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製度影響是極大的,直接導致餘煌和袁樞兩名青年領袖翻臉。
溫室內會議解散,讓各人舒緩舒緩精神,然後再議事。否則帶著之前的情緒議事,是很難議出什麼的。
原處,閻應元將一疊疊整理好的手稿遞給朱弘昭說:“這位宋先生精擅工技,年初入京拜見江西、江南名流大臣,想要出版其所著之書。沒有成果,便投稿於報社。”
宋應星,《天工開物》最初版本出現了,並不完全。
當今重工,宋應星一直奔波在各處匠坊,連去年的科舉都沒參加,年初時帶著匆匆整理好的原稿北上。
宋應星幼時與兄應升同在叔祖宋和慶開辦的家塾中就讀。宋應星在家鄉散文私塾中開始認族叔宋國祚做老師,在這之後在新建舉人鄧良知門下做學生。
宋應星自幼聰明強記,數歲能作詩,有過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師及長輩喜愛。稍長,考入奉新縣縣學為庠生,熟讀經史及諸子百家,他在程頤-程灝、周敦頤、朱熹及張載這宋代4大家中,獨推張載的關學,從中接受了唯物主義自然觀。
宋代的學派鬥爭非常激烈,學派出身注定治政理念。所以王安石、司馬光、範仲淹這些人交情好歸交情好,動起手來1點都不手軟。
宋理學4大家,張載是關中派係,就是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那位。是2程的長輩,2程若不熟悉應該聽過程門立雪,可惜張載的氣學沒有好的繼承人,關學1係9衰敗了。
萬曆43年宋應星與兄應升赴省城南昌參加乙卯科鄉試。在1萬多名考生中,29歲的宋應星考取全省第3名舉人,其兄名列第6。奉新諸生中隻有他們兄弟中舉,故稱“奉新2宋”。
要知道江西窮,故而江西的學子格外的刻苦,往往科考都是笑傲諸省的存在。拿個全省前十,基本上等於半條腿踩到殿試的大門立了。
鄉試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當年秋他們便前往京師應次年會試,但卻名落孫山。他們決定下次再試,為了作好應試準備,宋應升、宋應星等人前往江西9江府古老的白鹿洞書院進修,當時任洞主的是有名學者舒曰敬。
隨後1係列的名落孫山,新皇繼位後在北邊殺的興起,宋應星便沒有參與去年的科舉,他兄長不甘心,舍命過來了,還是沒考中。去年1甲3人是南方人,2甲南北對分,3甲以北方學子為主,宋應升非大族名門,也9下去了。
消息傳遞是很慢的,宋應星要參考的工坊、礦場很多都是各地大族的寶貝,甚至是見不得光的。等他得到宋應升的信時,科舉已經結束,也知道重工的消息,便整理書稿,北上。
毫無疑問,宋應星的這本書太強大了,可以說事關國防。前腳投稿子,後腳就被廠衛請去喝茶。若不是閻應元反應快,這位極可能會以泄露國防軍機大罪,被廠衛搞死。
朱弘昭繼位以來,對技術封鎖是極為嚴密的。他可不想學大唐,對周圍各族搞什麼開化。
唐以前,中原打4周有兵甲之利,打起來很輕鬆。唐初文成公主去吐蕃,帶去兩3千人的技術骨幹當嫁妝,於是吐蕃成了唐的心頭大患。
還有契丹族之類的,都是唐朝搞開化搞出來的。
正因為宋應星的這本書太強大,出了出獄前後求人走門路出版,誰敢答應幫忙?不是礙於廠衛和不成文的封鎖規矩,還是1旦《天工開物》出版,很多的技術壟斷就會大麵積向民間鋪開。
如此1來,各家族家裏的生意,還怎麼做!
出書獲利的是你宋應星,獲利的是朝廷,倒黴的是各家,誰幫你出頭那是引火燒身!
當世大儒,順天府尹山陰蕺山先生劉宗周沒有直接拒絕,而是一直拖著。其他大儒或士林名流如錢謙益等人,更是不敢攪合進去。
看著宋應星的資料,朱弘昭很早9留意這個人了,可後來1係列的事情弄得忘了這1茬。宋應星,可是他心中工部尚書的最佳人選。
宋應星資料後麵,是閻應元對宋應星入京後一切經曆的調查。
報社裏中高層,底層布滿廠衛暗樁,閻應元這個報社總編,怎麼可能放棄情報頭子這麼個緊要位置?
指尖從1串串名單劃過,這些人的心思,朱弘昭怎麼可能不清楚?
宋應星就差在沒有找北方官員,尤其是去年那批貧寒出身的北方士子,隻要尋到1個,這些人敲宮門,也會把原稿送進來。
甚至是工部尚書崔呈秀,薊州人,名聲太惡劣,宋應星想找都不敢上門。1旦不成功,他的名聲、朋友圈9完了。
朱弘昭現在隻是在維持如今的盤子,現在學統在南方,在士紳之手。等到北方學派成長後,更為激烈的學派鬥爭、革新、清算將會以孟弘略為引子發動,徹底將孔府、江南士紳把持的學派打趴下。
法統在他,治統在朝廷,學統在江南士紳手裏。
他不反對世家門閥,他反對的是這些人為1己之力阻撓中樞,挖國家的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