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推進與重點突破是實施農網改造的重要方法。“網改”工程宏大,耗資巨大,關係重大。為確保“兩改一同價”在實施過程中少走彎路,多出經驗,陝西省農電管理局注重抓典型,樹榜樣,指導全局工作。確定全係統三個市為全省提前竣工的試點市,十多個縣為全省提前竣工的縣。各市至少確定一個縣為示範縣,各縣確定若幹個村為樣板村。先後推出富平縣政府牽頭、各方聯手實施標準化改造電網,黃龍縣農網改造標準化驗收,扶風縣電力局“網改”資金管理,城固縣電力局二裏供電所標準化建設,千陽縣電力局農電工管理等經驗在全係統加以推廣。在“網改”資金的安排上,保證重點,對農村10千伏及以下中低壓配網的改造給予投資傾斜,以盡快減少線路損耗,降低農村電價,讓廣大農民得到實惠。
一手抓“網改”,一手抓體製,是保障“網改”效果和實現同網同價的有效思路。農村電網改造,農電管理體製改革,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陝西省農電管理局在搞好農網改造的同時,領先一步理順農電管理體製。一是撤銷電管站,成立供電所。從1999年下半年以來,全係統共撤銷鄉鎮電管站868個、供電站303個,新建鄉鎮供電所844個,精簡近三分之一的鄉鎮供電機構327個。二是在財務管理上,實行收支兩條線。縣局對各鄉鎮供電所的電費收入全額上繳縣局,所需費用、支出由縣局統一核定費用包幹,年初下達計劃,每月核實報銷一次。三是精幹農村電工隊伍,引進“平者讓,能者上,庸者下”競爭機製,按照“精幹、高效和減人增效”原則,實行農村電工統一申請、考試、考核、選拔、聘用,共精簡鄉鎮電管人員和農村電工8662人,人員比過去減少57%。四是嚴格管理。聘用後的農村電工要繳納風險抵押金,實行工作作風、服務質量、工作實績及安全、電費電價、線損等指標考核,做到了責任、壓力、監督、考核“四到位”。打破村委界限,集中分配工作,異地抄表收費,實行抄、收與維修工作分離,做到統一分工、統一分配、統一工作、統一考核、同工同酬,從而確保管住村電工、管死電價。同時,采取“結合實際,因地製宜”的方針,對人口分散、負荷欠集中、交通不便的山區農電工,實行駐村工作、定期集中、按月考核的管理方式。對交通便利、通信發達、用電戶相對集中地區的農電工,實行集中管理。五是推行“五四三二一”工程。即“五統一”:統一電價、統一發票、統一抄表、統一核算、統一考核;“四到戶”:銷售到戶、抄表到戶、收費到戶、服務到戶;“三公開”:電量公開、電價公開、電費公開;“二率”:票據到戶率和張榜公布率達到100%;實行一戶一表。這樣,從源頭上根治了農村用電管理中“人情電”、“關係電”、“權力電”和“亂加價”、“亂攤派”、“亂收費”現象。農網改造後,僅黃龍一個縣每年可減少村提留金和電工工資22.04萬元。
共產黨給咱老百姓就是辦實事,你看爾格的電路,明格燦燦、齊格刷刷、端格鋥鋥,十年、二十年不用愁爛杆。
――佳縣木頭峪鄉李家窪村農民李栓柱
“兩改”換得民心在,一樹春風萬千枝。“兩改一同價”的成功實施,使農村發生了喜人的變化,廣大農民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這項造福千千萬萬老百姓的係統工程,使每一位三秦農民的臉上蕩漾出幸福的笑容。這片曾有著漢唐雄風的古老而富有生機的土地上,正與時俱進地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走進“網改”後的陝西農村,隻見一根根嶄新的水泥電杆,一條條整齊的新線路,一家家門前規範的電表、漏電保護器,在村頭顯眼的地方有一塊大黑板,是村裏到戶電價、電量、電費公布欄,全村每戶的用電情況一目了然。
――農村電網布局更加合理,技術水平超前5~10年,有效地擴大了農村電力消費。2000年農村用電量比1999年增長了13.3%,2001年農村用電量又比2000年增長14.2%。
――廣大農民用上了“滿意電”、“實惠電”、“明白電”,實現“三公開”、“四到戶”,革除了農村電力營銷管理中的積弊,到戶電價從過去的平均每千瓦時0.694元降到了0.544元,每年可減少農民負擔1.19億元。為解決靖邊縣小河村低壓線路破損嚴重、管理混亂、電價高的問題,榆林供電局投資50.6萬元,對村上9千米高壓線路和30.1千米低壓線路進行了改造,全村實現了一戶一表,供電部門直管到戶,電價由1995年時的每度3.5元降至0.975元,使村民用上了舒心電。
――供電質量和安全可靠性顯著提高。農網改造後,黃龍縣的供電能力比改造前提高了6倍以上。配網線損耗率由過去的19.3%降低為13.5%,年可降低損耗12萬元;低壓線損由過去的28%降到12%,年可降低損耗10.5萬元;供電安全可靠率達到96%。澄城縣莊頭鄉君墊村村民過去為了看春節聯歡晚會,常常要把幾個穩壓器串在一起使用,因為村裏的電壓太低,晚上用電高峰時電壓隻有90伏。2000年春節,君墊村人和城裏人一樣,喜氣洋洋地看上了畫麵清晰的電視節目。
――帶動了小城鎮建設,推進了農村城市化進程。經過城網改造,大部分縣城的市容市貌明顯改觀,寬闊的馬路,整齊的電杆,統一的路燈,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地處渭北高原的澄城和白水縣,過去由於電力供應不上,晚上黑燈瞎火,既不美觀,社會治安也難以維持。實施了點亮工程後,昔日髒亂差的麵貌得到徹底改變,一個現代化的城市雛形脫穎而出。神木縣成為全省小城市建設示範縣。農舍中的盞盞明燈,村鎮街道上的霓虹燈,把昔日冷清的一片片村莊、一個個村鎮變成了“光明村”、“不夜城”。
――帶動了機電、原材料、家電等行業的發展。許多農民買回了彩電、音響、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家用電器,農副產品加工用電也大幅度上升。僅1999年全省每百戶家用電器擁有量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7%,家電消費近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00年四季度,僅扶風縣百貨大樓就銷售各類家用電器800多台(件),是往年同期的5倍。城固縣江灣村在很短的時間裏,就買回19台彩電、3台電冰箱和11台洗衣機。
――充足的電力給農村帶來了現代文明。現在,農民坐在炕頭上聽廣播、看電視,就能知道國家、世界大事,就能了解黨的政策,就能得到致富的信息和技術。他們的眼界開闊了,觀念變新了,思路拓寬了,求發展、奔小康的腳步邁得更堅實了。扶風縣天度鎮在“網改”結束後,全鎮新增機井86眼,新建3個抽水站,發展大棚菜2000畝,辦起了5個小型建材廠,農村經濟蓬勃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比“網改”前淨增133元。
電網改造,帶動了陝西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1年,陝西地方電力係統新增用電大戶385戶,新增用電容量10.8萬千伏安,增長速度遠高於“網改”前。陝北,特別是作為21世紀我國最重要的能源、化工和原材料供應基地榆林,其電網售電量以每年20%的高速度增長,府穀、神木、靖邊已跨入全省富裕縣的行列,榆林日益令全國、全世界刮目相看。誌丹、安塞、吳旗縣的農網改造,為石油開發增加了原動力,三個縣的售電量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長,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扶風縣原來由於電力供應跟不上,一些大型水泥企業難以落戶。一期電網改造完成後,2001年冀東水泥集團投資4億元,建設年產120萬噸的水泥廠,投產後,年增售電量1億多千瓦時。陝南的佛坪和漢陰縣的喜河、旋窩等八個鄉鎮,“網改”前,僅靠當地的小水電站供電,地方經濟開發受到嚴重製約。當地政府多次要求與大網聯結,因山大溝深,資金不足,無法解決。農網改造後,建設了35千伏變電站,結束了獨立供電、與大電網不相聯的曆史,使當地的小水電建設跨上了新台階,促進了石材加工和旅遊事業的發展,地方經濟步入了快車道。
沐浴著西部大開發的春風,陝西地方電力人牢記“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宗旨,堅持為農業生產、為農村經濟、為農民生活服務的“三為”方針,全心全意打造著農網改造這一民心工程、精品工程,譜寫著實踐“三個代表”、惠澤三秦父老激越昂揚的新樂章。
(本文原為電視專題片《惠澤三秦》解說詞,作者在此作了部分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