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浪跡萍蹤(7)(2 / 3)

從下關至古城,沿途所見,背簍挑擔的多為女人,甚至修橋築路建房的工地,幹體力活的也是纏著頭帕或戴寬沿笠帽的中青年婦女,在街邊背簍擺攤的老女人也不少見。大姐說:白族的傳統,養家糊口、操持家政、炊、洗家務,全是女人的事;男人過去在外當馬幫,如今除參加工作,一般都在家享清福。對張蓮大姐我們更添幾分敬意。在古城請她吃了午飯、晚飯,我妻給她買了銀頭飾小禮物,她像一家人毫不見外地收下了。

夕陽如染,我們送她出古城,留下手機號碼,依依惜別。她漸漸消逝在蒼山下的蒼茫暮色裏,猛抬頭,卻見蒼山冰峰如白族婦女的銀頭飾,熠熠生輝,金光燦爛!

張蓮大姐和白族女人,她們的胸懷像洱海一樣寬廣,心境似洱海深邃平和,性格卻如連綿起伏的蒼山堅強挺拔。她們不是轟轟烈烈的巾幗英雄,而是承受生活重擔的默默勞作者。正因為她們的含辛茹苦,在曆史上與男人一道創造過燦爛的南詔、大理文明。

啊!蒼山如墨,洱海如黛。天道周回,曆史留下的不僅僅是成為旅遊熱點的大理古城的精美建築、民居、三塔和物產的豐饒,還有白族女人美好的心靈。

大理三塔與燕然居

來到蒼山下洱海邊的大理,首先要去看的自然是著名的三塔。大塔又名千尋塔,通高近70米,是座方形密簷式的磚塔,共有16層,與西安小雁塔相似,同為唐代典型的塔式結構,大約建於南詔晚期的開成年間。大塔兩側的南、北兩小塔,高42米,是一對八角形的磚塔,10層,大約建於宋徽宗時代。三塔渾然一體,氣勢雄偉,具有白族建築的清秀古樸的風格。在我的眼裏,三塔猶如三根剝了筍殼的春筍,高高聳立在蒼山下青翠的山坡上,給人一種節節拔長,充滿無限生機和力量的感染。

祖居大理的白族,是個非常清秀,細膩,頗有藝術細胞的民族。也許是藍湛湛的洱海,莽蒼蒼戴著冰峰雪帽的點蒼山,四麵群山環抱古來與世隔絕而又有大片肥沃土地耕作的特殊地理環境,鑄造了他們的性格。大理國的子孫們有足夠的閑遐時光,皮膚白皙的姑娘們把繽紛的刺繡盡情打扮她們亮麗而清純的服飾,男人們則把藝術的感悟傾情發揮在他們的白族民居上。站在蒼山下高坡上的崇聖寺,往通往洱海的緩坡望去,無論是大理古城,還是城外散落的村莊,一色的白牆青瓦民居,像大觀園煞是好看。民居大都有燕尾垛子,垛子上、屋簷瓦壋、門楣、窗框上、圍牆上,都繪有極精致的黑白圖案,紋飾,花草蟲魚,應有盡有。白族民居比江南水鄉的民居還要顯得纖巧秀麗,可算大理一絕。外來遊客除了遊蒼山洱海、古城、三塔、蝴蝶泉,都少不了要去遊覽嚴家大屋等著名白族民居。

在大理古城,我們夫婦開始住在青年賓館。那裏條件不錯,但次日在街上閑逛,看到一古色古香的門楣上書“燕然居”三字。我立即想起範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此詞慷慨悲涼,表現了範仲淹自越州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後,他抵禦外患,報國立功的壯烈情懷。燕然居裏,居者何人,真有範公憂樂胸懷?門扉半遮,我側身而進,一麵照壁擋住去路,卻有一木匾,上書“燕然居客棧”。既是客棧,我們倆闖了進去,拐個彎,另有天地。院落不算大,卻是蒼鬱繁茂的私家花園,一橫一側的屋宇是典型白族民居。正屋雕花門裏走出一位古稀長者,笑迎著我們。我說:“多好的花園!”長者回答:“不咋的,白族人家都有。”我問:“能住宿嗎?”“歡迎,隻是條件不咋的。”這位後來知道姓楊的老爺子,實話實說,也沒有嚇退我們毅然退房來住“燕然居”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