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仆人原以為自己會得到主人的讚賞,因為他沒弄丟主人給的那二兩銀子。在他看來,雖然沒有使金錢增值,但也沒丟失,就算是完成主人交代的任務了。然而他的主人卻不這麼認為。他不想讓自己的仆人順其自然,而是希望他們能主動些,永遠不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夠好了。
在公司中,也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人,他們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了。當任務完成得不理想時,他們總是習慣說:“我已經做得夠好了。”工作中習慣於說自己“做得夠好了”的人是對工作的不負責任,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每個人的身上都蘊含著無限的潛能,如果你能在心中給自己定一個較高的標準,激勵自己不斷超越自我,那麼你就能擺脫平庸,走向卓越。
彼得現在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以前他隻是一個普通的推銷員。他發奮工作的原因是他在一本書上看到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擁有超出自己想象10倍以上的力量。在這句話的激勵下,他反省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態度,發現自己錯過了許多可以和客戶成交的機會。於是,他製訂了嚴格的工作計劃,並付諸於每一天的工作中。三個月後,他回過頭看看自己的工作進展,發現業績已經增加了兩倍。數年以後,他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公司,在更大的舞台上檢驗著這句話。
每個人都有一種突出的才能,各有特色,不盡相同。無論你的特色是什麼,你都不要把它藏起來,你應該積極地把你的才能發掘出來並發揮得淋漓盡致。
事實上,麵對激烈的競爭,每個人都應該不斷地超越平庸,追求完美,事物永遠沒有“夠好”的時候,隻有把它“做得最好”才能真正成功。
無論客戶、上司還是老板,真正存心挑剔的時候並不多,他們提出的要求,都是迫於某種需要。客戶擔心產品出問題;上司怕工作質量影響業績;老板則更是迫於市場的巨大壓力才嚴格要求,因為他從來都無法對市場說:“我已經做得夠好的了,你降低要求吧!”市場是無情的,有時可能隻比競爭對手稍遜一點點,就可能被淘汰出局。
當每個員工將“做到最好”變成一種習慣時,就能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積累更多的經驗,就能從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過程中找到快樂,並獲得更多的回報。
當然,這種習慣或許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把“我已經做得夠好的了”當成一種習慣時,其後果將可想而知--工作上投機取巧也許隻會給你的上司和公司帶來一點點經濟損失,但它卻影響到你個人前途的發展。
“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這是一句值得每個職場中人銘記一生的格言。有很多人因為養成了輕視工作、馬馬虎虎的習慣,以及對工作敷衍了事、糊弄的態度,終其一生都處於社會底層,更談不上成就事業了。細想一下,你的內心也應該有所觸動吧?
主動學習,成為公司不可替代的人
傑菲遜說:“一個人擁有了別人不可替代的能力,就會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是的,一個能在短時間內,主動學習更多的有關工作領域的知識,不單純依賴公司培訓,主動提高自身技能的人,就是公司不可替代的優秀員工。
文藝複興時期,一個畫家是否能夠出人頭地取決於能否找到好的讚助人。
米開朗琪羅的讚助人是教皇朱裏十二世,在一次修建大理石石碑時,兩人產生了分歧--他們激烈地爭吵起來,米開朗琪羅一怒之下揚言要離開羅馬。
大家都認為教皇一定會怪罪米開朗琪羅,但事實恰恰相反--教皇非但沒有懲罰米開朗琪羅,還極力請求他留下來。因為他清楚地知道米開朗琪羅一定能夠找到另外的讚助人,而他永遠無法找到另一位米開朗琪羅。
米開朗琪羅身為藝術家,其卓越的才華是他手裏的王牌。具有不可替代性就可以讓自己的地位堅不可摧。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隻要擁有了別人不可替代或超越的能力,就會使自己的地位變得十分穩固。因此,讓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讓自己的技能無可取代,才能在職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一位老板曾經這樣說:“我手下有8名銷售代表。2名頂尖高手創造的銷售增長額高達總數的50%,這兩個人我是丟不起的。”
這兩個“丟不起”的員工,就是老板“不可替代”的員工。他們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對此,全球首富比爾·蓋茨也深有感觸:“
我未曾想到會成為富翁。富貴實在非我所願。時至今日,激勵我的仍然是賺錢這回事。若讓我在我的事業和財富間作出抉擇,我會選擇事業。在銀行存有巨款,怎麼比得上率領一支數以千計的才華橫溢、生機勃勃的隊伍更振奮人心。”
一個人要想變得不可替代,就要積極進取,努力學習。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要成功必須加倍努力,而且要比別人更努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不平凡的過程,才會產生不平凡的結果。
公司需要的是優秀的員工。你必須持續不斷地自我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否則根本不可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保持領先地位。你隻有兩種選擇,一是積極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二是隨波逐流,懶散懈怠,最後變得不堪一擊。
對員工來說,在設立一定的目標後,必須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所有的計劃一定要按時完成。在超越自己本身的同時,一定要更努力地超越你的競爭對手。要超越競爭對手,就必須比競爭對手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而這是以積極主動學習為前提的。
張山畢業後與一家廣告公司簽約,並開始進入實習期。雖然同學都說實習很簡單,但他還是非常重視它,抱著一種虛心求教的態度向每個同事學習。因為他不想做一個不能勝任的員工。以前在學校他很少和陌生人打交道,是一個很內向的人。但是開始工作以後,他就有意識地努力改變這種狀況。後來,他慢慢克服了害羞,硬著頭皮和同事們交流工作,也開始融入了他們的圈子。大家都覺得他很努力,也很好學,都非常願意幫助他,老板對他也非常認可。經過三個月的工作,他已經克服了當初的畏畏縮縮,適應了職場生活,還獲得了“優秀員工”的稱號。他提到自己的進步時說:“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
在一定程度上,你的學習能力決定了你在公司能走多遠、做多久。因為任何工作都是需要學習才可以改進或者創新的。當一個人沒有從外界學習新東西的能力或者興趣時,當一個人不願意或者沒時間思考時,當一個人排斥創新時,他的進步與成長之路也就停止了。
在公司中,一個員工要想不斷取得進步,就要不忘初衷,虛心學習。所謂初衷,就是公司的經營理念。隻有始終不忘公司經營理念的員工,才可能謙虛地學習,才可能與同事齊心協力。也隻有這樣,才能實現公司的目標。不忘公司初衷,又能謙虛學習的人,才是公司最需要的員工。
當然,在職場上奮鬥的人在學習上有別於在校學生的學習,因為他們缺少充裕的時間和心無雜念的專注,以及專職的培訓人員。所以積極主動地學習尤為重要。下麵是幾種適用於職場的學習方法:
1.在工作中學習。
工作是任何職業人員的第一課堂,要想在當今競爭激烈的職場中勝出,就必須學習從工作中吸取經驗,探尋智慧的啟發,獲取有助於提升效率的資訊。
通過在工作中不斷學習,你可以避免因無知滋生出的自滿而影響你的職業生涯。不論是在職業生涯的哪個階段,學習的腳步都不能稍有停歇,要把工作視為學習的殿堂。你的知識對於你所服務的公司而言可能是很有價值的寶庫,所以你要嚴格地進行自我監督,別讓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落在時代後頭。
2.努力爭取培訓的機會。
多數公司都有自己的員工培訓計劃,培訓的費用一般列入公司人力資源開發的成本開支。而且公司培訓的內容與工作緊密相關,所以爭取成為公司的培訓對象是十分必要的,為此你要詳細了解公司的培訓計劃,如培訓周期、人員數量、時間的長短,還要了解公司的培訓對象有什麼條件,是注重資曆還是潛力,是關注現在還是關注將來。如果你覺得自己完全符合條件,就應該主動向老板提出申請,表達渴望學習、積極進取的願望。這樣的員工是非常受老板歡迎的,同時技能的增長也是你晉升加薪的能力保障。
3.自費進修。
在公司不能滿足你的培訓要求時,也不要放鬆下來,可以自費進修一些課程。當然首選應是與工作密切相關的科目,其他還可以考慮一些熱門的或自己感興趣的科目,這類培訓更多意義上被當做一種“補品”,在以後的職場中會增加你的“分量”。
隨著知識、技能的更新越來越快,不通過學習、培訓進行更新,適應性自然會越來越差,而老板又時刻把目光盯向那些掌握新技能、能為公司提高競爭力的員工。
未來的職場競爭將不再是知識與專業技能的競爭,而是學習能力的競爭,一個人如果善於學習,他的前途必會一片光明。
每天進步一點點
偉大的成就通常是一些平凡的人們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而取得的,他們注重細節,每天懂得進步一點點,日積月累就前進一大步。對那些勇於開拓的人而言,生活總會給他提供足夠的機會和不斷進步的空間。那些最能持之以恒、忘我工作的人,往往就是最成功的人。
眾所周知,日本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向來以品質卓越著稱,不論是電子產品、家用電器還是汽車,日本的產品品牌在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
日本為何對於企業品質有如此高的重視程度呢?“二戰”結束後,一位美國的品質大師戴明博士到了日本,對日本企業界提出“品質第一”的法則。他告訴日本企業界,要想使自己的產品暢銷全世界,在產品品質上一定要持續不斷地進步。
戴明博士認為:“產品品質不僅僅要符合標準,而且要無止境地每天進步一點點。”當時有不少美國人認為戴明博士的理論很可笑,但日本人卻完全照做。今天日本企業的產品在世界上取得了輝煌成就,他們將功勞歸於戴明博士,甚至將頒發給先進企業的獎項稱為戴明獎。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一年虧損數十億美元時,他們邀請戴明博士回來演講,戴明仍然強調要在產品品質上每天進步一點點,持續不斷地進步,一定可以使公司起死回生,振興發達。結果,福特汽車公司按照這一法則貫徹3年之後,便扭虧為盈,一年淨賺60億美元。
前洛杉磯湖人隊的教練派特雷利在湖人隊最低潮時,告訴球隊的12名隊員說:“今年我們隻要每人比去年進步1%就好,有沒有問題?”球員們一聽:“才1%,太容易了!”於是,在罰球、搶籃板、助攻、攔截、防守五方麵每人都各進步了1%,結果那一年湖人隊居然得了冠軍,而且是最容易的一年。
有人問派特雷利教練,為什麼這麼容易得到冠軍呢?教練說:“每人在五個方麵各進步1%,則為5%,12人一共60%,一年進步60%的球隊,你說能不得冠軍嗎?”
其實,職場中人也可以遵循這個法則,讓自己每天進步1%,隻要你保證每天進步1%,就不必擔心自己不成功。在每晚臨睡前,進行自我分析:今天我學到了什麼?我有什麼做錯的事?今天我有什麼做對的事?假如明天要得到我要的結果,有哪些錯不能再犯?
實際上許多人都明白自己在工作中該做些什麼事,可就是拿不出行動來,根本原因就是他們不懂得每天進步一點點是製定未來目標的原則。
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結果。
目標是對於我們所期望成就的事業的真正決心。目標比幻想好,因為它可以通過努力來實現。
沒有目標,不可能發生任何事情,也不可能采取任何行動。如果一個人沒有目標,就隻能在做事的道路上徘徊,永遠到不了任何一個地方。
成功是誘人的,它要求你的一切工作都有益於人生的追求,都是深刻的。
為了這種深刻,你不得不放棄一些簡單而又原始的豐富。
這永遠是一個人生中的兩難問題。
一個人,放棄那些應該放棄的誘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對持有積極心態的人來說也是如此。一個人要想成功,必然要放棄一些普通人能享受的人生樂趣。你在燈下刻苦攻讀,別人卻在麻將桌上“修長城”。放棄類似的所謂人生享受,一個稍有意誌力、希望成功的人就可以做到。但是,在麵對長遠利益和短期效應的選擇時,難度就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