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研究則表明,奇楠其實同沉香一樣,也是因為樹木受傷或其他原因,感染真菌而成,隻不過奇楠與沉香感染的真菌不同而致。但如果是在大蟻穴找到的奇楠,因大蟻長期築巢居住,香材接受蟻酸等特殊物質的薰染,肯定會有特殊香氣而成“奇香”。同樣有野蜂結窩的奇楠,會受到蜂蜜的浸漬,沾染蜜韻,甜香迷人。
現在的香學愛好者對奇楠也是見仁見智,難有統一的標準。筆者曾請教中國內地和港台、越南、日本的香學大家,資深從業者以及經驗豐富的香農,結合自己的香學實踐,總結如下標準,求教於高明者。
鑒別一款奇楠,應該從“眼、耳、鼻、舌、手、意”六個方麵去研究,也就是眼觀、耳聞、鼻吸、口受、手觸、意會。以下分述之:
眼觀
用肉眼觀察香材的顏色、結油狀況、油脂顏色、熟化程度的高低,用放大鏡觀察豎切麵、橫截麵油線分布疏密及顏色;薰聞時,用放大鏡觀察薰香爐中的香片油脂狀態﹑顏色變化等。一般情況下,放大鏡下的奇楠油脂線繁星點點,有動感和生命力,尤其是薰品時感覺更為明顯;而沉香的油脂則無此表現,讓人感覺呆滯沉悶,了無生機。
由於沉香和奇楠的結香方式不同,一般情況下,沉香是由外向裏結香,而奇楠則是由裏向外結香,所以外表顏色不同:沉香是外表發黑油脂向外滲溢,奇楠外表往往看起來發白,刀削進去則發黑。
耳聽
用手指、切香刀輕敲奇楠,或者在桌子上提起放下,聞聽香材發出的聲音,感知香材的密度﹑結油程度﹑熟化程度。一般說來,沉香發聲清脆,奇楠則發出沉悶的聲音。耳聞隻是鑒別時的一個參考,慎拿這種角度去作決斷。
鼻吸
這是最重要的鑒別角度,也是感知香材氣味優劣的主要方式。鼻吸分兩步進行,即清聞﹑薰聞。
清聞
接觸一塊香材,首先是清聞,即不使用任何加溫措施,直接拿香材聞吸。一般沉香清聞時香味較淡,奇楠卻可以清聞到較強的香味,品級高的可以聞到花香蜜韻,但最主要的還是要通過清聞感受奇楠產生的氣場。把香材放至鼻下一寸左右一二分鍾,會感覺到一波接一波的氣流衝擊,涼氣湧動,鼻孔附近感到冰涼發麻。頂級奇楠的氣息可以直衝百會,且香塊發出的香味複合多變,一般沉香是不具備這種特質的。
薰聞
給香材加溫後用鼻子吸聞,一般使電薰爐溫度逐漸加高即可,但特殊的頂級奇楠須用炭火品香爐薰聞。一般沉香薰聞時香味單一,隻有粗細、高低、強弱之分。但奇楠薰聞時,每個階段香味都有變化,且香氣久遠,韻味迷人。一般最少有初香﹑本香、尾香的變化。花香蜜韻之餘要有辛涼衝鼻之感,唇齒生津。奇楠的香味有很強的穿透力,薰聞時這種穿透力可上達頭頂百會,下至心肺腹部,回腸蕩氣,令人陶醉。薰聞時,一定要讓溫度慢慢升起,這樣才能充分體驗﹑感受奇楠的神韻奇香。
奇楠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不能用火直接焚燒,否則會有腥膻之味。
口受
氣息是用鼻子感覺的,而味道隻能用嘴和舌頭去感受。切少許香材入口品嚐,一般沉香入口幹硬,有苦味,咀嚼有咬木柴的感覺。奇楠香入口黏糯細軟,微苦和辣,舌尖有酥麻之感;繼而馨香滿口,有一種混合了多種感覺的香氣。因種類不同,會出現辛辣、麻涼、甘甜、苦香、酸辛等滋味。片刻,口中香材溶化無影,毫無渣滓之感,唇齒間香氣竄動,滿口有氣流湧動升騰之感。
手觸
奇楠因為熟化程度較高,結油特殊,用手觸摸或緊握時,大多有黏糯的感覺,上好的奇楠用手緊握片刻會感覺陣陣涼意。用切香刀切削奇楠時,一般都會打卷,有黏刀的體驗。而沉香或堅硬或鬆虛,切下的香材不會打卷,隻能是塊或屑末。
意會
這是綜合上幾項鑒別所產生的體驗和感悟。通過眼觀、耳聽、鼻吸、口受、手觸,香材的信息已經進入品鑒者的心靈,使他產生一些奇妙的精神感應。一般好一些的沉香會使人感到舒適清爽,但奇楠給人的氣息就非常特殊了,它會使人覺得心胸異常舒暢愉悅,渾身輕鬆,雙眼明亮,仿佛溶進山林的青綠,化入秋夜的月光,置身微風中的荷塘,似在使人心靈柔軟的春日煦風中。
鑒別香材時,一定要認真對待每塊香材,不要輕易否定,也不要輕易肯定。不要用一個產區香材的共有氣味,去掩蓋特定香材的個性氣味;也不要用一個特定香材的個性氣味,去替代整個產區的共有氣味。要把每一塊香材都當成大自然的天工神物,當成有生命的物體去對待,用心感受,用心感悟,用心感知,用心感恩。
(十五)沉香與奇楠的收藏
上品沉香或奇楠收藏時,一般要用無味的密封袋、盒、瓶單獨密封,置於避光幹燥之地。明人張應文在《清秘藏》卷上“論名香”中,有非常獨到的心得,值得仿效。他說:“凡琪楠、沉水等香,居常以錫盒盛諸香花,蜂蜜養之,則氣味尤美。”又說:“其盒中格置香,花開時,雜以諸香花;下格置蜜,上施蓋焉。中格必穿數孔,如龍眼大,所以使蜜氣上升也。每蜜一斤,用沉香四兩,細剉如小赤豆大,和勻,用之,則所養之香,百倍市肆中香也。”清代李調元《粵東筆記》中也講到奇楠的收藏:“藏者以錫為匣,中為一隔而多竅。蜜其下,伽楠其上,使熏炙以為滋潤。又以伽楠末養之,他香末而弗香。以其本者返其魂,雖微塵許,而其元可複,其精多而氣厚故也。尋常時,勿使見水,勿使見燥風黴濕。出則藏之,否則香氣耗散。”
明代文震亨《長物誌》一書中亦有類似藏香之法。
在收藏時一定要注意清潔幹淨,不要讓不潔的物體同它接觸,更不能用未經清洗的手去觸摸它。沉香和奇楠仍屬活性物質,它還會吸收環境中的各種微量物質,也會在與人的持續互動中,不斷產生變化。愛香者,可以在摩挲把玩之中,感受它的特殊能量,體察天地造物之玄妙。
二、檀香
檀香,也稱檀香木,又名白檀,屬檀香科常綠喬木,原產印度、東南亞、澳大利亞、斐濟等濕熱地區,我國台灣、廣東等地也有引種栽培。其中又以產自印度的老山檀為上乘之品。印度檀香木的特點是色白偏黃,油質大,散發的香氣恒久。而澳大利亞、印尼等地所產檀香質地、色澤、香度均為遜色,一般稱之為雪梨檀香,以斐濟所產為最佳。
檀香樹是一種半寄生植物,生長極其緩慢,通常要數十年才能成材,成熟的樹可高達十米。檀香樹非常嬌貴,幼苗期必須寄生在鳳凰樹、紅豆樹、相思樹等植物上才能成活。因此產量很受限製,而人們對它的需求又很大,所以從古至今一直都是珍貴香材。
檀香佛家謂之“旃檀”,取自檀香樹的木質心材,愈近樹心與根部的材質愈好。但新砍伐的檀香帶有腥氣,近聞刺鼻,常常要擱置數年,待氣息沉穩醇和之後再使用,有存放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者,香味已經非常溫潤醇和,稱之為“老山檀”。
檀香木一般呈黃褐色或深褐色,存放時間愈長則顏色愈深。檀香的香氣醇厚,有奶韻蜜香,涼意較重,香味穿透力極強,可逆風傳香。檀香的氣味不像沉香那樣縷縷穿透,且每一縷都給人不同的感受。檀香的香味是彌散的,密密地將你包圍起來。檀香的香氣分子也屬不太活躍型的,因此留香時間非常持久,是香水中常見的定香成分,大部分高檔香水都用檀香作基調,我們在尾調中常常能發現它的影子。
品香時,既可單品,也可作為“隔香”(品香時,連品幾道香材後,人們會產生嗅覺疲勞,需要間隔換味,使嗅覺休息一下,以便重新品聞,這個間隔換味的香材一般使用老山檀)。另外,寺院廟宇供佛也使用大量的檀香線香和檀香棒香。
第二節 配香類香材
一、龍涎香
龍涎香是抹香鯨腸胃內的病理分泌物,主要產於熱帶和亞熱帶的海洋中。其成因,是鯨魚吃了墨魚等海洋生物以後產生的蠟狀分泌物,被排泄出來後漂浮在海水上,初為淺黑色黏稠物,有惡臭,在海水長時間漂洗作用下,逐漸變硬,顏色轉為褐黃、灰白色,腥臭減退,顯出香味。
龍涎香是最遲進入中國內地的香料,因產地遙遠,得之不易,充滿了神秘色彩。《香乘》記載:“龍涎嶼望之獨峙南巫裏洋之中,離蘇門答臘西去一晝夜程,此嶼浮灩海,而波激雲騰。每至春間群龍來集於上,交戲而遺涎沫,番人挐駕獨木舟登此嶼,采取而歸。”可能中國古人據番商描述,以為龍涎香是“龍”流出的口水在海中凝結而成,故稱龍涎香。
龍涎香的留香性和持久性是任何香料都無法比擬的。龍涎香的氣味既有麝香的氣息,又有鮮花的清甜幽香。一種特殊的甜氣和持久的留香底韻使它有溫暖朦朧的意蘊,清厲鶚《天香·龍涎香》“天上梅魂乍返,溫黁似垂纖尾”的描述頗得其神韻。香氣的微妙柔潤,可提揚又可凝聚不散,且能夠圓和其他香料氣息,都是龍涎香令人珍愛的品質。優質的龍涎香,留香時間可達數月。
龍涎香在合香中能聚煙,使香煙在空中如停滯一般,增添神秘的視覺效果,引人神思遐遊。《香乘》雲:“和香而用真龍涎,焚之則翠煙浮空,結而不散,坐客可用一剪以分煙縷。”奇特的是中國古代很多取名為“龍涎香”或“××龍涎香”的香方,其中並不含有龍涎香,可能是因龍涎香珍稀難得,用其他香料模仿其味吧。
二、麝香
麝香是雄性麝鹿性腺囊中的分泌物,隻有在冬天交配時,腺囊中才會分泌出麝香。以西藏、四川西北部和青海東南部所產質量最好,甘肅、山西所產略好,其他地區所產較差。
中國是麝香的主要產地,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經有了“麝”字,《山海經》中也有關於麝鹿的記載。中國人用麝香入藥與用作香料的曆史悠久,現存最早的重要藥學典籍《神農本草經》即載有麝香,並列為上藥。
麝香在所有香料中香味最為濃烈,且經久不散。原始狀態的麝香有非常強的腥臭,稀釋過後則有異香。麝香的擴散性和誘發力極強,具有良好的提香作用和定香能力。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們都對它有極大的興趣。它的香氣溫暖而富有活力,能產生一種特殊的靈動感和動情力,也是高檔香水中的常用材料。在合香中,麝香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
三、安息香
安息香是安息香科植物安息香樹的樹脂。為灰白色與黃褐色相間的塊狀物,含有多種芳香物質。質地堅脆,遇熱變軟。主要產於老撾、越南、印尼、泰國等地,中國的海南、雲南、廣東、廣西等地也有出產。
安息香在西晉時已進入中國,並成為一種重要的香料。安息香屬樹脂類香料,頭香有脂粉香味,而尾香則是樹脂氣息,給人以溫暖包容之感。適合合香,少用則圓融眾香,多用則一香獨秀,有壓抑其他香味的感覺。葉廷珪《香譜》雲:“不宜單燒,而能發眾香,故取以和香。”
四、蘇合香
蘇合香為金縷梅科楓香屬樹種的樹脂,成品為半透明狀的濃稠膏油,呈黃白色﹑棕黃色﹑深棕色,質地黏稠,氣味芬烈。常稱蘇合油。
蘇合香也是最早傳入中國的香料之一,東漢時已多為使用並深受推崇。東漢樂府詩《豔歌行》有“被之用丹漆,薰用蘇合香”的詩句。梁武帝蕭衍《河中之水歌》也有“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鬱金蘇合香”的描述。
蘇合香主要產於土耳其、埃及、印度等國。
五、龍腦香
龍腦香是龍腦香屬植物的樹脂凝結而成的白色結晶體,又名冰片、瑞腦、片腦。古稱“婆律膏”、“油腦”。《酉陽雜俎》記載:“天寶末,交趾貢龍腦,如蟬蠶形。波斯言,老龍腦,樹節方有。禁中呼為瑞龍腦。上唯賜貴妃十枚,香氣徹十餘步。”
龍腦樹主要生長於熱帶雨林,分布於世界各地。天然龍腦質地純淨,薰燃時香味濃鬱且煙氣甚小,自古就被視為珍品香料。
龍腦香的氣味清涼尖銳,它的香氣分子屬於揮發很快的一種,用在合香中,有先聲奪人的頭香。少用,可提神醒腦;多則掩蓋其他香味,並能耗散真氣,使人頭疼。
六、丁香
丁香係桃金娘科蒲桃屬植物丁子香樹的花蕾。宋趙汝適《諸蕃誌》載:“丁香出大食、闍婆諸國,其狀似丁字,因以名之。能辟口氣,郎官咀以奏事。其大者謂之丁香母。丁香母即雞舌香也。”丁香樹主要分布於亞洲、歐洲、非洲的溫帶和熱帶地區。
古代常用丁香“香口”,含在口中以“芬芳口辭”。我國使用丁香的曆史悠久,漢代典籍就多有使用“雞舌香”的記載。“香口”是丁香的一大功能,漢代的尚書郎覲見皇帝奏事時要口含雞舌香,後世便以“含香”、“含雞舌”指代在朝為官或為人效力。王維有“何幸含香奉至尊,多慚未報主人恩”詩句。
丁香的香味屬於辛香型,有揮發很快﹑具刺激性的頭香,具有提神作用;也有如花般的甜香和辛味混合的尾香,給人以溫暖洋溢之感。在合香中宜少量使用,多則耗氣。
七、降真香
降真香為豆科黃檀屬植物根幹部的芯材,又名降香﹑雞骨香。其質優者呈紫紅色,紋理致密,香氣濃鬱。
降真香是傳統香的一種重要香料,道教尤為推崇,認為其香可以上達天庭,常在齋醮儀式中用來“降神”,故得降真之名。還常用其招引仙鶴,如《海藥本草》記載:降真香,“拌和諸香,燒煙直上,感引鶴降。醮星辰,燒此香為第一,度籙功德極驗”。
降真香產於東南亞中南半島及南洋諸島各國,中國的海南﹑兩廣亦有產出。
降真香香味稍有苦韻,燒之則香氣濃鬱,適宜合香所用,不可單品。
八、乳香
乳香即橄欖科卡氏乳香樹的幹燥樹脂,香氣溫和而留味長久。主產於紅海沿岸的索馬裏、埃塞俄比亞及阿拉伯半島南部。
乳香焚燒時香氣典雅,並有黑灰色的香煙,是西方曆史悠久﹑最重要的兩種香料之一(另一種為沒藥),在古代就被奉為珍品。廣泛用於宗教、養生、醫療、美容等方麵。它是西方宗教最重要的薰燒類香料,適合營造神聖的氣氛。古羅馬、古埃及、古巴比倫的神廟在重大宗教活動中,都要大量薰燒。
基督教和猶太教中,乳香也有很高的地位,《聖經》提及最多的香料就是乳香與沒藥。
乳香很早就傳入中國,並且成為重要的合香材料。
九、迷迭香
迷迭香為唇形科植物迷迭香的全株,為亞灌木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莖、葉和花都富有香氣。原產於地中海地區,現廣泛種植於美洲、歐洲、亞洲、非洲各暖溫帶地區。
迷迭香漢代時已進入中國,《法苑珠林》卷三十六:“迷迭香,魏略曰:大秦出迷迭。《廣誌》曰:迷迭出西海中。”魏文帝曹丕非常喜歡迷迭香,曾邀請王粲、曹植、陳琳等人各作《迷迭香賦》,曹丕自己的賦中有句:“餘種迷迭於中庭,嘉其揚條吐香馥,有令芳乃為之賦。”
迷迭香的氣味類似鬆柏葉而更濃,頭香清新提神,類似薄荷而略有辛辣之感,尾香則如鮮花般清香甜蜜。迷迭香也是在合香中最先被聞到的香味,有提神、安神之作用。
十、艾納香
艾納香,為菊科植物艾納香的葉及嫩枝。不過在古人合香中所用的艾納,卻是另外一種。《證類本草》卷九“艾納香”條:“《廣誌》曰:出西國,似細艾。又有鬆樹皮綠衣,亦名艾納,可以合諸香燒之,能聚其煙,青白不散,而與此不同。”洪芻的《香譜》載“球子香法”,其方有矮納一兩,注明“鬆樹上青衣是也”。東坡《再和楊公濟梅花十絕》“憑杖幽人收艾納,國香和雨入青苔”,所雲“艾納”即此也。
顯然,艾納香是作為合香中聚煙的一類輔助香料,本身並無什麼香味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