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冬季,天氣格外寒冷,但鎮巴縣青水鄉卻顯得熱氣騰騰,十裏八村的鄉親們自動聚集到鎮上來,特別是那最後通電的17個無電村。人們不惜起五更、趕山路,換上了平常舍不得穿的衣裳,來到鎮上慶祝自己終於結束了無電的曆史。村民們燃放煙花爆竹、敲鑼打鼓、自編自演節目,以各種方式表達喜悅之情。經久不息的歡呼聲回蕩在大山深處、村村寨寨。
曾參加十年大慶首都國慶觀禮、幸福地見到毛主席的苗族代表吳運雲,高興得逢人便誇:“是政府和電力部門為苗民辦了一件大好事!”
民族貧困村的傾訴
與川、渝、陝、鄂交界的西鄉、鎮安、鎮巴和陝甘交界的千陽、隴縣,都是國家和省級貧困縣,聚居著回、滿、蒙、苗、彝等少數民族6萬多人口。到20世紀90年代初,這些縣的農民年人均收入僅300元左右,所涉及的25個鄉鎮90個村更是老少邊窮中的老少邊窮。他們分布在地域偏遠、交通閉塞、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惡劣、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的地方,是扶貧工作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任務十分艱巨。
電的發明使人類搭乘上了曆史發展的特快列車,不斷地駛入一個個日新月異的嶄新時代。可是,這些貧困地區的人民,還在黑暗中摸索。
橫貫川渝陝鄂四省(市)的大巴山脈,在陝南鎮巴縣內蜷曲一折、餘脈四延,突出地表的奇峰峻嶺組成的一道天然屏障,圈出一塊方圓數百千米的植被豐茂、人跡罕至的原始木竹林。它西側的迦緣便是西北地區惟一的一處苗族聚居地――青水苗鄉。由於這裏山大溝深,人口居住分散,生存條件極差,以致遠遠落後於外界,仍處貧困。1998年,全鄉7300人口中,尚有20%的群眾還未解決溫飽問題。除鄉政府所在地以及附近少部分村用上電燈外,大多數苗民還借光於油燈或柴火。
安康市鎮安縣有西口和茅坪兩個回族自治鎮,聚居著29個行政村162個村民小組5356戶的21424名回民。全縣另有797戶3188名回民,分散在7個鄉鎮的25個行政村中。進入20世紀90年代,絕大部分行政村因為沒有電,山上的樹木變不成材,收到手的莊稼還得靠碾盤子磨成糧。本地的姑娘受不起這份罪,紛紛遠嫁他鄉,外鄉的姑娘給多少錢也不往沒電的村裏嫁。
寶雞市隴縣的關山是一個回民鄉,這裏的地貌既有北方的豪放粗獷,又有江南的清新秀麗。綿延的山丘盤亙在藍天之下,綠草青青的牧場靜臥於雲煙氤氳之中。風光如此秀美,而群眾貧困依舊。這裏的回族兄弟做夢都想著能夠早日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可祖祖輩輩多年的致富夢都因沒有電而成為泡影。
由於沒有電,這些老少邊窮地區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十分貧乏,封建迷信盛行,外出打工不成的閑散人員又影響著社會秩序的穩定,學校教育質量低下,失學兒童較多,文盲和半文盲占很大比重。越窮越辦不起電,越辦不起電就越窮。人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暮靄籠罩山巒,夜幕無聲降臨,昏黃的煤油燈映亮一張張焦灼的臉孔。
民族貧困村的福音
貧困是經濟、社會和文化落後的表現,是舉世關注的課題。向貧困宣戰,做好扶貧工作,是全社會麵臨的共同使命和責任。推進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僅關係著我國扶貧開發的大局,而且具有很深遠的政治意義。陝西省農電管理局把扶持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發展作為一項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
為使扶貧工作落到實處,陝西省農電管理局領導帶領有關部門、單位負責人,多次深入少數民族聚居區村寨調查研究,對山區經濟發展作宏觀決策,把加強山區基礎建設、大力發展山區區域經濟作為幫扶重點,從資金、技術、項目、物資、人力等方麵積極扶持山區發展。省局明確提出要求:在這件造福少數民族兄弟的扶貧項目上,任何部門、任何單位都不能打折扣……最多隻允許收工本費,不能有利潤,更不許三產單位插手獲利,必要時寧可用企業成本或大修資金承擔一些,也不能將負擔加到困難的少數民族兄弟身上……陝西省地方電力係統的職工寧願賠錢貼物,也要為少數民族群眾送去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