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銀為葉輕如紙。
不文不武火力勻,閉閣下簾風不起。
詩人自炷古龍涎,但令有香不見煙。
素馨忽聞抹利拆,低處龍麝和沉檀。
平生飽識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嫵媚。
呼兒急取蒸木犀,卻作書生真富貴。
——宋·楊萬裏《燒香七言》
香席是通過“香”作媒介來進行的一種文化雅集活動。它通過行香過程來表現心靈境界,體悟生命價值,是人生品位的一種升華。一個香席,由三個互相關聯的程序組成:(一)品香。認識香料,以及出香工具使用方法的訓練。(二)坐香。在香齋靜室中勘驗學問,探究心性。(三)課香。用書法來展示心靈境界的習靜功課。
香席使用的香料,一般都是罕見的珍貴香料。它要求參加者具備一定的學識素養,才能完成並體悟香席程序,是一種結合財富與素養的上層社會文化活動。
我們今天提倡的香席,沒有必要照搬古人的儀軌和方法,而要傳承古代香席的精華和神韻,結合現在的環境、工具、原料,利用科技發展成果,向更加進步和廣闊的領域中去探索,超越古人香席,達到更高的心靈境界。
一、香席的價值和意義
現代人為名利所困,日夜忙碌,迷失了自我。香席活動就是讓他們“慢”下來,“靜”下來,在美妙的馨香中“淨心悟道、調和身心、品評審美、翰文勵誌”,尋求人生真正的意義。
品香對一個人的內在修養、外觀氣質有絕好的助益。在這個功利過於炙熱的社會,不妨利用品香靜下來,調養氣息,提升自己的智慧。品香的方法多種多樣,我們在這一章裏主要討論的是隔火薰香法,並且是使用單一香材的薰香法。至於合香、香粉、線香等品聞的方法,將在相關章節中予以論述。
隔火薰香是指用雲母片﹑銀葉或其他隔火材料將香材和炭火隔開的品香方法,是中國香學中品香的主流方式,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雅蘊藉之美。這種方法最遲在唐代就已出現,李商隱的《燒香曲》中就寫道:“八蠶繭綿小分燭,獸焰微紅隔雲母。”到宋代已經非常流行。但這種高雅細致的品香方法,也隻是在部分愛香者當中流行,大部分品香者並不排斥香煙,還常常予以讚頌。徐渭《香煙》詩:“香煙妙賞始今朝”,“斜飛冉冉忽逍遙”。納蘭性德:“兩地淒涼多少恨,分付藥爐煙細。”宋代陳敬《香譜》引顏博文《香史》雲:“焚香,必於深房曲室,矮桌置爐與人膝平,火上設銀葉或雲母,製如盤形,以之襯香,香不及火,自然舒慢,無煙燥氣。”明代瞿仙《焚香七要》也記載了更為講究的隔火薰香之法:“焚香取味,不在取煙。香煙若烈,則香味漫然,頃刻而滅。取味,則味幽,香馥可久而不散。須用隔火,有以銀錢明瓦片為之者,俱俗,不佳,且熱甚,不能隔火。惟用玉片為美,亦不及京師燒破砂鍋底,用以磨片,厚半分,隔火焚香,妙絕。”在如何處理炭團方麵,他也很有一套辦法。他在“埋火”條中說:“燒透炭墼入爐,以爐灰撥開,僅埋其半,不可便以灰擁炭火。先以生香焚之,謂之發香,欲其炭墼因香爇不滅故耳。香焚成火,方以箸埋炭墼,四麵攢擁,上蓋以灰,厚五分,以火之大小消息,灰上加片、片上加香,則香味隱隱而發。然須以箸四圍直戳數十眼,以通火氣周轉,炭方不滅。香味烈則火大矣,又須取起砂片,加灰,再焚。其香盡,餘塊用瓦盒收起,可投入火盆中,薰焙衣被。”用材、埋炭﹑調火可謂詳盡有致。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中寫他與愛妾董小宛品香:“寒夜小室,玉幃四垂,毾重疊,燒二尺許絳蠟二三枝,陳設參差。堂凡錯列大小數宣爐,宿火常熱,色如液金粟玉。細撥活灰一寸,灰上隔砂選香蒸之。曆半夜,爐香凝然,不焦不竭,鬱勃氤氳,純是糖結。熱香間有梅英半舒,荷鵝梨蜜脾之氣,靜參鼻觀。”可謂參透香中三昧啊。但古人的薰香法主要是薰聞香丸、香餅等合香製品,一般不使用單一香材。
屠隆在《考槃餘事·香箋》中寫道:“品其最優者,伽楠止矣。第購之甚艱,非山家所能卒辦。其次莫若沉香。沉有三等,上者氣太厚,反而嫌於辣;下者質太枯,而又涉於煙;唯中者約六七分一兩,最滋潤而幽甜,可稱妙品。煮茗之餘,即乘茶爐之便,取入香鼎,徐而爇之。當斯會心境界,儼居太清宮與上真遊,不複知有人世。噫!快哉。近世焚香者,不博真味,徒事好名,兼以諸香合成鬥奇爭巧,不知沉香出於天然,其幽雅衝澹,自有一種不可形容之妙。”真是品味單一香材的高手,對沉香的優劣鑒別有道,對品香時機的把握和感受令人玩味不已。
使用單一香材薰香,對香材有更高要求:必須質量上乘,香味變化靈動,有初香、本香、尾香之分。可以說,能夠滿足這種品香方法的隻有奇楠,其他香材無法勝任。這種品香方法有諸多優點,一是節省香材,每克奇楠至少可以品三十次以上;二是優雅清潔,香味純正,無煙熏火燎之感;三是能最大限度地促進香氣逸出,使香味富有變化和層次;四是出香時間較長,一般情況下,如時間許可可以發香2—4個小時,甚至更長。
使用這種方法品香,對炭團和爐灰有較高要求,最好使用正宗香堂所製香灰和香炭團,才能保證無異味和結實耐用。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介紹的是一個完整的品香過程。實際操作中,由於品香者水平高低,品香目的、香材和工具以及環境的差異,不一定每次都要按部就班進行全部品香過程,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適當增減和調整先後次序。
二、香席程序和儀軌
(一)場所
品香場所宜靜,房間麵積一般二三十平方米,光線柔和,透氣無風。若處園林之中更為理想。房間布置以簡雅整潔為好,且勿有刺眼顏色,以達到使人沉靜內斂的效果。使用古家具或仿古家具,但以簡潔優雅之明式家具為上。置一書案或方桌,椅子六七把。能放輕音樂之音響設備。點綴高雅古樸盆景一盆。
(二)時間
品香一年四季任何時刻朝暮晨昏皆可,但還是應隨時令和氣候變化而擇,春天以上午9時至12時為宜,夏天以晚上7時至10時為宜,秋天以中午晚上為宜,冬天以午後為宜。春宜與賞花結合,夏宜與論文相伴,秋宜與賞月同行,冬宜與踏雪而隨。
法無定法,雅興為上。可隨時依物候變換﹑佳節良辰﹑賞心美景,雅集交流。
(三)請柬
結合時令,使用舊學雅詞,最好由主人親筆書寫並加蓋閑章為上,以示恭敬。內容可參考下列帖式,但不必過分拘泥。
春天
天清氣朗,惠風和暢。良辰美景,最宜鼻觀。君玉樹臨風,移駕寒舍,定能蓬蓽生輝。謹訂於某月某日某時假座某處香聚,敬希賜複。
某某恭邀
夏天
驟雨初晴,荷風送爽。三五知音,雅集綠蔭。紅土棋楠,怡心養性。謹訂於某月某日某時於某處聞香品茗,可否一允,敬請賜複。
某某恭請
秋天
明月在天,清風送爽,值此佳日,最宜品香。可否仿蘭亭之雅,移玉半日,於某處小聚,賞沉檀之妙香,品清芬以悅心?謹訂於某月某日某時某處香聚,如承惠允,即請賜複。
某某敬請
冬天
瑞雪初降,紅梅乍綻。某某(主人)偶生訪戴之趣,卻矜芷香之雅。謹備瓊崖占城之奇香,敬請屈駕蒞臨,移玉寒齋。呈香上茗,以解思念。如蒙附允,即請賜複。
某某誠邀
(四)入座
香席入座,主客在主香人左手方入席,麵向室門。陪客依次在主客左方入座,主人位在主客右手,右方為室門。每席以一主四客為宜,人多則遞傳時間過長,無法感受香味變化。
(五)呈茶
主香人取本次雅集所選之茶,為客人泡茶,助手依次奉茶。主香人可用簡潔語言,介紹所上之茶。助手在品香過程中,不時為客人添加茶水。
(六)賞香(物)
眾賢畢至,主客皆齊。主香人開始介紹品香之全部物品,先香具:爐瓶三事(香爐、香盒、香瓶)、香匙、香夾、壓灰扇、探針、頂花、香鏟等,次香灰、香炭等,再香材。並按品香時需要依次擺放。
介紹時語言簡潔明了,用詞優雅而藝術。切忌發音含糊不清,語焉不詳。這是品香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
(七)鬆灰
主香人拿出香爐放入爐灰(也可事前放入),至七八分滿狀態。用香鏟或灰壓翻攪鬆動,也可用香箸(香筷)插至爐底劃圈鬆動,使爐灰蓬鬆透氣。《遵生八箋》“靈灰條”說:“爐灰終日焚之則靈,若十日不用則灰潤。如遇梅月,則灰濕而滅火。先須以別炭入爐暖灰一二次,方入香炭墼,則火在灰中不滅,可久。”
(八)燒炭
將香炭放至燒炭爐或炭架上,放至非主客一側,用打火機燒炭。一般先由上至中至底,將炭燒至微呈白色時稍加放置,用手試溫度,確定炭已燒著後進行下一環節。一般香炭或多或少有些異味,燒著後一定要放置幾分鍾,使異味揮發幹淨。
(九)入炭
將炭團放入爐中有兩種方法:一是用香鏟或灰壓在爐正中,挖四方或圓柱體形坑,用香夾或香箸將炭夾入放正。香炭的深度離香灰表麵1.5—2.0厘米;二是直接用香箸將炭壓入鬆好的爐灰中。炭團的上麵離爐灰表麵約0.5—1厘米。
(十)理灰
用香鏟或灰壓將香炭用灰埋住,並將爐灰上部理成圓錐體,錐尖對準香炭的中心點,用灰壓自左而右壓整齊,不可壓得過實過緊。然後用香箸在圓錐的尖上垂直向下開火窗(即紮小洞)至香炭。如為美觀,可用香箸在圓錐體上壓出印痕,但一定要整齊。火窗孔的大小直接關係到炭團的升溫快慢。大則升溫快,小則慢。可根據香材特性和品香需要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