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已過去六十周年了。
我們念念不忘左翼作家們在那個時代所擎起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大旗,他們在黨的領導下聯合在一起,進行了英勇的艱苦卓絕的鬥爭,開創了中國革命文學的新紀元。
毋庸置疑,左翼作家們所作的貢獻是不朽的,他們為後來者開辟了一條光輝大路。那些為革命灑下熱血的左翼作家們,永遠值得我們敬重和懷念。他們所遺留下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研究。
當我們回顧“左聯”曆史的時候,我們很自然的聯想到魯迅,他是革命文學的導師,是“左聯”當之無愧的旗手。我們不必去追索曆史上的功過是非,那已是過去了的曆史,隻能留待文學史家去評說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左聯”的功績在於,對舊社會毫不妥協的大無畏的進攻和戰鬥精神,對新世界滿懷熱忱的向往和追求的氣魄。這些都是我們後來者引以為深思和借鑒的。
六十年前,魯迅先生就深切地意識到作家和革命的關係,他有句名言:“革命的文學家,至少是必須和革命共同著生命,或深切地感受到革命的脈搏的。”正是在《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裏,魯迅反複講到作家必須和實際相結合,他說:“倘若不和實際的社會鬥爭接觸,單關在玻璃窗內做文章,研究問題,即是無論怎樣的激烈,‘左’,都是容易辦到的,然而一碰到實際,便即刻要撞碎了。關在房子裏,最容易高談徹底的主義,然而也最容易‘右傾’。”
魯迅先生這些話是至理名言,是針對當時左翼作家脫離實際鬥爭的現象而言的。自“左聯”成立後,許多左翼作家走出了“亭子間”,投身反對國民黨反動派“文化圍剿”的鬥爭,有些左翼作家直接參加了紅軍長征和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活動,同時寫出了一大批傳世的經典作品,為革命文學留下了一筆珍貴的財富。
這些作品即使現在讀起來,依然是那麼光彩照人,那麼璀璨耀目,閃爍著感人的藝術亮色和美感。
聯想到六十年後的今天,魯迅先生關於作家必須和革命共同著生命和必須和革命實際鬥爭相接觸的演講,不也有著極其鮮活的現實意義麼!九十年代的中國和六十年前的中國不能同日而語,革命文學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和得到極大的發展,然而作家必須和革命同命運這一點卻是一脈相承的。我們現在正處在偉大變革的時代,改革開放將使中國實現現代化。作家也需要改革開放,需要改革開放的投入,投入到時代變革中去,投入到改革開放的洪流中去。隻有這樣,才會產生更多地真實地反映時代的優秀作品來。
許多負有曆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的作家這樣做了,而且已取得了可喜的前所未有的成就。可是,魯迅曾批評過的那種一味“關在玻璃窗內做文章”,脫離群眾脫離生活的現象,今天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那種貴族式的創作架勢,那種食洋不化的媚俗心態,那種淡化革命和張揚自我的“客裏空”現象,不也在文學作品中有所反映麼!被魯迅反複批判過的“為藝術而藝術”的現象,不也在文學界有所抬頭麼!種種現象表明,這類作品不可能感受“革命的脈搏”,更不用說“和革命共同著生命”了。
魯迅先生曾精辟地談到天才和泥土的關係,他說:“成百成千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一九二四)“天才們無論怎麼說大話,歸根結底,還是不能憑空創造。”(一九三五)這種比喻再好不過地說明,天才離不開泥土,離開了泥土就談不上作家。天才是靠泥土滋養的。作家是人民群眾哺育出來的。隻有始終和實際生活保持密切的聯係,時刻感受到時代脈搏和關注人民群眾創造性的活動,才是人民所需要的作家,才是社會主義文學的希望。
僅從作家和革命的關係這一點來說,“左聯”給我們提供的曆史經驗還不夠多麼!“左聯”先輩們走過了一條漫長曲折的路程,經驗教訓的確不少,留下寶貴的文學遺產也很多。我們應該汲取前人的經驗,繼承和發揚“左聯”優秀的革命傳統,為中國文學的繁榮而努力創作。
一九九〇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