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根據調查發現,很多大型三甲醫院每天都滿負荷工作,病床的使用率超過百分之百,但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多社區醫院的門前冷冷清清。用社區醫生的話說,就是大醫院裏患者排隊等醫生,這裏是醫生等病人。
這就是醫院等級評選暴露出的另一個問題,究其原因,是因為衛生部門的資源向三甲醫院傾斜。比如北京的301、同仁、協和、友誼等醫院都能輕易獲得非常多的資源。我們的病人大多分布在基層,高端的醫療資源卻集中分布,難免導致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都跑到北京、上海看病。所以,醫改裏麵很重要的一條叫“均衡配置醫療資源”。怎麼均衡配置呢?現在有幾種提法,一種提法是要加強基層醫院建設。鄉鎮一級衛生院要加強預防大病的能力,比如說對癌症前期的篩查跟預防,等等,基本都要在社區醫院、基層醫院要做好篩查、預防。如果不做好這些,最後得了大病才到三甲醫院來,患者的健康就難以有效保障了。
所以說,當今醫改的主流方向,就是要讓更多的醫療資源向基層傾斜,已有的三甲醫院也要把自己技術、力量向基層輸送。現在北京就提出要有計劃地把三甲醫院往外搬,比如搬到通州、大興、昌平這些地方。三甲醫院分出一部分技術力量在各個地方開分院,完全可行。比如,同仁醫院就在亦莊一帶開設了一個分院。另外,三甲醫院醫師的職業資格現在可以多點執業了,這樣一來專家就可以定期到基層某個醫院去坐診。現在上海推出一個“3+2”的模式,意思就是說專家有3天在自己供職的大醫院裏坐診,餘下2天到基層醫院去坐診。這也是屬於均衡配置衛生資源的一種方式,而且這個方法是非常得當的。
如果大家還是都往三甲醫院跑,有兩個辦法:一是三甲醫院必須接到基層醫院的轉診書才能收治;二是,如果不經過基層醫院就直接去三甲醫院,醫保不予報銷,即采用強製性“經濟杠杆”的方式來堵住這關。
這是兩個不得已的辦法。但這樣一來就會有患者擔心,基層醫院耽誤了病情怎麼辦?實事求是地說,突發的、比較危險的疾病或者意外事故,肯定要就近治療;但大多數頭疼腦熱的小病,先到基層醫院看,一般在這裏就解決了。真解決不了,再往上轉也來得及。所以,越過基層醫院直接到三甲醫院,醫保不予報銷這一政策,能夠解決一部分人過度利用醫療資源的問題。
衛生部把2011年評選的240個三級醫院推翻,一方麵是要對評審過程當中的不公正、不透明現象予以糾偏;另一方麵是要在今後的評比中引入新思維,把服務等級評定作為全社會齊抓共管、共同監督的評比項目。另外,我們不能鼓勵大家去爭評三甲醫院,如果所有的高端醫療資源都向金字塔尖集中,基層建設就會缺乏。按照現在的醫改方向,確實應該把大量的醫療資源往基層沉澱。
十年前,沒有多少人知道社區衛生服務站,如今,2.5萬多家衛生服務站已經遍布全國大大小小的社區。我們現在可以讓老百姓在15分鍾內到達這樣一個醫療服務機構。如今全國大部分社區衛生服務站都和醫保掛鉤,居民用社保卡消費,不但報銷比例提高了,還不需要額外墊付費用。實踐證明,隻有在基層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醫療體製,提升診療水平,才能讓一部分患者留在基層,患者才不會全都擠到三甲醫院去看病,大醫院人滿為患的情況自然就會緩解很多。
所以我們為衛生部這個舉措鼓掌叫好,因為它能夠通過這樣一種糾偏,把重要的精力、好的資源向基層傾斜,同時改變了各地方醫院一窩蜂地爭著由一級升二級,二級升三級,三級奔三甲這樣一種不健康的現象。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將這方麵規範了,那麼醫改出台的一些惠民的舉措和好的政策,才能夠順利執行下去。
赴美產子帶走了什麼
近年來,在網上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廣告:給我10萬塊錢,還你一個價值980萬元的美國寶寶。毫無疑問,這些廣告都是宣傳赴美產子的。在美國生孩子,孩子一出生就可入美國籍,享受各種美國福利。因此,近幾年形成了一股“赴美產子”的熱潮。2013年一部熱映的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更是把赴美產子推波助瀾地帶到了公眾視野裏。所以,“赴美產子”取代了“赴港產子”,成為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地梳理一下,就會發現,“赴美產子”其實在一定程度上等於一場人生賭博。跑到美國去生孩子,為了什麼呢?美國憲法第十四條做了明確規定,隻要你是在美國的土地上出生,不管你父母是哪兒的,你就是美國人,就享受美國公民的各種公民權利和福利。
這恐怕是最為直接的一個誘惑。其實這個現象不僅出現在中國,像韓國、印度,還有一些東南亞國家也都有好多人到美國生孩子,為的就是美國的公民權利和福利。中國大陸這些年“赴美產子”的情況越來越多,這是有數據可考的。在2007年,大概有600多名中國媽媽在美國生孩子;到了2012年,人數漲到一萬多人,在五年間翻了十多倍。很多人說,這很正常,如果我有錢我也會去。
那麼赴美生孩子得花多少錢呢?廣告上說,給我10萬塊錢,還你一個價值980萬元的美國寶寶。這個賬他是怎麼算的呢?那980萬元是按上大學、各種福利等給算出來的。實事求是地說,這10萬塊錢已經是赴美產子的最低價格了。還有的在網上說,我們8.3萬元就能辦。它所謂8.3萬元能辦,是指你到美國生孩子前後三個月的費用。就是說,你生孩子之前兩個月你就得過去了,生完後坐月子一個月,然後再回來。這三個月時間所有產生的費用為8.3萬元,但是這個費用裏並不包括去美國和回中國的機票,還有簽證的費用以及其他一些沒有在合同裏標明的費用。也就是說,這八萬多元人民幣,基本上已經是最低,不能比這再低了,要再加上我剛才提到的那些,恐怕10萬元都不一定能夠。所以說,“給我10萬塊錢,還你一個價值980萬元的美國寶寶”,這個10萬塊錢基本是個底線。要想條件好一點兒得二十幾萬元。
現在網上最貴的有81800美元的,大約等於人民幣50多萬元。廣告說這個月子中心設在五星級的公寓,NBA籃球巨星科比也在這公寓裏住。反正這個就屬於“豪華型”的了。總而言之,你要是想去美國生孩子,這一趟平均花費大概得20多萬元人民幣。當然能花得起這個錢的,基本上是一些社會精英、白領,比如會計師、律師,等等。你要是一般老百姓,一年工資加一塊兒總共幾萬塊錢,根本就出不起去美國生孩子的這筆錢。
我們看一個例子:2011年秋,馬女士夫婦二人踏上了赴美產子這段陌生的旅程。經過13個小時的飛行後,精心掩飾的他們順利通過了入境關口,來到了美國洛杉磯一家華人月子中心。
在這裏,馬女士每月要交1700美元的護理費,而陪同的丈夫需交1000美元。如此計算,馬女士待產時每月要花費近2萬元人民幣的食宿費用。而在孩子出生後,還要交嬰兒護理費,所交費用增加了30%,每月消費高達3萬元人民幣。除了月子中心的常規花費外,孩子出生後做各種兒科檢查和為孩子辦理種類繁雜的證件,都使馬女士夫婦有種“積水成海”的吃驚。最後一算賬,馬女士此次總共花掉了近19萬元人民幣,而月子中心的工作人員稱,這已經是較少的花費了。
赴美產子花費不低,好處就是獲得美國的公民權。那麼美國公民權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從教育、就業、權利、福利四個層麵來分析。
從教育上講,你要是美國公民,可享受十三年義務教育,而中國現在是九年製義務教育。而且美國人上美國的名牌大學,費用要低得多,也容易得多,不像在中國,到美國讀個名牌大學費挺大勁兒。美國人非常容易申請到獎學金,還可以申請到助學貸款。這都比出洋留學要容易得多,所以這是教育上的好處。
再說就業,美國有專門針對美國人的免費就業培訓,幫助你找工作,而且有一些行業,隻對本國人開放,不對外國人開放,這是保護型就業。
再從權利上說,美國公民可免簽180多個國家,出去玩兒、辦事,都非常方便。再者,假如你父母不是美國人,而你具有美國國籍,你隻要滿21周歲了,就可以為父母申請綠卡,把父母移民到美國,而且手續辦起來也不是特麻煩。
最後說福利這一塊。很多人挺羨慕美國福利,這個福利包括多方麵。比方說,隻要連續10年交稅,有交稅記錄——底線是每個月最少交50美元的稅,等你退休以後,就可以每個月領取700美元到1200美元不等的退休費用。一個月交50美元,一年才多少?一年才交600美元,10年繳稅6000美元,可你退休以後,每個月都能領到700到1200美元。要是沒有十年交稅記錄也不要緊,國家等你退休以後,每個月直接給你發補助,不是退休金,是補助,大概600多美元。你想你沒有交稅記錄也給你600多美元,這不是很合適嗎?
再者從醫療上來講,退休之後,你隻要繳納很少一部分保險費,就可以看病不花錢,都由國家給你埋單。再說住房,隻要一退休,進了老年人公寓,你就可以以市場價35%的價格把這公寓買下來,剩下的那部分國家給你補貼。
這麼一分析,你就知道為什麼有的人要花大價錢跑到美國去生孩子了。這是對美國的公共福利、社會服務以及社會環境的認可。電影《中國合夥人》講述的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對美國的向往——隻有在一個地方才能真正改變世界,那就是美國。很多人甚至將赴美生活的夢想延續到下一代的身上,於是他們決定打造“美國寶寶”。而電影最後講到,當你到了美國以後你會發現,美國並不是完全如人想象的那般“遍地黃金”,一切都得靠自己去爭取。
我們來美國幹嗎?將自己和孩子未來的籌碼壓在一張綠卡上,真的值嗎?所有的事情有一利必有一弊,有這些好處也會有不確定性。把赴美生子過程梳理一下,你就會發現其實挺冒險的。為什麼冒險?首先一個,美國人不坐月子——“坐月子”是中國人特有的。
美國的月子中心大多是中國人經營的,說白了這個在美國是不合法的。它在美國工商部門沒有注冊,或者是以其他名義注冊的,所以產婦到美國去月子中心生孩子,那裏邊好多規定不受美國法律保護,而且這些月子中心也有意地規避一些義務。所以一旦在那兒出現侵權或者欺詐行為,很難受到美國法律的保護。
因為畢竟是很多媽媽在一起住,它可能滿足了一個的需求,卻滿足不了其他媽媽的要求,而且媽媽與媽媽之間發生摩擦肯定是存在的,畢竟那麼多人在裏麵。有的月子中心的廣告說得非常好,但是真到了那邊,住的也不行,吃的也不行,服務人員素質也很差。這導致有些媽媽到了那邊臨時抱佛腳,不得不去換其他的月子中心。所以去之前把所有的情況都得打聽好了,得穩穩當當的,別碰上不良商家欺騙。不然,在美國遭罪那可是慘了去了。所以這是其中一個風險。
第二個風險是什麼呢?孩子在美國出生,而父母不是美國人,那父母得把孩子帶回來——一般是孩子出生後一個月就回來了。回來之後這個風險就跟著來了。這孩子落地是美國人了,可是回到國內,還得跟國內的義務教育對接。這下問題出現了,孩子不在美國,而孩子戶籍不是中國大陸的,這個時候入學就非常費勁兒,父母怎麼辦?
很多家長想個辦法,假造個出生證明,在這邊給孩子上了中國的戶口。可是問題不止這麼簡單,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而美國那邊一看你選擇中國戶口了,就會取消你的美國國籍。另外,父母不是美國人,來回的簽證問題、護照問題都是問題。孩子滿21周歲了,大多數人都以為能申請綠卡,跟著過去了,可是你還得拿各種完稅證明以及其他財務方麵的證明,完了還得坐“移民監”。什麼是“移民監”呢?這是個形象的比喻,比如要想移民就要坐監獄一樣不能長期離開要移民的國家,因為如果離開時間長了,就會喪失移民身份。所以說,這裏麵問題很多,遠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樣,以為生了個“美國寶寶”,後邊就一路搞定了。——沒那麼簡單,這裏邊有非常煩瑣的手續和規定。即便全家都有移民美國的打算,通過寶寶來“加分”也並非輕而易舉的事。
根據美國的相關規定,年滿16周歲的美國公民,如果沒有在美國工作並繳納定額的稅款,隻能享受到最低等的社會福利。此外,擁有美國國籍的孩子年滿21周歲後,如果想要全家移民的話,則必須積極提供擔保、報稅證明等相關材料。還有,上大學並非隻要是美國公民就可享受優惠。如加利福尼亞州,孩子成年後需出示本人至少一年繳稅的證明,才可享受上大學優惠條件;孩子未成年,則需父母在加州的繳稅證明,若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亞州但收入來源在中國也不可享受。
除了剛才說到的麻煩,這裏還有一種風險,就是這些年去美國生孩子的越來越多。這個在一定程度來講,侵占了原有的美國本土公民的部分權益,造成美國社會治安、社會福利負擔加重了。所以從2005年開始,有很多美國人年年都給議會寫信抗議,呼籲議會修改美國憲法,修改美國“落地公民權”這個規定,建議父母中起碼得有一個擁有美國永久居住權,或者綠卡的,他們生的孩子才能算美國人,這種呼聲越來越高。
為什麼美國要在1868年規定行使“落地公民權”?主要是1861年到1865年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它要解決黑奴在美國的公民權的問題,所以當時出台了這個“落地公民權”方麵的規定,解決黑奴的合法身份問題,這在當時獲得了一致的好評。可是,100多年過去了,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美國本土的人就說,外來人越來越多,落地就是美國公民的規定擠占了我們的福利,而事實上這些人沒有給美國社會做多大貢獻。現在一而再、再而三地有這種呼籲,保不齊在未來某一年美國可能就會修改這條憲法。修改之後,這個落地公民權還算不算數都很難說。所以說這裏邊存在著一定的變數和風險。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些人出國對中國來說有利有弊。有利之處在於,過去華僑對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這些人盡管可能將來移民走了,可是,他對自己的祖國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一些思念之情的。當祖國遇到發展“瓶頸”的時候,這些人會支援自己的祖國,這不見得是壞事。
那它的弊端是什麼?第一個弊端當年鄧小平同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讓先富帶動後富,實現共同富裕。現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他富了以後走了,這就不符合當初的初衷了。國內改革開放給了他們巨大的機遇,他在中國掙了錢了,是不是也應該考慮考慮盡點兒社會責任,幫助中國社會的其他人富起來呢?這可倒好,一拍屁股就走了。我認為這多少有點兒不地道,有點兒不負責任。所以我說這是一個弊端。
第二個弊端,我認為最值得大家關注,就是說“赴美產子”或者移民的這些人大多數都是中產階級,基本都是中國社會的精英。中產階級在中國社會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他們是改革的重要動力,對於體製改革和經濟改革都有推動作用。他們憑自己勤勞的雙手合理致富了,有責任推動這個社會達到一定高度。如果這些人都跑到國外去了,那中國社會改革就失去了動力,也失去了龐大的話語權基礎。因此,這個是我們在對待移民、赴美產子這類問題時必須要考慮的。
所以說,怎樣能讓更多的中國人留在國內進行發展建設呢?最好的一種方式就是,爭取讓我們的環境和公共服務一天一天地和美國接近。這個事情應該給我們最偉大的動力,讓我們能夠拿出十二分的決心來積極建設好國內的社會環境,搞好國內的民生保障和各種公共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