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10日,是個豔陽天。
這天對延安市來說,是個不平常的日子,新上任的省長程安東到這裏現場辦公。在會上,他要求延安市到1996年底實現“三通”:村村通公路、通電、具備通自動電話條件,向黨中央、毛主席進駐延安60周年獻禮。他十分激動地說:“建國快50年了,我們還不能解決群眾的行路、用電、通信問題,愧對革命前輩。我們沒有理由不把它幹好。因此,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搞好,以告慰革命先烈、告慰三秦父老。”他表示,在地方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為確保任務圓滿完成,在稅收、用地等政策和資金方麵,省政府給予支持。要求各有關單位切實承擔責任,積極投入和大力支持。
延安大規模實施“電力扶貧共富工程”的序幕拉開了,革命聖地又一次引起世人矚目。
負責實施工程的西北電管局、陝西省農電管理局、延安市政府在合力實施電力扶貧、全麵推進聖地光明工程中,密切合作,高度一致。
“三通”建設,其中通電作為必須保證、切實實施、如期完成的項目,被列為“三通”之首。延安通電工程中采取“政府投資一點,群眾集資一點,電力部門補一點”的資金籌措辦法,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也為其他地區實施通電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三個一點”資金籌措辦法,為廣大農民群眾欣然接受,煥發出了巨大的通電熱情,資金籌措力度得以加大,為加快工程建設進度和全麵完成通電任務創造了條件。
1996年10月27日,又是一個豔陽天。藍格盈盈的天上飄著白格生生的雲朵,綠格茵茵的坡上盛開著紅格豔豔的山丹丹花。
這一天,延安沸騰了。喇叭、嗩呐長鳴,鑼鼓喧天,彩旗迎風飄揚,披紅掛綠的腰鼓隊、秧歌隊盡情地敲著、扭著,嘹亮的信天遊回蕩在梁峁上、山溝裏。
這一天,延安市實現了村村通電,為黨中央進駐延安6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在實施延安市“電力扶貧共富工程”的587天中,共架設10千伏線路3308千米,安裝配電變壓器1497台/28231千伏安,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327台/1750千瓦,安裝風力發電設備100台/30千瓦,安裝柴油發電設備14台/128千瓦,解決了10個鄉鎮1002個行政村73810戶30.469萬人的用電問題,戶通電率達到了83.8%。
1997年3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在榆林召開省長現場辦公會,王壽森副省長要求:三年內實現全區村村通電目標。自此,一個新的戰役在榆林打響。
榆林市占全省土地麵積的五分之一,不僅有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而且北麵還有浩瀚無垠的毛烏素大沙漠,村村通電工程更為艱巨,需要的資金更多。在許多地方,村村通電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經濟效益,常常是一個耗資上萬元的變壓器帶上四五個燈泡,收上來的電費還不夠變損。可陝西地方電力職工更明白村村通電的迫切性,他們深知,盡快使這些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關係到整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全局性重任,是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是擺在電力職工麵前的一個世紀性課題。陝西省農電管理局從政治的高度著眼,從大局的利益出發,全力以赴,投入巨資。
1997年投入3800萬元,新架線路1085千米,榆林市佳縣、綏德、榆林、神木四縣(區)實現了村村通電。
1998年投入5000多萬元,新架線路1414千米,解決了府穀、定邊、靖邊三縣的村村通電問題,並且創造了榆林電力建設史上一年架線最長和一天架設6千米的奇跡。
1999年春節,榆林市提前一年實現了村村通電目標。陝西省地方電力扶貧攻堅取得了曆史性的突破。
曆史進入具有特殊意義的1998年,陝西省的電力扶貧攻堅進入最後衝刺階段。年底,程安東省長視察陝南工作,在安康召開的現場辦公會上,王文學局長擲地有聲地向省委、省政府立下軍令狀:奮戰一年,一定讓廣大農民早日用上電,決不把黑暗帶入21世紀。
為實現陝南漢中、安康、商洛三地(市)的電力扶貧共富計劃,陝西省農電管理局把目光投射到了醞釀已久的巴山電網建設上來。
1998年3月5日,陝西省農電管理局將東起鎮坪,經平利、嵐皋、紫陽到漢陰和石泉(向西進入漢中市的西鄉、鎮巴),全長350千米、沿線布點12處、總容量6.41萬千伏安的巴山電網建設報告上報省計委。
1998年7月6日,巴山電網建設的第一幕在石泉至喜河35千伏輸電線路上拉開。石泉縣委、縣政府、縣電力局先後投資850.5萬元,配套建設三條10千伏線路,解決了3個鄉鎮56個村2.48萬人口的用電問題。這是石泉縣繼1991年至1997年投資169.7萬元,解決12.43萬人口用電問題之後的又一次電力扶貧攻堅戰。
陝西省農電管理局與三地(市)密切合作,重點建設了四大工程:兩河―佛坪35千伏輸變電工程,實現佛坪與大電網聯結;商南湘河―趙川、石泉―喜河―漢陰旋渦、洋縣貫溪―酉水35千伏輸變電工程。四大工程新建35千伏變電站5座,新架設35千伏線路146千米。
投資1.5億元的巴山電網,如同一根銀線,把陝南地區散落在秦巴山中閃閃發亮的15座小水電站聯結起來,照亮秦巴山區的千山萬水,為八縣的村村通電、經濟騰飛創造了條件。
1999年,陝西省地方電力係統累計投資2.67億元,解決了1435個行政村約80萬人口的用電問題。1999年10月1日,隨著周至縣後?峪村最後一個無電村的通電,陝西省“電力扶貧共富工程”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在工程實施的八年中,陝西省地方電力係統累計投入資金達10億元,爭取國家扶貧貸款8700萬元。共解決了近200個鄉8533個村100餘萬戶約320萬人口的用電問題,使戶通電率達到97.3%,並建成農村電氣化縣8個。
三
“電力扶貧共富工程”一經提出,就在三秦大地產生了廣泛影響,受到各級人民政府和貧困地區廣大群眾的衷心擁護和熱烈歡迎。
電力扶貧通電任務的完成,堅持“三個一點”落實資金是關鍵。靠國家撥款,沒有資金來源;完全靠地方,各級政府的財政也比較緊張;依靠群眾集資,承受能力又十分有限。因此,隻能按照“省上補助、地縣自籌、群眾集資”的原則,通過“地方政府出一點,電力部門拿一點,受益群眾集一點”的辦法,多方籌措資金。
電力扶貧通電任務的完成,堅持“三個依靠”、開展合力攻堅是保證。第一是依靠各級政府,特別是省政府和縣政府,主要是出政策;第二是依靠貧困地區的幹部群眾出財力、出人力;第三是依靠廣大電力職工艱苦奮鬥。
堅持“三個一點”和“三個依靠”原則,是陝西地方電力係統在扶貧共富工程實踐中所積累的成功經驗和摸索到的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子。
“電力扶貧共富工程”提出後,各級地方政府紛紛把通電列入任期目標,將通電計劃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與扶貧攻堅計劃緊密配合,在政策、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陝西省政府從1992年起設立的農電發展基金,每年可籌集資金4000多萬元。陝西省各級政府通過出台政策為工程籌措資金,對通電工程實行減免稅收,並組織群眾投工投勞,還在青苗賠償、土地占用、樹木砍伐等方麵給予優惠。
“電力扶貧是陝西地方電力係統為山區人民發展經濟提供的最大貢獻,我們如果失掉機遇,將愧對全縣的老百姓。”周至縣縣長郭學民在常委會上道出了一片衷情。縣委、縣政府很快作出決定,在征地、青苗賠償等方麵,實行最優惠待遇,並動員各行各業都來關心支援“電力扶貧共富工程”。
府穀縣在財政極度困難的情況下,由縣上出麵貸款150萬元,展開了架設農電線路的攻堅戰。1994年一年時間,架設10千伏線路113千米,安裝配電變壓器30餘台,40個行政村告別了無電曆史,使全縣村村通電工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延安市“電力扶貧共富工程”總投資11740萬元。其中,上級部門補助3178萬元,市、縣自籌4876萬元,群眾自籌3686萬元(不包括工程結算中勞動保險基金、計劃利潤、稅金169.6萬元)。電力部門組織施工隊40個,農民義務投工投勞42.8萬個工日。程安東省長為此專門批示:“延安的經驗表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光靠國家不行,還是要發揮政治優勢,發動群眾就能超常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