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四年十月,延安召開了盛大的千人文教大會,會上表揚了柯仲平、馬健翎率領的民眾劇團楊醉鄉領導的抗戰劇團,和丁玲率領的西北戰地服務團。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銘親手把寫有“人民藝術家”的獎旗贈給馬健翎,把寫有“群眾藝術的先驅”的獎狀贈給楊醉鄉。一九四五年元月,延安又召開了一次隆重的群英大會,其中文藝界榮獲獎勵者達三十五人之多。這裏麵有我們都熟悉的現在仍然活躍在全國文壇的老一輩作家和藝術家,例如甲等文藝模範有艾青、吳印鹹、李鷹航、古元、張水華、周巍峙、鍾敬之等十六人,乙等文藝模範有周而複、柯蘭、邵子南、史雷、黃俊耀、賀敬之等十九人(詳見艾克恩編纂《延安文藝運動紀盛》五百六十四頁),恕我不一一列舉了。
我之所以重述這些往事,隻是想說明這樣一個事實,延安文藝運動所取得的成就是輝煌的,這段曆史是十分珍貴的,任誰也抹煞不了的。延安文藝運動集中反映在作家藝術家隻有眼睛向下麵向群眾,才能得到人民大眾的承認,隻有全心全意為人民而創作,才配得上受到人民大眾的尊重。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核心“基本上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文藝和人民群眾相結合的思想,培養了整個一代無產階級的作家和藝術家,已在千千萬萬文藝戰士身上紮了根,時間愈長愈能顯示這一思想的光輝,時間愈久愈能顯示這一思想是真理。
但是,由毛澤東文藝思想指導下培育的延安革命文藝傳統,這些年在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影響下,卻遭到越來越多無端的貶斥和歪曲,甚至標榜文藝要遠離生活、淡化思想和表現自我等等貴族式的論調,這是有良知的作家和藝術家都會嗤之以鼻的!
我們要保護和堅持延安文藝聯係群眾的優良傳統,而且要理直氣壯地去鼓吹,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作出新的貢獻!
最近,黨中央作出了《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係的決定》,我認為非常英明,對全黨來說是極其重大的決策,對文藝來說也是重大決策。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的源泉,關係到黨和國家的盛衰興亡。我們處在文藝戰線的同誌,要在生活實踐和文藝創作上深入思考這個問題,要在思想觀點和立足點上研究這個問題,而且真正做到身體力行地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我們陝西作家和藝術家在這方麵做得比較好的,也許與身處延安這種氛圍的熏陶有關係吧。但是,我們不能不正視當前文藝界普遍存在的嚴重脫離生活和脫離群眾的現象,不能熟視無睹地一任這種現象發展下去。
文藝麵向群眾和為群眾服務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傳統,是社會主義文藝性質決定了的。中國文化有著悠久的豐厚的土壤,它就深深地潛藏在人民生活之中,是挖不完掏不盡的寶庫。我們應該遵循藝術規律,到生活中去,到群眾中去,去追求探索藝術的礦藏。可是我們一些人口頭常講按藝術規律辦事,自己卻不肯去實踐,去行動。我們應視人民為母親,視生活為源泉,把和人民群眾的關係看做是文藝的生命線!古今中外的文藝曆史早已證明,再有本事的作家和藝術家離開了群眾離開了生活源泉,藝術生命必將枯萎,江郎必定才盡。
親近群眾,親近生活,我想這是對革命作家藝術家的最基本的要求。這個要求不外乎兩條:一要麵向群眾,走下去;二要拿出好作品,寫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東西。隻有生活在人民大眾之間,時常接受人民大眾的檢驗,才是文學藝術的生命力所在,也是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途徑。
的確,當今時代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改革開放的環境和延安時期也不能同日而語,可供學習和借鑒的範圍廣闊得多了,文藝已邁進了新的百花盛開的時期,但是文藝和群眾相結合這一點也要變麼?不,我想這一點不會變,是貫穿文藝始終的。這似乎是個常識問題,可是越是常識卻越容易被忽略被忘卻。
“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我們黨曆來把為人民謀福利作為基本的指導思想,我覺得在文藝界也應當樹立這個群眾觀點,而且應當強化這個群眾觀點,這本來就應該是所有黨員作家和信奉馬克思主義的藝術家的觀點。
作家藝術家隻有眼睛向下,麵向生活,麵向群眾,才會有前途有希望。
一九九〇年五月二十三日於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