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星不準人心準遙昧著良心做事是不安全堯不明智的遙一天生物,人最靈,根本壞,何為人?意思是說做人的根本是良心。那麼良心是什麼呢?良心者,善良無垢之誠心也。它是人類的至性流露,如赤子之坦誠,如蓮花之潔白,如幽蘭之清香。“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故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獨善”“兼濟”正是良心的體現。筆者認為每人心中對好壞善惡的判斷標準、道德準則是不同,而每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規範,就像是一個圓,每個圓的相交部分構成了社會道德範疇,但每個圓都不會完全重疊的。獨立的社會道德範疇和其他圓的部分就是每人獨有的良心。
“良心,是存在於我們心中的,生來就有的那麼一點知識。對個人來說,唯一的權力是良心;對人民來說,唯一的權力是法律。”雨果對良心作了如此精辟的見解。其實,從詞源學的角度看,“良心”一詞原本是致良知的意識,拉丁文“良心”(Conscientia)由“Con”和“Scientia”兩詞組成,前者為研究、學習之意,後者指知識、道理,兩者合一的本意為研究知識、學習道理,即“致知”。又,在古希臘時代,知識(智慧)與美德(善)是統一的,故良心也就是“致良知”之意,也就是追求真和善的統一。
二
良心是指善良之心、仁義之心。中國自古有性善與性惡之說,佛教主張人人有佛性。佛性就是良心,良心人人具有,隻是忘失,需要找回。有慚愧心的人,肯認錯的人,懂得感恩的人,都是有良心的人。有良心的人,做事之前,必先叩問良心,看這麼做是對或不對,千萬不能昧著良心,事後再來追悔,往往為時晚矣。
木匠祖師魯班做木頭人之事被離他出走的徒弟王恩所知,於是王恩便偷偷地丈量了師父所做的木頭人,依此也做了一個。可是他做的木頭人卻不知為何動不起來,迫於無奈,便隻好來請教老師魯班。他們的一番對話,令我們的心思量許久。
“尺寸都量對了嗎?”“量對了!”
“量頭沒有?”
“量過了!”
“量腳了嗎?”“量了!”
“噢,你大概沒有量(良)心吧?”“對!我就是沒有量心。”
“王恩,沒有量(良)心的人不能成事的!”……
良心是人之根本,一個人將來為善為惡,都是從心地根本出發。良心就是良知,有良心的人說話做事,與人相交處事,都能本著良知,就不會錯到哪裏去;如果沒有良知,則前途堪慮。所以,一個人寧可以沒有金錢、官位、權勢,但不能沒有良心;一個人,他可以對不起別人,甚至做錯了事,都有方法補救,但是對不起良心,就很難救藥了。馬丁·路德曾告誡我們,“昧著良心做事是不安全、不明智的。”
關於良心問題,有“鬼才作家”之稱的芥川龍之介曾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一個國家十分之九以上的國民,一生都不曾具備良心。”他說這番話,是有感於上世紀末日本當時的社會現狀。劉心武先生似乎說過,不講良心的社會,往往讓你覺得“涼心”。在今天看來,說法未免偏激,但你不妨看如下一段對話:
“我要出賣良心,請問多少錢一顆?”“每顆半文。”
“什麼,有沒有搞錯,世人不都說良心是無價之寶,你怎麼隻出半文?”
“是的,良心是無價之寶。可是,當一個人決定出賣良心的時候,他的良心就一錢不值了!”
“切莫出賣自己的良心;出賣良心的人隻能成為奴隸,鐐銬因此也就纏身。”吉特曼的金玉良言值得我們深思。良心是對自己的精神根源的自覺。有這一層自覺,良心才能成為生活的可靠指引。良心是人類的精神支柱。良心是良知良能良行的策源地。
金明法師有如此良言告誡我們:“人生的一切行為都會成為自己內心不可磨滅的記憶,而自己的良心終是判斷善惡的最高法庭!”托·富勒對此說作了進一步補充,“良心的法庭永遠不會休庭”。費洛姆最後告訴我們,人類良心的聲音常常是極難聆聽到的。要聽到它的呼喚,首先必須認識到我們自己的存在和本性,才能從外部世界的嘈雜之聲中辨別出來自我們身內的良心之聲。其次,人的良心之聲之所以如此脆弱,是因為它並不直接對我們說話,而是一種間接迂回的心聲傳遞。
如若缺乏對自我生命的真誠與信念,良心之聲就會被其他聲響所淹沒。在筆者看來,盡管曆史上對良心的看法雜陳紛紜,但隻有尼采確乎真正看到了良心的本質:即良心“根植於‘對人的自我說是’的能力之中”。我們提倡說良心話,行良心事,吃良心飯,拿良心錢,做有良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