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合香(1 / 3)

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泛光風。

真成佛國香雲界,不數淮山桂樹叢。

花氣無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

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向此中。

——宋·朱熹《香界》

用兩種以上的香材調和製成線香、塔香、香丸、香餅、香粉等形態的香品,稱之為合香。合香是香氣藝術的創作,它的氣味和諧怡人,能夠表達調香者對香的理解和訴求。

合香的配製過程有點像中藥的君臣佐使,製香人按照自己對香的理解和愛好,把各種香料按比例混合起來。其間可能對部分香材進行一些特殊的加工,並因為黏合等需要增加部分添加劑。合香所使用的原料,不外三類:其一是構成主體香韻的基本香料,如沉香、檀香等。其二是用作調和與修飾的一類,如甘鬆、丁香、薰香等。其三是用作發香和聚香的一類,如艾納、甲香、龍腦、乳香、麝香、龍涎香等。發香就是令各種香料成分揮發均勻,聚香就是使香氣盡可能停留長久。《陳氏香譜》卷一“合香”條雲:“合香之法,貴於使眾香鹹為一體。麝滋而散,撓之使勻;沉實而腴,碎之使和;檀堅而燥,揉之使膩。比其性,等其物,而高下如醫者,則藥使氣味各不相掩。”說得很是透徹,此中對各種香料品質特性的認識,對香氣清濁的精鑒自不待言。

合香的美妙,在於各種香料合和、窖藏、薰聞之法配合得宜。得一佳方不易,製一款好的合香更是不易。宋代的顏博文在《香史》中說:“合和窖造自有佳處,惟深得三昧者,乃盡其妙。”製造合香的過程,寄托融彙了製香人情感、文化素養、道德情趣等因素。它可以通過贈予,傳遞作者的心境信息,使受香人感受體驗,並形成相互之間的心靈交流,產生內心共鳴。

較之單一品聞沉香、檀香等,合香的品聞顯得更加厚實美妙,如果說單一香品品聞感受的是單純之美,那麼合香品聞展示的則是複合之美。

一﹑合香的類型和效果

合香是調香師對香味的藝術創作,它顯示了調香師的天賦和修養。一款好的合香需要反複的實驗及調整,才能獲得所需的特定香氣。

合香的類型基本分為三種:

一是寫實型,直接來自大自然。如古代進口的薔薇水,現代的各種植物萃取的精油等等。

二是模擬型,調和各種香材,使之產生自然界某種物質的香味。如蘭香﹑梅香等等。

三是想象型,調香師根據自己的想象和追求,創造某種特定的香氣。大部分合香都屬於這種類型。

合香是調香師通過煉蜜和香的方式製作而成,主要采取加熱薰聞的方式品聞,一般都要追求如下效果:

香煙的形狀要明顯成型,無散亂之感;香煙的質地要清新腴美,濕潤鮮亮,無枯槁之感。

香煙的散逸要綿綿迂回,舒緩從容,不可顯得呆滯或匆忙,使人鬱悶或急躁。

合香的氣味要清雅細膩,圓潤久長,不可腥烈刺鼻,使人心煩意亂。

品聞合香應使人達到身心寧靜、了無掛礙的狀態。通過美妙的氣味和香煙,與時空交融,進入冥想狀態,感受宇宙洪荒的氣息,從而提升品香者的精神境界。

二、曆史沿革

中華民族使用合香的曆史始於春秋戰國,起源於對各種香(草)藥的混合薰燒,到漢代已經使用多種香料調配香氣,馬王堆一號墓就曾出土盛有辛夷、茅香、高良薑等香藥的陶製薰爐,《西京雜記》所記漢成帝與愛妃趙合德“雜薰諸香”就是品聞合香。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合香已普遍得以使用。三國時,吳國萬震所著《南州異物誌》一書中記載:甲香,單燒氣息不佳,卻能配合其主香藥,增益整體的香氣和味道。這個時期出現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合香及合香專著範曄的《和香方》(惜正文已佚,僅留自序)。除此之外,還出現了宋明帝《香方》、《龍樹菩薩和香方》、《雜香方》、《雜香膏方》等香方專著。

唐代合香的品類異常豐富,在製作和使用上都進入了一個精細化、係統化的階段。僅孫思邈《千金要方》記載的薰衣合香方就有五款之多。為了提高香品質量,在製作時非常講究,強調“香須粗細燥濕合度、蜜與香相稱,火又須微,使香與綠煙共盡”。唐代中後期已經出現無須借助炭火獨立燃燒的合香香品——印香、早期的線香(香燭)。印香使用的是混合香粉,白居易“香印朝煙細,紗燈夕焰明”詩句就是描寫印香的,李商隱《無題》“一寸相思一寸灰”則是寫香燭了。另有一種獸型的合香,古人稱之為“香獸”,主要以炭為主,香藥比例較小。

宋代文人愛香用香,他們大都收集香材,研製合香。文人雅士之間常以自製的合香及香材、香具等作為贈品,應和酬答的詩文也常以合香為題。合香之法在宋代達到了高峰,眾多的香譜記載了大量的香方,反映了宋人芳香的生活雅趣。

蘇轍生日時,蘇軾曾以新合印香﹑銀篆盤和檀香觀音為之祝壽,並賦詩《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及新和印香﹑銀篆盤為壽》。

黃庭堅也曾以他人贈“江南帳中香”為題作詩贈蘇軾,有“百煉香螺沉水,寶熏進出江南”句。蘇軾和之曰:“四句燒香偈子,隨香遍滿東南。不是聞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黃庭堅附答:“迎笑天香滿袖,喜公新趁朝參。”“一炷煙中得意,九衢塵裏偷閑。”

宋代的香學專著廣涉香藥炮製、配方,如丁謂《天香傳》、沈立《香譜》、洪芻《香譜》、葉廷珪《南蕃香錄》、顏博文《香史》、陳敬《陳氏香譜》等等。

宋代的香方豐富多彩,香味風格、香品名稱也精心推敲,富有詩意,如意和香、嬰香、靜深香、四和香、藏春香、勝梅香、李元老笑蘭香、江南李主帳中香、黃太史清真香、宣和禦製香等等。宋代的印香和線香也取得長足發展,宋代的詩詞裏常常出現的“心字香”就是指形如篆書“心”字的印香。宋元時期的線香常以模壓而成,可能形狀略粗,稱之為“筋香”。

明清以來,合香更是得到空前發展,尤其是線香的製作更是趨於完備。明晚期製作線香,常以“唧筒”將香泥從小孔擠出“成條如線”。明代的京師(北京)出現了大批有名氣的“香家”,得到文人雅士和達官貴人的追捧。如“芙蓉香”、黑香餅以劉鶴所製為佳,黑龍桂香、龍樓香、萬春香以“內廷”所製為上品,甜香則須宣德年間所製,“壇黑如漆,白底上有燒製年月,每壇一斤,有錫蓋者方真”。這些合香香方不同,外形也可有多種,如龍樓香、芙蓉香既可做餅丸,也可做香粉。

據《本草綱目拾遺》載,康熙年間曾有香家為曹雪芹祖父曹寅製作藏香餅,香方得自拉薩,用沉香、檀香等二十餘味香料合製而成。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與愛姬董小宛也曾搜羅香方,一起做香,“手製百丸,誠閨中異品”。董小宛去世後,冒辟疆非常懷念這段生活:“憶年來共戀此味此境,恒打小鍾尚未著枕,與姬細想閨怨,有斜倚熏籃,撥盡寒爐之苦,我兩人如在蕊珠眾香深處。今人與香氣俱散矣,安得返魂一粒,起於幽房扃室中也。”(《影梅庵憶語》)

明清時期的香學著作也非常豐富,並且全都載有合香方。明晚期周嘉胄的《香乘》可謂集香學之大成,這本書就收錄了合香方三百多個。

品質良好的線香、塔香等常被奉為上佳禮品,贈送達官貴人與至親好友。明正統年間,擔任巡撫的於謙進京,作有《入京》一詩:“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從另一方麵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

三、香方

古人用香,多以合香為主,合香一般有特定的香方。中國傳統香方既在選香、配伍、合料、出香等方麵有著精細考究的範則,又包羅了香粉、香餅、香丸、香煤、香灰、香茶、薰佩之香、洗浴之香及印香、印香圖譜等諸多類別。傳世香方品流各異,既有宮廷所用珍稀香品,也有名宦士紳所配高雅合香,更不乏市井坊間所售尋常香物。同一香品,各家配方也各有差異,如龍涎香、衙香、降真香、軟香等常見香品,其香方林林總總不下十種。香方是中國香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但近世以來卻未能受到研究者充分的重視,實在令人遺憾。

靜室幽窗之下,推研香方﹑試製香品,是古代愛香之人必修的功課。我們現在品讀這一卷卷香方,縹緲而綿遠的香文化頓時鮮活起來,古人精致的生活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就一一展現在我們眼前。

(一)宮中香兩方

1.漢建寧宮中香

黃熟香四斤,香附子二斤,丁香皮五兩,藿香葉四兩,零陵香四兩,檀香四兩,白芷四兩,茅香二斤,茴香二兩,甘鬆半斤,乳香一兩(單獨研製細末),生結沉香四兩,棗半斤(烘幹)。

將以上香料研成粉末,加入煉蜜調和均勻,窖藏月餘,取出,搓製成丸,或用印模壓製成餅焚薰。

2.唐開元宮中香

沉香二兩,切碎,用絹袋盛裝,將絹袋懸掛在銚子當中,不要讓它與銚底相接觸,加入蜂蜜水浸泡,用慢火煮一日;檀香二兩,用清茶浸一夜,炒炙,直至去除檀香氣味;龍腦二錢,單獨研磨;麝香二錢,甲香一錢,馬牙硝一錢。將以上香料研成細末,加入煉蜜,調和均勻,窯藏月餘,取出,隨即加入龍腦香、麝香,搓製成丸,用尋常方法焚薰。

(二)黃太史四香

1.意合香

以沉香﹑檀香為主料,二兩半沉香配檀香一兩,切成小博骰狀,用榠渣液浸漬,以汁液超出香料一指為限。浸漬三日後,煮瀝汁液,用溫水洗過。將紫檀製成碎屑,取小龍茗末一錢,泡成茶湯,調和浸漬片刻,用數層濡竹紙包裹。螺殼半兩,稍稍磨去表麵粗糙層,用胡麻膏熬成純正的黃色,用蜂蜜水快速洗過,使之不帶胡麻膏的氣味。將青木香研成粉末,以意合四種香物,稍微放一點婆律膏和麝香原料,加入少許棗肉,調和成膏,用模子壓製成香餅焚燒。

2.意可香

選用過火無柴草煙氣的海南沉水香三兩,麝香、檀香各一兩切碎烘焙,剛產出的新木香四錢,玄參半兩切末烤炙,甘草末二錢,焰硝末一錢。甲香一分用沸油煎至黃色,用蜂蜜水洗去油膩,再用湯水洗去蜂蜜,磨成粉末。婆律膏﹑麝香各三錢,單獨硏末,香製成時加入。將以上香料研成粉末,取白蜜六兩,熬去泡沫,留五兩,調勻香末,置於瓷盒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