燜香是一種非常講究功夫的用香方法。燜香適宜使用較深的筒爐,能蓄火保暖,使香氣溢出而無煙熏火燎之感。
鬆灰:攪動或者翻動爐灰,使之蓬鬆透氣。
開火洞:用香鏟開挖出1.5—2.5厘米直徑,大約3厘米的火洞,洞口略開張。
入粉:用香匙下香粉到洞底,開始要少,第一次點燃香粉時可能出煙,並且不可使用高品質的香粉,否則不易點燃。
起爐:用長嘴打火機點燃香粉。
覆灰:點燃香粉後,迅速添加爐灰覆蓋,但一定要留有“洞口”,不可埋死,否則香氣中會帶有灰味,也容易將香燜滅。
出香:確定有微煙溢出時,即以洞口周圍的爐灰輕輕地蒙蓋香粉,同時用探針通氣。至有香味飄出,則表示香已燜好。
要注意覆灰的節奏,太慢則香粉易快燃出煙,太快則香粉易滅。
續香:待一層香粉將燃盡時,可以重複上述程序,再添香蒙灰。每次下香粉宜由少至多,其時間間隔以前次香粉變色為度,勿令出煙。宋人楊萬裏有詩說“但令有香不見煙”是也。待香粉由下而上燃至近灰口時,用香鏟將灰徐徐埋住香粉,成一圓錐形。若起灰不正,則易出煙,一旦出煙,香氣大減也。
三、焚香
用明火直接點燃香品,使香味和煙氣同時揮發出來,稱之為焚香。焚香操作方法簡單,香氣揮發速度快,能最大限度地使香氣發盡。但也存在煙火氣重,香品細膩之處難以表現,香味表述不完整的缺陷。另外,像奇楠一類的高端香材不能直接燃燒,否則腥臭難聞。
焚香是早期用香的主要方式。可以焚燒的香品既可以是香材原料,也可以是合香製品。近代以來,焚香方法的使用漸少。現在更多的是使用線香、環香、塔香等成品香。
焚香之法經過適當改進,仍有可用之處。對於一些高堂大廳,或是人數較多的用香場所,不妨一試。在大爐中點燃四五塊甚至更多的炭團,然後將解好的香材或是合香製品放在炭團上,渲染出香煙繚繞的整體氣氛。
對於一些小型雅集活動,如需焚香,則使用一些較高端的香品,用來聞香觀煙,品茗論道,也饒有情趣。
四、蒸香
用水蒸氣的熱量使香品揮發出香氣的用香方式,稱之為蒸香。明代董若雨的《非煙香法》就是專講蒸香的香學專著。他在書中寫道:
焚香不蒸香,俗太燥,不可不革。
蒸香之鬲,高一寸二分,六分其鬲之高,以其一為之足,倍其足之高以為耳,三足雙耳,銀薄如紙。使鬲坐烈火,滴水平盈,其聲如洪波急濤,或如笙簧。以香屑投之,氣遊清冷,氤氳太元,沉默簡遠,曆落自然,藏神納用,消煤滅煙,故名其香曰非煙之香,其鼎曰非煙之鼎,然所以遣恒香也。
若遇奇香異等,必有蒸香之格。格以銅絲交錯為窗爻狀,裁足冪鬲,水泛鬲中引氣轉靜。
若香材曠絕上上,又撤格而用簟蒸香。簟式密織銅絲如簟,方二寸許,約束熱性,湯不沸揚,香尤杳冥清澈耳。
由於蒸香之香氣是隨著蒸汽溢出的,因此更加濕潤可人,無煙火之燥。此法適用於幹燥地區。現在已有電子蒸香爐問世,加水使用,非常方便。
此外,還有一種煎香,見前文中國香席所用品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