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都清涼地
內地人把吐魯番比喻為“火都”。過去老輩子說:吐魯番的縣太爺坐在水缸裏斷案,母雞生下蛋落地就烤熟了。從南疆回來,車過百裏寸草不生,飛鳥不至滿目焦土的幹溝,便感受到吐魯番盆地一股火浪迎麵撲來。我們先去世界窪地之最的艾丁湖,那裏的湖水早被燒幹了,成了白茫茫的鹽湖。再遊火焰山,孫大聖的芭蕉扇未能奏效,烈日下金紅色山岩仍然騰著炙人的烈焰。繁盛一時的高昌古城、交河古城,成了斷垣焦壘;阿斯塔娜墓千年古屍,深埋黃沙下數丈深,也被幹熱的歲月熬成了“幹屍”。
進入吐魯番市區,“火都”的猙獰有所收斂,一大片令人心蕩神馳的綠蔭和清涼,緩緩進入眼簾,並隨之擴大,散漫。軍旅詩人、《綠洲》編章白原在吐魯番賓館等候,駛過一條長長的葡萄搭架的翡翠大道,進入有綠琉璃塔樓、寬廣觀景平台的伊斯蘭建築的賓館,頓覺暑氣盡消,葡萄蔽天的大院裏是可愛的涼爽。入夜,明月中天,在葡萄架下看維吾爾姑娘翩翩起舞,聽《朱拉木卡姆》古調,吃甜透心的珍珠葡萄、哈密瓜,縣太爺坐水缸斷案、母雞下蛋被烤熟的傳說,全都成了無稽之談。大半生獻給了新疆的詩人用詩的語言說:
“新疆是個好地方不是唱出來的,天山之美非言語能夠形容;明天你去葡萄溝、坎兒井看看,更能領略這裏山奇水美人更“亞克西”的真諦了。”
葡萄溝位於城區東北十多公裏處。小車出城,便見公路兩旁和西北天際,一色鬱鬱青青在熱風中搖曳的連綿不絕的防風林帶。一般五行、十行,多至二三十米寬,總長1400公裏,吐魯番人在幹旱缺水的火洲,引來天山冰峰雪水,鍥而不舍地營林固沙,保衛家園。倘若從不毛之地的交河城、沙療所,走進綠森森涼風習習的林帶小憩、散步,在涼浸浸的渠水裏濯足,那是一種何等快意的享受。
很快你就享受到了!
從走進葡萄溝綠色門樓那一刻起,就仿佛進入大自然的碩大空調房。溝沿是紫褐色山體,半山腰卻是古木蕭森,山穀中央一條麻石水泥嵌鑲的寬闊大渠,引來潔淨的天山雪水,奔流不息。渠道兩邊盡是遮天蔽地一望無際的葡萄園、西瓜園、水果園。數公裏長的遊廊、葡萄架下,遊人如織,一串串欲墜的馬奶子葡萄垂在頭頂,伸手可摘。
在這裏,先盡你把葡萄吃個飽,再論價賣。吐魯番農人的樸實無華、俠義好客由此可見一斑。謝過了葡萄溝,來到坎兒井博物館,走進那舉手高不可及、兩旁還可供遊客來去的地底下泉水滔滔,陰風砭骨的“地下長城”,你不會不被這人造工程所深深震撼!捧一掬清洌洌的地下泉水,送入幹渴的嘴唇,靈魂定會為古往今來的吐魯番人的堅忍和智慧顫栗。
有人說是林則徐、左宗棠入疆後,將中原古代井渠、“掏拓”技術帶了過來,當地民間傳說卻更早。
至今尚存的829條坎兒井,暗渠總長5000公裏,灌溉40餘萬畝農田、果園。坎兒井與長城、運河並列為古代三大工程,到此一遊,方知眼見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