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晚年變法 破墨潑彩生意盎然(2 / 2)

可以說張大千後來聞名世界的大潑彩是從他的潑墨開始的。他以前繪畫作品從結構上看來,雖然不能盡說是“無一筆無來處”,卻也十分講究師承。張大千因患眼疾,畫起精細之作實在太艱難,遂嚐試潑墨潑彩,在此過程中,他發現在繪畫創作中,不一定都要用古人之法,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來表現。用他自己的話說:“予年六十,忽攖目疾,視茫茫矣,不複能刻意為工,所作都為減筆破墨。”關於他的潑彩之淵源,不少人認為其受西洋畫法影響,甚至把他列為“融合派”之列。盡管張大千一直認為他的潑彩源自傳統而非西洋畫法,評論界卻硬是將“中西融合”的時髦桂冠戴在他的頭上。張大千的“大潑彩”,得益於他成功地把握了傳統與現代,繼承與革新的關係,更是源於他功底淳厚的傳統繪畫技法。他曾用兩年六個月的時間埋頭於敦煌石窟,臨摹大量壁畫,將中國繪畫的應物象形,線條筆法爛熟於心,得心應手。之外,他先後在巴西、美國等地僑居二十多年,並在歐美等地舉辦畫展,由於親身感受了西方古典藝術的精粹,特別是與當時流行的印象派、立體派等藝術流派的接觸,使他的繪畫風格開始轉變。他以潑墨、潑彩的手法達到畫麵上大麵積的墨彩濕潤流動、色彩對比強烈的特殊效果,即使在這類浪漫的頗具現代氣息的作品中,中國畫強有力的線條與蒼勁的水墨皴擦仍或多或少地留存在畫麵上,從而使古典的中國畫技法與氣韻和現代的國際繪畫風格絕妙融合,為中國畫開拓了一條成功的路。

張大千的潑彩無論怎樣抽象,都離不開具象的因素。他的潑彩畫總是通過具象的符號性作用,以東方托物寓意的傳統方式來表達更為純粹的東方式情感和意境。說他的潑彩源於傳統,當然並不意味著他的潑彩隻是傳統的因襲,而是源於傳統的精神的一種獨創。當然,幾十年的海外生活對他的潑彩並非毫無影響,他與畢加索的交往,與馬蒂斯的作品共展於巴黎盧浮宮,與趙無極的情誼,都給他接受西方現代派繪畫提供了契機,通過他的思索,在中國傳統藝術的鋪墊下,他尋找到了他獨特的現代東方藝術之路。也正是這種充滿東方審美意蘊的作品,使張大千的藝術魅力能經久不衰而傲立於世界藝壇,成為藝術拍賣市場的寵兒及全世界收藏家及藝術愛好者眼中的珍寶。張大千敢於晚年變法而形成自己超然脫俗的藝術風格,努力探索藝術新形式,勇往直前地奔走在中國畫現代變革的開拓之道,也是當今藝術家所要竭力借鑒和繼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