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幾種常見的用香方法(1 / 3)

量酌香塵盡左旋,曾煩巧匠為雕鐫。

螢穿古篆盤紅焰,鳳繞回文吐碧煙。

畫內僅容方寸地,數中元有範圍天。

老來無複封侯念,日日移當繡佛前。

——明·瞿佑《香印》

用香是指人們對香材和香製品的應用。用香的功夫需要一定時間的訓練。隻有懂得如何借灰、炭、火的控製,使香品發出美好的味道,表述出完整香韻的人,才有資格擔任香藝師(爐主)。一般常見的用香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篆香

用模具將香粉壓印成固定字型或圖樣,然後點燃,循序燃盡。這種品香方式稱為“香篆”,也稱為篆香、印香。壓印香印的模子稱為“香篆模”。唐代香篆已經廣為流行,元稹《和友封題開善寺十韻》“燈籠青焰短,香印白灰銷”即詠此事。王建《香印》:“閑居燒印香,滿戶鬆柏氣。火盡轉分明,青苔碑上字。”“閑居”二字極為傳神,寫出了士人最合適的焚香心境。香篆最初是用在寺院裏誦經計時,以它點燃後連綿焚燒的程度來計算時辰。歐陽修有詞雲:“愁腸恰似香篆,千回萬轉縈還斷。”宋洪芻《洪氏香譜》“香篆”條雲:“鏤木以為之,以範香塵。為篆文,燃於飲席或佛像前,往往以至二三尺徑者。”“百刻香”條:“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準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燃一晝夜已。”因此,香篆又有“無聲漏”之名。《夢粱錄》卷十三,“諸色雜貨”條雲:“且如供香印盤者,各管定鋪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月支請香錢而已。”劉子《次韻六四叔村居即事十二絕》有句雲:“午夢不知緣底破,篆煙燒遍一盤香。”釋居簡《告篆》雲:“明明印板脫將來,簇巧攢花引麝煤。不向死灰然活火,此種一線若為開。”均是寫香篆的佳作。元代也很流行香篆。成書於元末明初的《碎金》,“藝技”篇中的“工匠”條下也有“打香印”的條目,香印或曰香篆模子的“簇巧攢花”須製作得精細,材質或烏木或花梨,講究者更用象牙,一套十個,務求工致。南宋《百寶總珍集》記載了東京有名的製香印工匠羅昇、戚順等。

明代的香篆有了一種更容易操作的辦法。高濂《遵生八箋》卷八“安樂起居箋下”列出香印四具,然後說明:“四印如式。印旁鑄有邊闌提耳,隨爐大小取用。先將爐灰築實,平正光整,將印置於灰上,以香末鍬入印麵,隨以香鍬築實空處。多餘香末細細鍬起,無少零落。用手提起香印,香字已落爐中,若稍欠缺,以香末補之,焚燒可以永日。”用這樣的模具印篆香就很方便了。

為出脫香印的方便,篆香爐以盤形香爐或大口腹淺爐為宜。蘇子由生日,東坡以新和印香並銀篆盤一具為贈。明代朱之藩《印香盤》:“不聽更漏向譙樓,自剖玄機貯案頭。爐麵勻鋪香粉細,屏間時有篆煙浮。回環恍若周天象,節次同符五更籌。清夢覺來知候改,褰惟星火照吟眸。”《遵生八箋》卷一四“燕閑清賞箋”上說到有一種摻金香盤,“口麵四旁坐以四獸,上用鑿花透空罩蓋,用燒印香,雅有幽致”。湖北武昌龍陰山楚昭王墓出土一件銅爐,爐子是一個寬平折沿的平底淺盤,底徑6厘米多一點,精巧不及高濂所雲,然形製無大別。台北故宮藏有一件清代銅香盤,平底寬折沿,略呈橢圓,盤底四個雲頭矮足,盤心為乾隆禦製香盤詞,曰:“豎可窮三界,橫將遍十方。一微塵,法輪王,香參來,鼻觀忘。篆煙上,好結就卍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