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決不把黑暗帶入21世紀――陝西地方電力係統實施扶貧共富工程回眸(3 / 3)

“電力扶貧共富工程”順乎民意,合乎民心,老區的父老鄉親迸發出了當年打鬼子、求解放、鬧土改的衝天熱情,他們慷慨解囊,義務投工投勞,排除各種障礙,精神感人至深。

誌丹縣杏河鎮廟崾先村村委會聽說流域治理安排的一項排洪工程要投資1.5萬元,經與流域項目辦協商同意,村民們硬是苦熬苦戰完成了這一工程,為村上掙回了1.45萬元寶貴的電建資金,連同12戶農民石油開發付給的青苗賠償款,全部拿出來投入架電。

離開家鄉20多年的安康火車站開發公司總經理陳玉發,得知家鄉橫山縣安梁村為通電籌措資金的消息後,當即寄回1萬元予以資助。白界鄉邑村支書王成武,致富不忘眾鄉親,他自己先後墊資5萬元為全村人架電。曹陽灣村支書雷雲成帶頭捐款1000元,為村裏架電。

吳旗縣楊圓溝村84歲的王四連,雙目失明,他硬是讓孫子攙到集資會上,當場捐出700元買棺材的錢。在老人的感召下,村裏很快籌齊了拉電款。

在關中、陝南,許多老人熱淚盈眶,拿出了多年的養老積蓄;有的農民停止建房,有的青年推遲婚期,將錢盡數捧出;小學生把攢下的鋼?兒也送來了;有的甚至含著眼淚把無數次陪伴自己春種秋收的牛、馬、驢、騾賣掉……

“電力扶貧共富工程”效應使“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宗旨化為實踐,變為現實,使人民群眾親眼看到了電力人的崇高品格。隨著輸電線一段段的延伸,無電村一個個消失,電力職工對老區的一往深情,也深深地印在了人民群眾的心中。

為保證工程的高質量,陝西省農電管理局要求各施工單位,對每一項具體工程都要深入分析,詳細論證,設計、施工堅持保本原則,對線路走徑、導線選用精打細算,收取供電貼費給予優惠,無償提供材料、設備,因而使線路和變電站建設平均單價大大降低。

平利是陝南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崇山峻嶺,溝壑縱橫,阻斷了山裏人的“光明夢”。為了把一根根電杆運上陡峭的山頭,縣電力局局長梁建斌、副局長白滿盈身先士卒,動用一切力量,硬是人拉肩扛,把一根根載著光明與希望的電杆,豎立在沉睡了億萬年的大山之巔,實現了山裏人世世代代的夢想。

石泉縣的電力職工為了確保扶貧攻堅戰任務早日完成,他們把三頓飯改為兩頓。不怕一天的驕陽似火,就怕大雨瓢潑幹不成活。早飯6點多鍾就著朝霞,晚飯8點多鍾伴著星星。不知多少次,雷雨暴風如不速之客突然而至,待他們下山回到駐地,早已是滿臉雨水滿身泥,大家索性來個痛快,就著雨水一通衝洗,然後再換衣服吃飯。

定邊縣王山鄉宋山村是出了名的貧困村,多少年來,村民在沒有電的黑暗日子裏苦熬苦受。1999年夏天,在當地政府投資1萬元的基礎上,榆林供電局又投資4萬元,無償為村裏的8戶人家安裝了風力發電機。世紀末的最後一個除夕夜,村民們終於看上了電視。

榆林供電局捐助8萬元,為府穀縣大岔鄉全家梁村架通了農電線路。

富平縣電力局廣大職工捐款8000多元,為貧困山區“獻愛心、送光明”,當地群眾感慨地說:“幸福不忘共產黨,用電不忘電力人。”

張浩民是陝西省農電管理局下派到宜川縣掛職任副縣長的技術幹部。他家住西安,愛人身體不好,且帶著4歲的小孩。為了通電大計,他跑遍了全縣的無電村,像當年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坐過拖拉機、蹦蹦車、摩托車,在山路上顛簸,無交通工具就安步當車。縣委書記王登記稱讚他:“宜川人民不會忘記你這個光明縣長的。”

子洲縣電力局線路隊在架設郝家砭村的線路時,14號電杆在一個幾乎垂直的壁梁上,兩邊是十丈多的深溝,站在壁梁頂往下看會使人感到眩暈。有個攔羊小後生說,我攔羊都不到峁上去。張興國腰係安全帶,足蹬腳扣,穩健地登上電杆,精心操作,麻利地將全檔線緊好。對麵山上的群眾見張興國回到地麵,咂舌稱道:“這活太危險了,電工師傅真不簡單。”

為了通電,電力職工甚至用生命和鮮血為人民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壯歌。1992年12月1日,甘泉縣電力局職工郭徐禮在架設東溝鄉喬莊村線路時,不幸以身殉職,他丟下了妻子兒女,離開了朝夕相處的工友,把自己寶貴的生命獻給了農電事業,獻給了生他養他的黃土地。寶雞電力工程隊在黃家什字村施工中,身患重病的五組組長李喜成親自炸石、開方,帶領大家立杆、架線,大夥勸他住院,他說:“那我就再也回不來了,永遠看不到電燈了!”他鼓足勇氣,堅持到底,直到通電兩天後,才被送到醫院,走完了他人生路途的30多個年頭。

“多少回夢裏綰太陽,如今咱也插上翅膀。”韓耕洲的信天遊唱出了農民的心聲。榆林市大海則灣村通電之夜,男女老少在沙漠裏奔走狂歡,村主任趙誌華落淚了。紫陽縣大巴塘村通電當晚,幾位年逾花甲的老漢圍坐在一起,望著那明晃晃的電燈,滿含熱淚,徹夜未眠,一遍遍地念叨著:“謝老天不行,得謝謝‘老電’。”甘泉縣橋鎮通電時,群眾自發組成秧歌隊,冒著嚴寒,抬著肥豬肥羊,捧著錦旗,在激越的鑼鼓嗩呐伴奏下,順著蜿蜒的洛河,長驅40千米來到縣城,穿過大街,走進電力局,盡情跳起粗獷歡快的陝北秧歌,感謝電力職工為他們帶來光明。

電力一通帶百通。“電力扶貧共富工程”如同一股新鮮的血液,給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別是廣大農村發生了亙古未有的變化。

闖王故裏米脂縣,經過五年的奮鬥,15個鄉鎮8100戶告別點煤油燈的曆史,成為榆林市第一個實現村村通電縣。11個村1721戶群眾用上了自來水,全縣新增電視機1.38萬台,錄音機1.3萬台,電視覆蓋率為93%。老廟村未通電時有28名大齡青年婚姻問題得不到解決,通電後,群眾生活明顯改善,一年間,有23名青年喜結良緣……

橫山縣曹陽灣村通電後,全村結束了山區吃大米難的曆史,建起高抽站7處,灌溉麵積960畝,糧食畝產量由過去1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

地處秦嶺腹地的寧陝縣,五年累計投資3222萬元,1995年實現了農村初級電氣化,工農業總產值比工程實施前增長2.7倍,其中農業增長4.5倍,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了一番。

跨過貧困線的農民將電力與走致富路、奔小康聯在一起了,於是,辦電便有了更深層次的內容。

榆林市榆陽區孟家灣鄉於1996年底通電後,加工業大發展,全鄉辦起了兩個樓板廠、兩個飼料廠、40多個米麵加工廠,還辦起了10個鋼窗廠、修理廠以及榨油廠、鋁廠、掛麵廠和兩個集貿市場。通電前,全鄉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隻有1200元,通電後的1997年雖是大災之年,仍達到1600元。200多戶農民蓋起了樓板房,電視入戶率達到70%,1998年達到90%以上。榆陽區區長賈亮曉高興地說:“這真是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

延安市山區以木材、薯類、果類等農林資源深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煤炭、石油等礦產資源的開發,也隨著電力向山區延伸,吸引了大批的投資者,生產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良好。1997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29.14億元,鄉鎮企業生產總值達22.3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89元。

電力不僅給山區帶來了光明,也帶來了文明。農民通過聽廣播、看電視,坐在炕頭上就能聽到黨中央的聲音,知道國家大事、世界大事,長了見識,開了眼界,同外麵世界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他們不再擔心政策變,放心地承包荒山,治理小流域,也不再死守幾畝責任田了,紛紛外出打工,學習技術。

隨著陝西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用電由1990年的4.7億千瓦時,提高到1999年的11.16億千瓦時,農村年人均用電水平和農民人均生活用電水平,與1990年相比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1999年,農村電網供電區域的每百戶家用電器的擁有量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7%,家電消費近3億元。大批養殖專業戶、農產品加工戶應運而生,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發展加快,鄉鎮企業實現增加值465億元,增長15.67%。陝西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456元,超過了全國平均增幅,群眾生活得到了明顯改善。全省先後有10多個縣摘掉了40多年來吃國家財政補貼的帽子,其中神木、府穀、靖邊、安塞、誌丹等縣還躋身於全省富裕縣行列。長期封閉寂寞的陝北,昔日冷清蕭條的山村,如今夜夜燈火通明,人聲鼎沸。陝南生物、礦產、水利資源的開發方興未艾,蓬勃興盛。

電力扶貧,恩惠三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