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用熱情澆灌在職的每一天(3 / 3)

如果不是你分內的工作,而你做了,這就是機會。有人曾經研究為什麼當機會來臨時人們總是無法確認,得出的結論是:因為機會總是喬裝成“問題”的樣子。當客戶、同事或者老板交給你某個難題,也許正為你創造了一個寶貴的機會。對於一個優秀的員工而言,公司的組織結構如何,誰該為這個問題負責,誰應該具體完成這項任務,都不是最重要的,他唯一想的就是如何將問題盡快很好地解決。

因此,當下一次客戶、同事或你的老板要求你提供幫助,做一些分外的事情,而不讓他人來處理時,就積極地伸出援助之手吧!努力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假設自己就是這件事的責任人,你將如何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呢?

每天多做一點,初衷也許並非為了獲得報酬,但結果卻往往獲得更多。

如果你是一名庫房管理員,也許可以在發貨清單上發現一個與自己的職責無關的未被發現的錯誤;如果你是一名過磅員,也許可以質疑北歐糾正磅秤的刻度錯誤,以免公司遭受損失;如果你是一名郵遞員,除了保證信件能及時準確到達外,也許還可以做一些超出職責範圍的事情,如此等等。這些工作也許不在你的職責範圍內,但是如果你做了,就等於播下了成功的種子。

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因果法則。也許你的努力無法立刻得到相應的回報,但也不要氣餒,你應該一如既往地每天多做一點。那樣的話,回報就可能會在不經意間,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現。最常見的回報是晉升和加薪。除了老板以外,回報也可能來自他人,以一種間接的方式來實現。

對世界上那些富豪成功經驗的研究也反複證明了額外投入的回報原則,尤其是在早期創業時,這條原則尤顯重要。當他們的努力和個人價值沒有得到老板的認可時,他們往往會選擇獨立創業,在這個過程中,早期的努力使其大受裨益。你付出的努力如同存在銀行裏的錢,當你需要的時候,它隨時都會為你服務。

一分成功需要十二分努力

所有的成功都沒有捷徑,隻有苦幹。學習是這樣,工作同樣是這樣。勤奮是事業成功的助推劑,一分成功需要十二分努力。

日本企業家鬆下幸之助說:“我小時候,在當學徒的7年中,在老板的教導下,不得不勤勉學藝,也不知不覺地養成了勤勉的習慣,所以他人視為辛苦困難的工作,而我自己卻不覺得辛苦,甚至有人認為太辛苦的工作,在我看來,隻不過是認真工作而已,所以我與他人的看法,自然就有差異了。我青年時代,始終一貫地被教導要勤勉努力,此乃人生之一大原則。事實上,在這個社會裏,對有勤勉努力習慣的人,不太被人稱讚為尊貴或者偉大,也不會被認為很有價值,因此,我認為大家應該無所顧忌地提升對具有這種良好習慣者的評價,這樣才算真正對勤勉習慣的價值有所認識。”

人們通常會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天才不需要勤奮與苦幹,這種思想斷送了很多人的大好前途。有些年輕人甚至以為,天才能幹出令世人矚目的大事,於是,隻要自己也是天才的話,不費吹灰之力就會成為偉人。他們還認為,天才不需要刻苦學習,在不經意間就能取得巨大成績;或者為生活所迫,才偶爾拿起筆來揮舞一番,隻要生活狀況稍微改善,就重新貪圖享樂起來;或者作息毫無規律,要麼到處遊蕩,要麼在火爐邊胡思亂想。他們甚至認為,天才生來就對規則和體製深惡痛絕,反對束縛,崇尚“瀟灑自如”,對糾纏細節、辛勤勞動不屑一顧。隻要輕鬆一躍,成功就會唾手可得。

這些都是非常幼稚的想法。

日本“推銷之神”原一平在69歲時的一次演講會上,當有人問他推銷的秘訣時,他當場脫掉鞋襪,將提問者請上講台,說:“請你摸摸我的腳板。”

提問者摸了摸,十分驚訝地說:“您腳底的老繭好厚呀!”

原一平說:“因為我走的路比別人多,跑得比別人勤。”

提問者略一沉思,頓然醒悟。

人生中任何一種成功的獲取,都始之於勤並且成之於勤。勤奮是成功的根本,既是基礎,也是秘訣。沒有勤奮,任何一項成功都不可能唾手可得。

因此,可以看出成功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勤奮。在這個世界上,投機取巧者是永遠都不會踏上成功之路的,偷懶者更是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在一個公司裏,並不是具有傑出才能的人就容易得到提升,隻有那些勤奮刻苦,並有良好技能的人才有更多的機會。公司的管理者也總是把勤奮刻苦作為對員工的最好教育。

一個人努力的程度可以從兩個方麵反映出來。

第一是工作時間的長短。

據調查,美國6位最有錢的富翁都是白手起家,他們平均每周的工作時間是56個小時,而比爾·蓋茨的工作時間更高達80小時。

現在,美國人的生活水平要比歐洲人高出一大截。在意大利,年輕人窮得買不起房子的時候,美國的同齡人早就不知換了多少個住所了。這是因為美國人在任何時候、任何領域的勞動產出都要比歐洲人多,更重要的一點,美國人的工作時間要遠遠長於歐洲人。

據《洛杉磯時報》報道:意大利人每年有42天帶薪假期,法國人37天,德國人35天,英國人28天,而美國人是16天,但實際上他們隻休14天,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字也顯示,美國人每周工作49小時,加起來每年要比歐洲人多工作350小時。

而14天的休假對美國人來說恐怕還是過高的估計。便捷的筆記本電腦使美國人無論在海上、沙灘、田野、山區還是屋頂上,都可以隨時收發電子郵件;對那些名義上正在休假的律師、顧問或工程師來說,通過手機就能與他們商量公事;假期的豪華水療等項目通常都安排在公司或行業會議期間。這樣算起來,美國人的工作時間可能還要長得多。正是這種工作精神,這種努力程度,使得美國人享受著比歐洲人更優越的生活。

一個人如果隻想著朝九晚五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從不願意在朝九之前、晚五之後去工作的話,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第二就是工作時的忘我狀態。

英國畫家雷諾茲認為:“天才除了全身心地專注於自己的目標,進行忘我的工作以外,與常人無異。”

一位法國作家這樣評價米開朗琪羅:“我見過米開朗琪羅,他60歲的時候身體已不是那麼強壯了,但他仍然在大理石上飛快地揮舞刻刀,弄得石頭的碎屑四處飛濺,他一刻鍾幹的活比三個棒小夥一小時幹的都多。沒有親眼見過的人簡直難以置信,他工作起來真是精力充沛、生龍活虎,讓人擔心他會把石頭劈碎,他的每一刀都會劈下三四指厚的碎片。”很多人知道,做雕刻工作就怕分寸把握不好,有時多削一根頭發的厚度都不行,在一般人眼裏,米開朗琪羅的做法可真夠懸的,他手裏是一塊石頭,又不是可以修修補補的泥巴或石膏。

能夠忘我地工作,說明一個人的努力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一個人要想在職場上取得成功,就必須用十二分的努力去勤奮工作。

每個人都必須認識到,任何人都要經過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收獲,收獲的成果完全取決於努力的程度,而沒有機緣巧合這樣的事存在。任何人都不能被動地等待機會,隻有靠自己的努力與苦幹去創造機會,創造未來。踏踏實實地勤奮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向上攀登,成功最終會屬於你。

問題思考

微軟的招聘官員曾經這樣說:“我們願意招的’微軟人‘,他首先應是一個非常有激情的人。對公司有激情、對技術有激情、對工作有激情。可能在一個具體的崗位上,你會覺得奇怪,怎麼會招這麼一個人,他在這個行業涉獵不深、年紀也不大,但是他有激情,和他談完之後,你會受到感染,願意給他一個機會。”

讀完上麵這段話,請思考兩個問題:

問題一:你認為自己是否是一個對工作充滿激情的人?你這樣認為的原因是什麼?

問題二:如果你認為你的激情不足以振奮自己、感染他人,那今後你應該從哪些方麵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