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窮在深山有遠親――記國家“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陝西省農電管理局(2 / 3)

作為“電力扶貧共富工程”實施單位的各縣電力局,更是全力以赴,在各少數民族聚居區展開了一場向黑暗宣戰、向貧困宣戰的氣壯山河的電力扶貧攻堅戰。

鎮巴縣電力局心係苗鄉人民脫貧,從1999年夏天開始,投資300多萬元資金為苗區送去水泥電杆和輸電線,幫助架設從縣城主幹線至青水鄉政府並分支到大楮、仁河等主要村莊,總長50餘千米的10千伏高壓輸電線。2000年又拿出70多萬元物資,幫助苗鄉17個村架通了低壓電路。

暑往寒來,鎮巴縣電力局派出的10多名技術工人,曆時4個多月時間,住在沿線農戶家中,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架設青水鄉政府到大楮苗民聚居區高壓線路時,要經過地勢險要的紅岩嶺,300多米的垂直陡岩,使施工無法進行。縣電力局領導和工程人員實地踏勘,選擇最佳路線,並組織民兵等青壯年勞力,在險要地點懸空拖電杆、拉電線。經過艱苦努力,終於使輸電線路安全地通過這一險峻地段。條條順著山勢起伏的銀線悄然無聲地融進綠色,伸向村村寨寨、家家戶戶。

在新世紀到來之際,青水苗鄉實現了村村通電,全鄉1800多戶村民,有1500戶用上了電燈,有了電視或廣播,看到了外麵的世界,聽到了北京的聲音。

隴縣邊遠山區同樣落後。從1994年起,隴縣電力局用了兩年時間,多方籌資207.5萬元,解決了隴縣關山回民鄉26個行政村58個村民小組的1314戶5289口人的用電問題,使關中地區最後一個無電鄉的農民群眾用上了電。鄉鄉通電後,尚有19個行政村未通電。這些村遠離大電網,施工難度大,電力扶貧工作任務很重。

陝西省農電管理局按照“有計劃、分步驟”的原則,逐年安排解決。1995年,完成投資75.5萬元;1996年,完成投資58.71萬元;1997年,在資金非常緊缺的情況下,仍投資82萬元,解決了包括關山鄉黑溝門村、韓家山村、老虎溝村在內的隴縣最後19個村的通電問題。1999年又主動承擔關山鄉八龍潭村脫貧任務,投資35萬元改造了農網。隴縣電力局還捐資5萬元,幫助該鄉蘇家河村修建了希望小學。

素有“七山二塬一分川”之稱的千陽縣,有回、滿、蒙、彝四個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縣總人口的1.40,散居在全縣14個鄉鎮17個村53個村民小組。

陝西省農電管理局高度重視千陽少數民族聚居區的通電工程,幾年來投資72.27萬元,完成了草碧鄉白村寺村,高崖鄉倉坊村,腰崖村三組,城關鎮西關村,草碧鄉四、五、六組的通電任務。共架設高低壓線路22.4千米,安裝配電變壓器7台,解決了361戶2039人的用電問題。1999年初,還為城關鎮西關村回民群眾提供了兩處抗旱打井用的高低壓供電設備,為他們興辦個體經營和加工修理提供了電力資源。1999年春節,省農電管理局又給普社鄉南嶺村少數民族群眾捐贈化肥4噸、配電盤一麵,贈送特困戶麵粉500斤、食油50斤,價值110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