和各族百姓,故而“運糧泡”得名。

今天,月亮泡以其廣闊的水麵,豐富的水產,以及獨特的800裏旱海中的名珠風光,現代化的水邊度假村,吸引著各地遊客。

美麗富饒的查幹泡

查幹泡(亦稱查幹湖)位於吉林省白城地區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北部,距前郭縣城30千米,西接霍林河末端,東臨第二鬆花江與嫩江交彙處,正處鬆嫩平原中部。查幹泡長29千米,寬9千米,水域麵積440平方千米,水深4米。常年無出水口,有時可溢出漫流人嫩江。水質屬蘇打型,由於第二鬆花江、嫩江、洮兒河水的流(引)入使湖水不斷更新,已微顯堿性。查幹泡四周地勢平坦,東北岸有一條綿延起伏的崗子,猶如一架玉翠屏風坐落在湖畔。崗子正中突出的青山頭(海拔166.3米)是古人類、青銅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查幹泡是吉林省第一大天然湖泊,是全省重點漁業基地之一。盛產鯉、鯽、鰱魚等,亦是全省主要產蘆葦的地區之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富饒的大地使美麗的查幹泡更加光彩奪目,不僅今天水草豐美、土地富庶,候鳥棲息、湖光秀美風景如畫,令人矚目讚賞,就是曆代皇帝、諸侯也常到此光顧。據史料記載,遼代自聖宗起直到天祚帝諸皇帝都要到這裏巡幸、春獵捺體。《史記,營衛誌》所載:“遼國盡有大漠、寖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天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魚,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捺缽。”可見古代帝王經常來此地遊獵、度假、觀光。據對青山頭古人類文化遺址地質考古所證:遠在更新世晚期、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940±155年)青銅器時代(距今4000年)均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查幹泡自然風光綺麗,景色秀美。麗在它是經過大自然從古至今長期精雕細琢所成;美就美在一年四季迥然不同,千姿百態、變幻萬千。

清晨,晴空萬裏,曠廣的湖麵上泛起一層淡淡的薄霧,水連天際,煙波浩淼,遠近呈現一片迷離朦朧。晨風吹過,水麵蕩起層層銀波,一輪紅日正從東方水麵升起,湖麵瞬間被染上一道金黃色的光輝。幾艘漁船在湖麵撒網,在蘆蘋蕩中穿行。晚霞金光燦爛,湖光水色令人陶醉,金色陽光透過雲隙灑向湖麵、灑向大地,瞬間,紅色霞光映紅半邊天,天紅水也紅,一輪紅日正在西沉。

湖岸蜿蜒曲折,蘆葦叢生,湖麵水平如鏡,鶴、鴨、水鳥在水中。

春風吹拂,湖灘水草、蘆葦一片嫩綠,風吹湖麵碧波蕩漾,蘆葦沙沙作響,雁鳴鳥語,春光如畫。

盛夏湖岸一派蒼翠,湖麵波光粼粼,漁船點點,湖風送爽。金秋天高雲淡,碧空萬裏,湖畔一片金黃,湖水湛藍湛藍,蘆葦花絮白茫茫一片,漁船伴著早霞下湖,晚上歸來漁蝦滿倉。

冬天千裏冰封,千裏白雪茫茫,大地身披銀裝,冰上割葦、捕魚一片繁忙。

向海自然保護區

有著“科爾沁草原上的明珠”之稱的向海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通縣的向海鄉境內。這個蒙古族自治鄉,在300年前有一座青海廟,廟宇壯觀,每逢廟會,上香人不計其數,香煙在空曠的草原上繚繞,故有“香海”之稱。今天的“向海”一名即由此演變而來。

向海自然保護區內有霍林河、額穆泰河、洮兒河三條主要河流流過,還有22個大型泡沼和上百個中小型自然泡沼分布其中。千畝湖麵,波光粼粼,煙霧浩淼。漁舟點點,蘆花蕩漾,水天銜接,處處雁叫鷺鳴,鳥雀啁啾,鶴影翩翩,渾然一幅壯麗的塞外圖景。保護區內最大的向海湖水域麵積為1067平方千米,水麵5080公頃,蓄水2.3億立方米。這裏蘆葦、沼澤水域和原始次生林麵積占總麵積的40,人煙稀少,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為典型的草原地貌。世界上現有15種鶴,我國有鶴類9種,向海自然保護區內就有6種,因而向海成為全國有名的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