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窮在深山有遠親――記國家“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陝西省農電管理局(3 / 3)

1990年,陝西省農電管理局剛剛成立,在資金特別困難的情況下,就將西鄉縣私渡鎮聯合“回民村”作為扶持重點,投資21萬元架設高低壓線路9.5千米,使該村151戶651名少數民族群眾用上了電。1996年又投資8萬元,解決了新遷至私渡鎮紅星村的20戶回民的用電問題。該縣電力局還向每戶贈送兩個熱水瓶等生活用品。投資3萬元對柳樹集鎮的“回民街”進行低壓線路整改和集表裝箱。此外,還確定10民回族失學兒童為救助對象,一次性捐款5000元,幫助他們重返校園。

在鎮安縣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電氣化試點縣期間,該縣電力局就著力於少數民族地區的村村通電工程。1999年10月,西口和茅坪兩個回族自治鎮實現了村村通電。

民族貧困村的歡笑

“通電了!通電了!”1999年9月16日,隴縣關山回民鄉最後幾個通電村的群眾奔走相告,他們成群結隊地騎著駿馬奔馳在關山大草原,盡情狂歡。

筆者問歡天喜地的村民,通電了,你們最先想幹什麼?他們說,想看電視,想知道山外邊是什麼樣子。村長呢,當然是為各村致富動腦筋了,辦幾個加工廠,先加工糧食,省得再推碾子;就地能加工木材,百姓蓋房子不用跑到百裏外求人。有了點基礎後,再辦小企業。

電通了,燈亮了,老百姓從心底裏笑了;電通了,馬達響了,機器轉了,少數民族聚居區發生了顯著變化。

――經濟得以穩步發展。通電後,農田得到了灌溉,農副加工和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千陽縣少數民族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550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37%;高崖鄉倉坊村回民聚居組創建的畜牧專業村,通電後從根本上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牛羊存欄數大增,養牛戶均達到4.4頭,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西鄉縣柳樹集鎮“回民街”,電網改造後,供電可靠,電價降低,抄表到戶,群眾滿意,“回民街”成為當地的“經濟街”。

――改善了生活條件。少數民族群眾購置了彩電、洗衣機、錄音機,有的還蓋起了樓房,購買了摩托車,生活質量大大提高。隴縣關山鄉通過開發旅遊資源,使關山大草原成為西府一顆璀璨的明珠,已有三個村基本脫貧,走上了富裕之路。現代文明大開了人們的眼界,少數民族群眾獲得了大量致富信息和知識,激發了治窮致富的強大精神動力。

――民族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得到了發展。通電後,少數民族群眾掀起了學知識、學文化、學技術的熱潮。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7%;村村辦起了民族文化室,都配置了彩電、圖書及科技資料;山區改水防治地方病工作也初見成效,少數民族健康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促進了民族團結。千陽縣民族村通電時,各族人民像過盛大節日一樣,歡呼共產黨萬歲。西鄉縣私渡鎮回民還個人自發出資鬧社火,歡天喜地,慶祝通電。

窮在深山有遠親。陝西省農電管理局想民族貧困山區人民之所想,急貧困山區人民之所急,真心實意為民族貧困山區人民排憂解難、脫貧致富。他們對民族貧困山區人民的滿腔熱情,灑遍了那裏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他們在照亮了少數民族人民生活的同時,也奏響了少數民族人民擺脫貧苦、走向富裕的前奏。

富裕的未來不再是夢,我們期待著它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