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惠澤三秦――陝西地方電力係統農網建設與改造巡禮(2 / 3)

為了進一步完善榆林電網結構,實現電網、電源建設超前布局的構想,陝西省農電管理局先後投資10多億元,建成了神木―府穀、榆林―靖邊的110千伏Ⅱ回線路,使110千伏線路總裏程達到1132千米,比“網改”前增加542千米;新建110千伏變電站11座,比“網改”前增加11座,主變容量達到864兆伏安,比“網改”前淨增494兆伏安;新建35千伏線路282千米,使35千伏線路總裏程達到1458千米;新建35千伏變電站9座,使35千伏變電站總數達到48座,主變容量達到196兆伏安,比“網改”前淨增74兆伏安;建成了府穀縣城配網自動化工程和先進光纖通信網絡的榆林地調係統。這些工程的建成投運,極大提高了榆林電網的輸送能力及供電可靠性,徹底改變了長期依賴鄰省電網供電的局麵。目前,榆林電力充足,330千伏輸電線路聯通西北網,110千伏主網覆蓋全區,基本上縣縣都有110千伏變電站,每四個鄉鎮有一個35千伏變電站,10千伏線路通往每個行政村,從而確保了區域經濟發展的用電需求,為國家建設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戰略的實施提供了重要的電力保障。

建設巴山電網和榆林電網,成為陝西省農電管理局為陝西經濟實現跨世紀崛起奠基的大手筆。

在大力開發主體網架的同時,陝西省農電管理局在關中重點進行了電網布局調整。重點抓了三個方麵的工作:一是通過新建、改建、擴建110千伏和35千伏變電站,增加電源點,增強電網的供電能力。實施的重點是在負荷中心建設變電站,改放射狀供電為環狀閉環供電,改善供電質量,降低損耗。二是加強高壓電網技術改造,增設10千伏開關站和柱上真空開關,提高供電可靠率,增強調電靈活性;增加配變台區,縮小供電範圍;對市區10千伏線路進行地埋。三是大規模改造低壓網絡,實行居民“一戶一表”製供電。

大荔是陝西地方電力係統的售電大縣,年售電量達2.57億千瓦時。從1998年開始,大荔縣電力公司對電網構架進行大規模升級改造。兩年時間,共投入資金8190多萬元,從而提高了電網安全運行水平,增強了供電能力,降低了電能損耗。一類設備占有率由過去的50%提高到85%以上,電壓合格率達到98%。

農網改造是一項宏大的工程。四年來,陝西省農電管理局緊緊圍繞“工程質量好,社會效益好”的宗旨,精心打造農網建設與改造這一“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到2002年底,獲準實施總投資93.5億元的城鄉電網改造與建設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73.6億元。新建和改造110千伏輸變電工程66項,線路2195千米,變電站41座,新增主變容量166.22萬千伏安;新建和改造35千伏輸變電工程338項,線路3951千米,變電站320座,新增主變容量168.4萬千伏安;新建和改造10千伏線路26772千米,低壓線路71083千米,新增和更換高耗能配變34108台/220.76萬千伏安。農村電網改造與建設工程中,大量采用了新設備、新技術,農村電網的技術裝備水平、供電質量和供電可靠性大幅度提高,線損明顯下降,電力市場不斷擴大,農村電價明顯降低。全係統售電量從“網改”前的38.6億千瓦時增加到64億千瓦時;綜合線損從12%以上下降到9.2%;供電可靠率由原來的75%提高到95%以上,電壓合格率由改造前的78%提高到90%以上,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技術標準。

我省農電管理體製在農電事業發展中顯示了強勁的活力,發揮了積極作用。能夠充分調動和發揮地方政府及人民群眾多方集資辦電的積極性,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客觀標準。

――陝西省副省長洪峰

農網改造是一項宏大的工程,伴隨著全國性的“兩改一同價”工作的開展,陝西省農電管理局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積極圍繞“強化管理,規範運作,求真務實,注重實效”十六字方針,結合國家和省上有關“兩改一同價”的政策精神,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使“兩改一同價”得到實施,取得階段性成果,並逐步形成和積累了自己的基本做法和經驗。

政府領導,部門聯動,是實施農網改造的關鍵。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聽取農電工作彙報,先後多次召開全省“兩改一同價”工作會議,並專門成立由一名副省長為組長、省級有關部門領導為成員的陝西省電網改造領導小組,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專題彙報會和分析會,現場解決“兩改一同價”中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為“兩改一同價”保駕護航。省計委、經貿委、財政、物價、電力等部門密切配合,迅速拿出農網改造的實施方案。陝西省農電管理局作為項目法人,明確把農網改造工程列為“一把手工程”,黨組成員分片包幹,重點突破困難較大的地區。各市、縣政府均成立了由行政一把手或主管領導掛帥的領導小組,協調和督促“網改”的實施。陝西省農電管理局對各級領導實行了“包工程進度,包工程質量,包工程造價,包施工安全,吃住在現場”的“四包一住”承包責任製。

廣造輿論,全民參與,是實施農網改造的重要基礎。統一認識,層層發動。各地利用廣播、電視、公告、標語、宣傳車等形式,廣泛宣傳,營造氛圍,從而使“兩改一同價”的重要意義家喻戶曉,大大調動了農民群眾參與“網改”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施工中,最讓人難忘的就是村民群眾。他們聽說要“網改”,積極性空前高漲。許多鄉鎮和村民小組的群眾,主動自籌資金,天不亮就跑到電力局爭著要求施工隊到自己村。扶風縣出現了農民開著拖拉機排隊在電力局搶拉材料,在半路上截電杆和施工吊車的動人場麵。施工隊伍出現在哪裏,哪裏就會有群眾自發組織送水送茶。“網改”線路需要讓出村民的樹、房、道路時,村民無一阻撓,積極主動配合,無償進行砍伐和拆除,一些村民還主動幫助施工人員挖坑、立杆、放線,場麵令人感動。周至縣集賢鎮四個村1萬餘人,各村之間要修一條馬路,因為人心不齊,十年未通。聽說修好路有利於電網改造,群眾拋棄了先前的恩恩怨怨,心往一處想,修改路線,砍伐樹木,合理負擔,均衡賠償,不到70天時間,就建成了30米寬的馬路,為電網改造做了先行準備。富平縣留古鄉3.2萬人,在很短時間內便籌資78.6萬元。

為了讓“光明”早日照耀千家萬戶,電力職工戰嚴寒,鬥酷暑,頂風冒雪,夜以繼日,奮戰在深山老林、荒漠戈壁和艱難險阻的工作環境中,譜寫了一曲曲新時代誇父逐日之歌。

許多職工長期在外作業,感冒、發燒,噙兩片藥繼續施工;拉杆、放線、抬杆,他們手掌、腳底、肩膀磨出了血泡,輕傷不下火線;啃幹饃,喝涼水,就地打盹解困,習以為常。就這樣,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星期天不休息,加班加點亦成自然。有的連孩子升學、父母有病都顧不上照料,有的甚至推遲婚期。榆林電力建設公司青年線路工魏子軍的父親患腦血栓,久臥病床,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妻子照顧。工程放線那天,突然收到父親病危的消息,在骨肉親情與緊張施工之間,他選擇了後者。工程還沒有結束,他的父親就永遠離開了人世。當筆者問起此事時,這位鋼鐵漢子無言以對,隻有淚水在他臉上默默地流淌。

“兩改一同價”使“人民電業為人民”化作了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業,使人民群眾親眼看到了電力人的崇高品格。隨著輸電線路一段段地延伸,無電村社一個個消失,電力職工對老區的濃濃情誼,深深留在了人民心中。

建章立製,規範管理,是實施農網改造的製度保證。為確保工程規範有序進行,陝西省農電管理局依據《陝西省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管理辦法》,先後出台了《陝西省農電管理局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管理辦法》、《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資金管理和財務核算細則》等47個措施辦法和若幹指導性文件,其中資金管理、設備招標管理獨具特色,得到國家計委、國家審計署等領導高度評價。為確保工程質量,嚴格執行項目法人責任製、工程質量終身負責製和招投標製。堅持“四統一”原則:即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統一標準、統一驗收;堅持嚴把“三關”:即進貨渠道關、施工質量關和資金使用關;堅持“三高”:即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堅持“三新”:即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在施工中嚴格施工標準、工藝標準、技術規範,確保“網改”工程改一個成功一個,努力建成一個網絡布局合理、裝備較好、管理科學、安全優質、高效、低耗、農民滿意的農村電網。已建成投運的35千伏及以上主網已竣工的單項工程優良率達95%以上。對工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如下戶線的資金和技術問題,收取間隔費、土地征用費等問題,他們及時製定辦法,統一規範,使全係統農網改造嚴格按照基建程序和資金封閉運行的軌道穩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