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2 / 3)

“參考資料”

[8-3]據教育部統計,2003年全國各級各類民辦學校(教育機構)共7萬餘所,在校生達1416萬人。其中,民辦幼兒園5.55萬所,在園兒童約480萬人;民辦普通小學5676所,在校生近275萬人;民辦普通初中3651所,在校生約256萬人;民辦職業初中54所,在校生2.28萬人;民辦普通高中2679所,在校生約141萬人;民辦中等職業學校1377所,在校生近80萬人;民辦高等學校175所,在校生81萬人;民辦其他高等教育機構1104所,注冊學生約100萬人。

[8-4]高等教育大眾化

高等教育大眾化是與精英化相對應的概念。精英化教育以培養高級人才為目標,大眾化教育則主要是為了提高全民素質。建國以後,我國的教育事業基本上都是精英教育,社會中隻有少部分表現一直優秀的學生才能通過國家選拔性的考試,獲得進入高等學校學習深造的機會。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高,精英教育已不能適應社會對知識和人才的需要。教育大眾化、讓更多的國民接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是當前教育事業發展所麵臨的突出問題。

2006年3月19日,教育部部長周濟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6年年會上介紹,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在最近幾年實現了又快又好的發展,各項改革不斷深入,辦學質量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實力顯著增強,成為自主創新的生力軍,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幾年來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了21%,在校生超過2300萬人。這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發展階段。今後,國家還將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全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他還介紹說: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是具有中國特色教育體係的兩大支柱,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堅持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並舉,加快教育結構調整,使得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高等職業教育迅速崛起。2005年,中等職業教育共有在校生1559.19萬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達到664萬人。與此同時,以更新知識和提高技能為重點的繼續教育和成人教育也發展迅速,基本滿足了人民群眾多樣化學習的需求。他進一步強調,中國的大學應把創新作為學校建設的靈魂,走出一條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學建設之路。同時,還應堅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在服務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實現國家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更快、更好的發展。

[8-5]我國受教育權入憲的曆史

我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但是,自古以來,“女子無才便是德”,隻有男子才能識字、讀書、入仕途,而女子的教育權利幾乎被剝奪殆盡。即使是男子,由於社會整體條件的限製,入學識字率也相當低。據當代中國學者依據20世紀20、30年代的統計來推算,清代中國的識字率大致在30%到最低數的5%之間。而且,男女間差距很大,大約有30%~40%的男性有某種程度的讀寫能力,而女性中能夠識字斷文的僅有2%~10%。直到新民主主義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受教育權才逐步寫入憲法。

1.新民主主義時期關於受教育權的規定。1931年,中國的第一個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建立了。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宣言中宣布:“工農勞苦群眾,不論男子和女子,在社會、經濟、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一切工農勞苦群眾及其子弟,有享受國家免費教育之權。”

1946年4月,陝甘寧邊區第三屆參議會第一次大會通過的《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第2條規定:“人民有免於愚昧及不健康的權利。保證方法為免費的國民教育,免費的高等教育,優等生受到優待,普施為人民服務的社會教育,發展衛生教育與醫藥設備。”

2.社會主義時期關於受教育權的規定。1949年9月,起到了臨時憲法作用的《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對我國教育的性質和任務作出了全麵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應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