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決不把黑暗帶入21世紀――陝西地方電力係統實施扶貧共富工程回眸(1 / 3)

公元1999年10月1日。

在祖國的心髒北京,首都50萬軍民舉行隆重慶典,歡慶新中國走過50年光輝曆程。

盛世大典,舉國歡騰。

在陝西省周至縣?峪鄉後?峪村,一個地處秦嶺山中不足百人的小村莊,此時此刻,處處洋溢著喜悅,處處洋溢著歡慶。這個小山村裏也正在經曆著一個曆史性的光輝時刻――陝西省實現村村通電慶典儀式在這裏舉行。

當陝西省農電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王文學將電閘合上的瞬間,電通了,燈亮了,山村沉浸在經久不息的鞭炮聲和歡呼聲中……

偏遠山村的人們終於實現了多年的通電夢想!至此,陝西省實施的“電力扶貧共富工程”經過八年的辛勞苦戰,提前一年零三個月實現了國家確定的扶貧通電目標,為祖國偉大慶典獻上了一份厚禮。

望著鄉親們興高采烈的樣子,陝西地方電力人再次真切地體會到了電力扶貧對於老區人民的意義,同時也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價值和分量。也許村裏到處張貼的標語最能說出鄉親們的心裏話:“線線聯結你我情,戶戶燈光照心中”;“根根玉柱立山間,股股電流暖心田。貧窮落後不複返,小康生活在眼前”。

電力職工在豎立起一根根電杆的同時,也在渴望走出封閉與貧窮的人們心中,樹立起了一座座豐碑。那一根根連著光明的銀線,將近乎遠古蠻荒的生活方式猛然推進到了現代文明社會。

陝西是貧困大省,全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陝西占了50個,貧困麵之大、脫貧難度之大,居全國第二。

陝西又是一個農業省份,全省3600多萬人口中,農業人口占75%以上。改革開放以來,陝西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基本解決了農村人口的溫飽問題。但是,由於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等因素的製約,全省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陝北、陝南還有相當一部分群眾處於貧困線以下,城鄉、地域之間的剪刀差還在延伸。

在50個國家級貧困縣中,由陝西省地方電力係統負責供電的達37個。在19個省級貧困縣中,有13個縣由省地方電力係統負責供電。陝西地方電力係統供電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40%,供電營業區占全省總麵積的75%,絕大多數都屬於偏遠山區和貧困地區。

無電村的概念,不言自明。無電,意味著貧窮與落後,意味著與現代文明的絕緣。

1991年底,陝西地方電力係統的66個縣中,實現鄉鄉通電的僅有37個,實現村村通電的僅7個,鄉、村、戶通電率分別為90.91%、72.8%和74.58%,還有無電鄉148個,無電村6210個,無電戶92.21萬戶,無電人口400多萬。

延安,中國革命的搖籃。然而,老區的黃土在戰火和熱血的焚燒與洗禮之後,依然那樣沉靜,那樣貧瘠。到了上世紀70年代,許多農民依然吞糠咽菜,甚至遠走逃荒,敬愛的周總理曾為此黯然淚下。1994年底,延安市所轄1區12個縣中有8個被國家列為重點扶貧的貧困縣,有56個鄉1349個村7.79萬戶35.75萬人被陝西省作為扶貧攻堅重點對象。

巍巍秦嶺,橫空出世,把三秦大地的關中和陝南劈為兩半,成為長江水係和黃河水係的分界線,也成為千百年來阻礙南北交通和經濟發展的屏障。抬眼望去,莽莽蒼蒼的峰巒波浪般簇擁著藍色的天幕,綠色的灌木叢中閃爍著星星點點五彩斑斕的小花。公路像若隱若現的遊絲,輕盈地依偎著綠色飄來繞去。山野景色對久居鬧市的人來說,是難得的享受。但是對於祖祖輩輩居住在這裏的鄉親們來說,卻完全是另外一種生存狀態。當城市的夜晚在輕歌曼舞、霓虹燈閃爍中展示著繁榮和現代氣息的時候,山區鄉村的夜晚卻似乎與一切現代文明絕緣。

陝西地方電力係統管理的地處秦巴山區的安康市七個縣,僅有35千伏變電站4座,35千伏輸電線路不足百千米,其中石泉、漢陰、鎮坪三縣的35千伏輸電線路為空白。一些地方的小水電站雖已建成,但季節性落差大、可靠性差,有938個村為“無電區”和“不良用電區”,占七縣行政村總數的45.8%。電氣化建設的滯後,嚴重阻礙了漢江兩岸水力、生物、礦產資源的開發步伐,製約了漢江經濟帶的形成與發展,也為陝西經濟的崛起帶來片片陰影。

世代苦求的農民群眾,更是飽嚐了無電的心酸。

上世紀70年代,橫山縣有這樣一則傳聞:幾個農村人第一次進城,住進旅社,晚上休息時,怎麼也吹不熄房中明晃晃的電燈泡,無奈之下用報紙將燈泡包起來。這傳聞出自一個養育過革命、養育過英雄的土地,雖不乏幽默,但更多的是無電的苦澀和淒涼。

延安市川口鄉強窯村及木和峪村原有300多人口,現在隻有170人。張坪鄉大羊灣村原有幾十戶人家,現僅剩五戶。元龍寺鄉桃屯村68戶人家,就出了48條光棍漢,村主任急得傷心地說:“再有十年八年不通電,我們就得斷了後。”丁莊鄉安則畔一患絕症的老農說:“我隻有一個心願,哪怕在我靈棚前吊一隻燈泡,也就心滿意足了。”

八家梁因住有八個省的人而得名,村民們的父輩或爺爺輩都是逃荒來到這裏的,八家梁是黃龍縣遠近有名的窮村。黃龍農民中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山高路陡地不平,住在土窯像猿人,吃水如油無錢花,有女誰嫁八家梁。”在不到八年時間裏,村上換了四任書記,許多群眾背井離鄉,一個近500口人的大村莊,一下子走得隻剩下140人。

寶雞深山區的望家坡村,人們唏噓感歎:望家坡啊望家坡,婆婆在家望著我;小川河啊小川河,拉不上電咋過活。站到黃家什字坨,南望上河水推磨;老大小夥獨身過,因為無電沒奈何。

鎮坪是陝西最南端的一個貧困縣,綿延的巴山仿佛暗示著這裏經濟發展的艱難。有誰可以想象,當那些美好的憧憬已經在平原大川成為現實的時候,“電燈電話”卻依然像神話一樣封存在老區人民的期盼之中。街地基村一位姓陳的老人曾無奈地講:“啥叫電視,我不知道,電影倒是看過一回,那是年輕時候的事嘍。”那是一種悲涼的無奈。

沒有電,深埋於地下的寶藏依然沉睡。

沒有電,滿山遍野的農產品無法進行深加工,無法就地轉換成半成品和商品。

沒有電,意味著落後,落後衍生愚昧,愚昧伴隨野蠻。“要想變,先辦電”。這些在政治上早已沐浴在光明中的老區人民,在沒有電燈照明,無法用電力生產的漫漫長夜中,睡夢裏都想著能用上電。如何加快貧困地區通電,幫助老區群眾脫貧致富,實現共同富裕,已經成為十分緊迫的問題。

電的使用是時代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為貧困地區通電,是對這些地區生產力的又一次大解放。陝西是革命老區,曾為中國革命作出過巨大貢獻,因此,完成扶貧通電任務,不僅關係著全省扶貧開發的大局,而且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這成為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方麵的共識。當新一輪世界文明進步的洪鍾響徹寰宇之際,有良知、有自尊,要生存、要發展的陝西地方電力職工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了這一曆史責任。扶貧共富工程。

1992年,陝西省農電管理局根據國家、省上關於20世紀末基本消除貧困的宏偉計劃和幾年來的實踐,把重點從投入救濟資金變為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全國率先推出了以幫助貧困地區形成自身的“造血”機製、消滅貧困為目標的電力結合陝西實際和電力工業的特點,陝西省農電管理局製定了分三步走的“電力扶貧共富工程”發展戰略:從1992年到1993年,重點解決40個鄉800個村80萬人口的用電問題;從1994年至1996年,重點解決50個鄉1000個村100萬人口的用電問題;從1997年到2000年末,實現全省村村通電,戶通電率達到97%以上,超過國家確定的95%水平,使全省農村用電水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實現決不把黑暗帶入21世紀的電力扶貧藍圖。

於是乎,黃土地的溝溝坎坎、陝南的崇山峻嶺中,一隊隊身背各種怪“玩意兒”的人沿著崎嶇的山路進了村,打破了多年的沉靜。很少見到外人的鄉親們好奇地聚在村口,當得知是電力職工來勘測架線通電時,小小的山村沸騰了。陝南的一位老大娘感慨地說:“總算盼到了這一天。”

一場聲勢浩大的扶貧上電熱潮在三秦大地展開,捷報頻傳:

1992年實現了四個縣鄉鄉通電、四個縣村村通電;

1993年實現了五個縣鄉鄉通電、五個縣村村通電;

1994年實現了四個縣鄉鄉通電、五個縣村村通電。

1995年初,省委常委、副省長徐山林高度評價了這一工程,他說:“電力部門提出的‘電力扶貧共富工程’意義非常重大,對我省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是一項令人鼓舞的‘造血工程’。”副省長王雙錫欣然揮毫為陝西“電力扶貧共富工程”題詞:揚起電力扶貧帆,共同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