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指導方針
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推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加速進行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三)根本任務
是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參考資料”
[8-1]國外學校道德教育內容摘要
英國:英國學校德育內容與宗教有聯係,但又與宗教有本質的不同,它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專重於使學生掌握各種生活技能,編製新穎,生動活潑。其德育內容包括十方麵:有關社會意識和公民意識及個人義務責任;有關個人與他人的關係;有關就業中的工作製度、雇主關係;有關商品社會中的消費問題;有關婚姻愛情及家庭問題;有關學習名人英雄的情操;有關各行業的職業及職業道德;學習文化傳統和各國優秀文化;參與社會事務及福利事業;??有關暴力、吸毒、酗酒、凶殺、死刑、性解放、核戰爭等問題。
德國:德育內容主要是通過宗教教育和公民課實施的。個人行為的道德教育,包括禮貌、誠實、正直、紀律、勞動習慣等;人際關係的道德教育,如群體觀念、助人為樂、尊重他人的勞動、協作精神等;社會和職業的道德教育,包括社會公德、愛護公物等。此外,性教育也是德國學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法國:法國學校道德教育以公民道德課為主,其主要內容包括五個方麵:人權教育。人權教育在法國公民道德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民主生活。通過建立民主生活,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關於民主的良好體驗,進而形成民主作風。國家政體。公民道德教育要係統地傳授有關國家政治製度及其合理性的知識。愛國主義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培養學生勇敢、榮譽、正直、正義、寬容、仁慈、善良的品德。
新加坡:新加坡是世界上將道德教育列為學校科目並正式實施的少數國家之一。新加坡政府把道德教育作為振興民族的重要手段,從建國之初一直十分重視。新加坡的一位前領導人曾說:如果一個民族隻貪圖物質享受,這個民族就不能成為意誌堅強的民族,不能抵抗外來侵略,就經不起考驗。道德教育突出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維護作為社會組成細胞的家庭;提倡種族和宗教間的寬宏大量與互相體諒、協商解決問題的美德。學生每天在升旗儀式上朗讀如下誓言:我們是新加坡公民,誓言不分種族、語言、宗教的異同,團結一致地建設公正、平等的民主社會,並願為國家的幸福、繁榮與進步而共同努力。新加坡學校的道德教育特別強調:提倡和推廣東方道德價值觀,如仁、孝、家庭和諧、禮、責任感、忠、信、誠、勇、毅力、義、協作精神等,都被學校編入了學校的德育教材,係統地向學生傳授。
韓國:有關學者認為,促使韓國經濟加速增長的原因之一,就是對教育的充分重視。1982年韓國教育改革確立了培養“新的韓國人形象”的目標,要求“新的韓國人”必須符合以下要求:健康的人――強健的體魄、剛強的意誌、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獨立的人――自信、自主決策力、進取開闊精神、強烈的民族意識。創造的人――基本學習技能、科學研究能力、理智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的思維傾向。道德的人――正確的價值觀、人類的認同感、優秀的公民意識、關心他人的精神。韓國政府認為:國民的懶散習慣、封閉自尊、精神空虛、缺乏創造力等不良素質與21世紀的社會要求極不相稱。必須通過課程改革,加強道德教育,真正改變國民精神中消極、落後的惡習,喚醒人們“實現自我”、“完善人格”的意識。
[8-2]愛國、守法、誠信、知禮
踏入新世紀,我們在促進民族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同時,還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黨中央向全社會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新公民道德規範。
為貫徹落實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廣東省於2004年2月7日正式啟動為時三年的“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教育。主要內容包括: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愛國情感;開展知法守法教育,增強法製觀念;開展誠實守信教育,加強信用建設;開展知禮向善教育,優化人際環境。
“愛國”為核心
使廣大群眾做到:關注祖國的前途和命運,維護國家的獨立、統一、安全和尊嚴,維護民族的團結;熱愛祖國的曆史文化和民族優良傳統,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積極承擔公民義務,時刻聽從祖國的召喚;把熱愛祖國、樹立共同理想與敬業奉獻結合起來,為我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多作貢獻。
“守法”為重點
使廣大群眾做到:進一步增強法製觀念和法律意識,自覺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自覺遵守法律法規,自覺維護社會穩定;依法行使公民權利,積極履行公民義務;人人學法、知法、守法、用法,依法辦事。
“誠信”為關鍵
使廣大群眾做到:真誠待人,誠實處事,以誠立身;珍惜信譽,信守諾言,以信立業;平等競爭,以質取勝,以誠實勞動獲取合法利益。
“知禮”為基礎
使廣大群眾做到:在家庭生活中尊老愛幼、夫妻和睦、鄰裏團結;在人際交往中謙恭禮讓、諒解寬容、與人為善,特別是在對外交往中,重形象、講禮儀;在社會生活中遵守規則、維護公德,同情弱者、扶貧濟困,愛護環境、善待自然,推動全社會形成和睦相助、友愛向善的良好氛圍,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