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一種方式就是堵到你的科室門口,人往這兒一躺,旁邊這些“醫鬧”跟著,有的砸東西,有的對醫生護士出言不遜,成心不讓你進行正常的醫療活動。甚至有的專門跑到院長辦公室那兒鬧去,因為鬧到院長那兒是最好使的。他甚至通過踩點知道院長家住哪兒,跟著到家去,然後就在你門口坐著天天哭,反正三頓飯也得你管,要不在你門口吃喝拉撒什麼都幹。要麼在你小區裏麵,在地上鋪上狀紙,然後磕頭,“不良醫院,這缺德的院長,不管我”,哭天抹淚的,敗壞你的社會聲譽。

這是“職業醫鬧”整個流水線一般的作業過程。找來“醫鬧”後,這“醫鬧”領頭的向患者家屬要錢,要不你給我分成,要不你雇我。他們看情況而定,覺得最後有可能能賠下來,那好,談個分成,你按百分之多少給我;對得到賠錢希望不大的,要對方雇用他——我鬧一天你按人頭給我錢。一天你給我多少多少錢,我要領一幫人,到這來嚇唬嚇唬大夫。所以,“醫鬧”是不會吃虧的。要下來錢,很有可能大頭還讓“醫鬧”弄去了。

“大鬧大賠,小鬧小賠,不鬧不賠”。“職業醫鬧”摸清了醫院在醫患糾紛中的無奈,往往以非法方式要挾醫院。而整個“醫鬧”過程中,患方都需要給“職業醫鬧”支付費用。2012年廣東省東莞市發生了一起醫療糾紛,由於“職業醫鬧”的介入,最後醫院不得不支付了30萬元的賠償款。事後,醫調委了解到患者家屬僅僅拿了3萬元,其他的都被“職業醫鬧”瓜分了。

很多“職業醫鬧”都有黑社會的背景,除了使用暴力的手段威脅醫院外,在利益無法實現的時候,“職業醫鬧”往往還會反過來威脅雇用他們的患者家屬。張先生就有類似的經曆,三年前,他的家人在廣州市某醫院去世,“職業醫鬧”主動跟他聯係,說可以幫他要到50萬元的賠償。五六十人鬧了十幾天,張先生花了快2萬元,賠償的問題也沒有解決。這時張先生想收手,“職業醫鬧”卻不同意,並開始威脅他。他們天天打電話騷擾,然後還說那些恐嚇的話。

所以說這幫人缺了大德了,他不僅不幹事兒,反而火上澆油。有人說“職業醫鬧”是不是打醫生,襲擊醫生?沒幾個“醫鬧”這樣幹事兒,你以為他們是靠暴力嗎?不是,他最多的暴力就是砸砸桌子,把聽診器、藥瓶子摔了,或者冒充患者家屬又哭又號的——我是他外甥,他幹爹……為什麼說他不會去打人呢?因為類似行為的性質就是屬於那種“癩蛤蟆落腳麵——不咬人惡心人”。

對“醫鬧”這行當,老祖宗是怎麼稱呼的呢?就兩個字,叫“混混兒”。可能有的朋友不知道“混混兒”,“混混兒”幹嗎的呢?四個字——抄手拿用。手抄到這兒就直接拿錢。怎麼個意思呢?這混混兒不是誰都能幹得了的,你首先得挨得起揍。當混混兒的第一關就是挨打,你要是喊疼、告饒,完了,你幹不了這行。

再加上現在這過度醫療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現在去瞧個感冒,醫生都讓去做腦CT,B超等,怕你萬一出點兒事找他鬧,這就造成了過度醫療。本來這患者就懷疑大夫多給我開藥,多掙我錢,這下更嚴重了。現在有些醫生不敢隨便下結論,得等上級醫生來確診。醫學院有些學生想,我這一輩子幹什麼不好,我當大夫,多倒黴。而患者看到這醫院有人鬧,就會想這醫院肯定不怎麼樣,加劇了患者對醫院的不信任。所以,“職業醫鬧”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醫院的正常秩序,危害特別大。

說到這兒,有的人說,這“醫鬧”看來是違法行為,它是怎麼產生的,怎麼會有這一行呢?“職業醫鬧”的誕生,是和我們現在的醫療環境密切相關的。第一個原因“職業醫鬧”的出現來自於患者與醫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就是在診病的過程當中,基本上信息資源都在醫院這一方,患者是兩眼一抹黑。比方說醫院給你開藥,醫生說:“這個藥國產的,藥效也還行。但跟進口的比吧,反正它總不如進口的。你這病吧,有可能複發,但是可能性也不大。反正你看吧,你用哪個藥?”患者一聽,複發了怎麼辦?我還是用進口的吧。患者不了解信息,沒有鑒別能力。而且很多醫生都不是站在患者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的。由於相互不信任,有時醫生本來想告訴患者說自己是為他好,結果還不敢開口,因為如果說錯話,然後被患者抓住把柄,錄音了或者怎麼樣,最後他就會無理取鬧,或搞些事情出來。

所以一出現糾紛,原先是讓患者舉證,證明醫院開的方子不對,診療錯誤,等等,患者哪有那常識?所以現在說是“舉證責任倒置”。但是患者這一方他也要提供證據,比方說保留票據什麼的,而看病本來都是火上房似的,患方哪有工夫想這麼細呢。再者,雙方一有糾紛的時候,患者往往是人單勢孤,這樣更加加劇了雙方的不平等。一旦出現糾紛,如果患者認為這醫院有責任,他往往先想到什麼?我找倆“醫鬧”吧,我鬧你。所以,“職業醫鬧”產生的第一個原因,在於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等。

第二個原因,我們現在醫療調解機製很多時候失靈。比方說出現醫療糾紛怎麼辦,一般是由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來出具鑒定,有的衛生管理部門也給出鑒定,後來其他的機構像司法部門也鑒定。由於這是單位對單位,患者本能地就會懷疑,他們走得更近,不可能向著他。所以現在咱們的醫療調解機製在一定程度上失靈了,患者根本信不著機構。而且調解過程當中要搜集證據,時間往往拉得非常長,患者也沒那時間跟你磨,我這本來就著急上火的,為跟你研究這個官司,還得花路費、住宿費,這不都得錢嗎?所以在這一方麵,我們的司法公正性還不夠。

第三個原因,現在醫療糾紛官司很難打,司法解決途徑不暢通。有的說到法院打官司吧!可現在醫療糾紛官司很難打,時間還長,解決途徑不怎麼暢通。所以在出現醫患矛盾或糾紛時候,患者就容易想到用“醫鬧”短、平、快地解決問題。我想吵就吵,我想打就打,我想要錢就要錢,於是就催生出“醫鬧”來了——我自己鬧不過,就找人來鬧。跟醫院之間好說好商量不行,那好,我們耍點兒無賴,把“醫鬧”整來吧。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來講是被逼的。可是這樣一來,就給“職業醫鬧”以龐大的市場,他們就有生存土壤了。

有人說,這種現象公安局不收拾?現在存在著對“職業醫鬧”打擊缺位的情況。為什麼呢?有的地方就怕激化矛盾,警察來就隻維持秩序。好多時候我們的公安部門、司法部門對這個事兒的管理、監督、整治力度都不夠。

這幾個原因的存在,造成現在“職業醫鬧”大行其道。近幾年醫鬧事件愈演愈烈,嚴重擾亂了醫院的秩序,影響患者的診療。公安、衛生等部門聯合出台政策法規《關於維護醫療秩序打擊涉醫違法犯罪專項行動方案》,目的就是嚴厲打擊“醫鬧”行為。

那麼怎麼樣能把“醫鬧”徹底打盡了?這種“醫鬧”屬於“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氣死公安,難死法院”,人家也沒有打砸搶,你抓進去過一陣子還得把他給放出來。他以這謀生呢!

我們在打擊“醫鬧”的同時,要注意保護醫患雙方的正當權益。比如說醫院要設置統一的投訴窗口,要設置統一的投訴電話,明確處理時間,而且要把整個投訴處理的程序在顯著的位置公布。這些措施實際上是為了保護患者的利益。那為什麼要在這裏強調這一點呢?因為醫生的權益和患者權益實際上是一個共同體,我們保護醫生的權益最終是要回到服務患者身上去的。但如果我們對患者的權益本身沒有一個切實保護的措施與合理有效的方法的話,最終這個會反作用到醫生身上,造成一些極端的事件。

所以說,解決“職業醫鬧”的問題關鍵要把它生存的土壤鏟除。這個又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就是要解決醫患關係,讓它和諧化。怎麼辦?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均衡配置各地醫療資源。說白了,就是我們醫改堅持的方向,要堅持不懈地推進下去。最根本的方法還是通過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從根本上來解決這個醫患之間的矛盾,解決體製、機製上的一些不合理現象。

所以我說,11個部委與其花這麼大精力,組織一年的專項行動來打擊這些違法犯罪現象,不如把更多的人力、物力用到積極推進醫改方案上。隻有把我剛才說的那些“看病貴”、“看病難”等根本問題徹底解決了,這些“職業醫鬧”才有可能完全消失。

三甲醫院是怎樣“煉成”的

2012年8月下旬,網上一則並不太起眼的消息引起了公眾的注意,那就是衛生部將2011年評出的240家三級醫院的資格全部取消,推倒重來,再評一次。

這240家三級醫院,大多數是三級甲等醫院,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三甲醫院”。提到三甲醫院,對醫院有些了解的人可能會對這個詞高度敏感。因為三甲醫院是我國醫院當中最好的。這意味著什麼呢?大夫的水平高,服務的質量高,醫院的硬件好。

比如,有病人需要做某項檢查,有些醫院可能沒有這個設備,但三甲醫院就一定有。有些科室的專家,在普通醫院有一兩個,三甲醫院可能會有幾十、上百個這樣的專家。因此,三甲醫院是患者看病的首選。我們經常說的大醫院,大多數指三甲醫院。

那麼,衛生部將此前評選的三甲醫院資格都取消,說明了什麼呢?實際上,這是行政管理部門一次主動的“糾錯、糾偏行為”。如此大規模的糾錯行為,通常都會附帶糾錯成本。所以,關於衛生部這次舉動的報道,雖然夾雜在互聯網上海量的國內外新聞裏,並不太起眼,但依然引發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因為這個消息,對中國的公共管理事業具有裏程碑意義。

這件事情意義重大,所以解析這個事情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深入了解一下三甲醫院的由來。

中國的醫院總共分為三級十等,最高一等是三級特等,但是現在沒有評定,因為特等比較敏感。至於級別,等級越高醫院越好,三級是最高的。在每一級裏,又分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級甲等是當下最好的醫院,也就是我們說的三甲醫院。一般來說,一級醫院不評甲、乙、丙等。第一輪評審是在1998年結束的,到現在為止三甲醫院在全國大概共有1233家,省一級的,市一級的,國家一級的都有。那麼,這個評級依據是什麼呢?簡單來說,一級醫院病床數量應該在100張以下,二級醫院是100張到500張,三級醫院是500張以上。

當然這僅僅是個籠統的指標。具體來說,一級醫院一般麵對某個社區或某個鄉,是基層的衛生院或者鄉鎮醫院。一級醫院是綜合性的,二級醫院也是如此。不過二級醫院要麵對幾個社區或某個縣市,並承擔一部分科研和醫療研究的任務。三級醫院則屬於大型醫院,它往往有特殊的強項。比如,同仁醫院的眼科、阜外醫院的心血管科十分厲害,天壇醫院治療腦瘤是強項。它們都有各自的長處,並承擔著高等教育教學、科研等方方麵麵的任務。所以,三級醫院的水準無疑是業界較高的,其中又以三級甲等最高。

三甲醫院代表著中國醫院的頂尖水平。從全國範圍看,北京共有51家三甲醫院,上海有39家,其他大一些的城市一般也會有三甲醫院。不過,別看都是三甲,越是大城市,水平相應也越高。這也就是北京、上海的好醫院裏人擠得水泄不通的原因——因為這些醫院的醫療條件最好,全國人民都是奔著這些醫院來的。

這樣紮堆看病的情況,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掛號難”的問題。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麵,各大醫院都進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北京協和醫院從2012年8月19日起,在東單東院區實行24小時掛號方案。每天晚上8點,8個掛號窗口同時放第二天的號。院方表示,選擇晚上8點開始放號的原因在於,無論外地患者還是北京患者都不用再連夜排隊掛號,上班族也可以下了班來掛號。為了進一步為患者提供便利,打擊號販子,北京協和醫院宣布實行當天可掛未來三天號的新辦法。多管齊下,的確為解決患者“掛號難”問題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三甲醫院到底好在哪裏?就在於專家多、硬件好。首先,醫院要是得了三甲醫院的名號,收費一下就能漲上去。三級醫院比二級醫院收費高多少?高30%。其次,有了三甲醫院的資格,就有資格買更好的設備。比如,眼科看眼底的一種尖端設備,全國隻有同仁醫院和上海某醫院配備。再者,這還涉及科研經費的問題。一般三甲醫院都有科研項目。評上三甲醫院了,就可以申報科研項目了,這樣一來可以拿到大量的科研經費。最後,評上三甲醫院之後,聲譽自然提高,老百姓看病就願意選擇這裏,醫院收入自然會相應地增多。病源有保障了,醫院也能夠蓬勃地發展。

為了獲得三甲資格,很多醫院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就連一些小醫院也擠進三甲競爭的行列。據衛生部有關人士說,2011年全國晉升三級的240多家醫院中一半左右都是縣級醫院,有些十萬人口的縣就配置一家三甲醫院,甚至有些鄉鎮衛生院也掛上了三甲的牌號。

正因如此,在評審過程中出現了很多不正常現象。一個鄉鎮一級醫院想要調成三甲醫院,就需先購買硬件設備,把病床、醫療設施等建設到位。但是,一個鄉鎮醫院沒有那麼多病人,這不是造成資源浪費嗎?還有不成文的規律,往往凡是醫科大學,它的附屬醫院都是三甲醫院。於是,有的醫院跟高校什麼關係都沒有的,也會主動找到醫科大學尋求合作,給高校交錢。於是,這個醫院因為是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就被評為三甲醫院了。

2012年,衛生部宣布取消240家三甲醫院資格的消息一經傳出,引來一片叫好。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就像前麵我們講到的,評審過程本身就存在著非常不合理的地方。衛生部能發現這些不合理之處,推倒重來,確實可喜可賀。但是,推倒之後要怎樣重新評呢?

第一,應該引入第三方。這一方應是獨立的,比如某某質量認證體係機構,讓它來給醫院做全方位評估,包括患者反響如何,醫院的層次怎麼樣,藥物怎麼樣,整個管理水平怎樣,醫師素質是什麼水平,等等。需要有這樣一個機構,才能夠保障評選的公平。當然,第三方也應接受上級衛生部門的監督,同時接受媒體的監督,把結果向社會公布,讓所有的患者都能了解醫院的狀況。因此,公開透明的考察尤為重要。

第二,醫院是給患者看病的,如果患者認為不好,水準再怎麼高都沒用。所以,必須要大量采集患者樣本,對患者開展調查。患者對這個醫院的服務質量的認知,對收費水平、其他各個方麵的認知,才應該是決定醫院服務等級最關鍵的因素。這時候,就需要第三方認證機構采集患者樣本,做出有說服力的調查統計數據。

第三,這一點也尤為重要。給患者看病掏腰包的是誰呢?除了自費的,就是醫保。醫保機構往往在醫院評級這方麵具有權威性,起碼醫保機構對醫院是否過度醫療會有一個認知。在當前醫療資源緊張的情況下,醫保機構就有發言權。所以,第三方認證體係,患者的意見,醫保機構的意見,應該構成評審過程當中的主體。在評審過程中,一麵要有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監督,一麵還要有社會媒體的監督,這樣才能形成一個非常完善的三甲醫院的評審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