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在誦經修法前往往會焚香,並誦讚《香讚》:“爐香乍爇,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念誦同時還要觀想諸佛已經得到個大香雲的供養,而“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也是表達香與至誠之念配合感動諸佛現身的含義。
佛教認為,香不但能治病,能對人的情緒產生影響,也能開啟智慧,使人精進修行,領悟佛法。不同的香味,能抵達身體不同部位的經脈,改變人們的相對情緒和思考方式,對心理產生影響。
四、香之儀軌
上香供佛的根本意義,在於培養修行者虔誠之心,若無誠心向佛,再隆重的儀軌毫無意義。《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隻有誠心敬佛,才能以心印心,佛入於我,我入於佛,一切如來現於我真心道場。
因派別和修持法門不同,具體上香儀軌有所不同,下麵為一般常見的供香方法,僅供參考。
(一)上香
以端莊恭敬的動作點燃香,如有明火,用手輕輕扇滅;
正對參拜法像,雙手持香舉至額頭,停留一刻,插入香爐;
每次上一炷香。一般上三炷香表達對佛法僧三寶的恭敬。
(二)誦偈語
《供養偈》:觀想諸佛菩薩,十方聖眾,歡喜接受供養,一切有情亦皆安住於究竟安樂;觀想、祈願以此香供養諸佛賢聖,在無邊世界中,都能普熏一切眾生,共同證得無上圓滿智慧。
《供養偈》: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遵法諸賢聖,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熏諸眾生,皆共證菩提。
或為: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一一諸佛土,無量香莊嚴,具足菩薩道,成就如來香。
(三)叩拜、誦經、禮佛
禮敬之時,須恭敬至誠,緩緩拜起。寧可少拜,也不要草率匆忙。
觀想佛菩薩感應如在眼前,可以默念: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麵接足皈命禮。
(四)回向、祈願、懺悔、發願
雙手合十,回向、祈願(誦念或默念),如: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回向弟子曆代先祖、冤親債主,離苦得樂。
或:願以此功德,回向弟子眷屬合家吉祥安康;某某人疾病早日康複;某某人往生淨土,離苦得樂;某某人世間、出世間事業悉皆成就;某某人早開智慧,學業進步;某某地方災障平息,吉祥平安,有情安樂,入於佛道,等等。
發願,懺悔,如:弟子某某與累世父母、師長、曆劫冤親債主及法界一切眾生,從過去世至盡未來際: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往者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一切罪障罪根皆懺悔。
(五)供香完畢
最後禮佛三拜,可念:供養完畢,一切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