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附錄(13)(3 / 3)

過分直露自己的見解會招致他人的妒恨,但也不是說因此要不分是非曲直,什麼事都一味地說好。忍莽直是讓我們在對別人提出批評意見的時候,要盡量采用別人可以接受的方法,同樣可以達到讓別人改過,使事業、工作能進一步發展的目的,為什麼非要吵得麵紅耳赤,最後猶如仇人一般呢?

自古以來忠直之士為人敬佩,為人讚揚。他們往往是以自己的忠直之諫,不惜身家性命去為民請命。如果隻從個人利益而言,他們完全可以忍耐住自己的個性,圖個高官厚祿,但是為社稷江山,為黎民百姓,他們不能坐視不管,所以他們忠言勸止,直言犯上。他們也知道必死無疑,但是如果隻為苟延殘喘於世,就不盡自己的職責,這些忠義之士是絕對不肯幹的,他們是不會屈從的。可是他們拚卻性命地去直言進諫,難道就是最好的辦法嗎?不可能人人都如魏征,得遇聖明的君主,更多的是遇到昏聵的王侯,所以直言當看對誰,可以直言的當然要去盡自己的職責,但是不值得你去進忠言的,你卻不能審時度勢,無疑是過於迂腐,是愚忠了。這時候你就要聽人勸,耐住性子,忍住要直言相勸的衝動,首先保護好自我,再圖發展。故而古人說:“晉有伯宗,直言致害;雖有賢妻,不聽其戒。劄愛叔向,臨別相勸;吾子好直,思免於難。直哉史魚,終身如矢;以屍諫君,雖死不死。夫子稱之,聞者興起;時有汙隆,直道不容。曲而如鉤,乃得封侯;直而如弦,死於道邊。枉道事人,墮名喪節;直道事人,身嬰金鐵。噫,可不忍矣!”

《左傳》載:成公十五年,晉國的大夫伯宗,非常賢德且為人性情耿直。每次上朝,他的妻子一定要勸告他說:“盜賊討厭主人,人民憎惡當官的,你喜歡直言,肯定會因此而受難。”他後來果然被人誣陷,晉厲公把他殺了。

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季劄出訪各國。他到了晉國,與叔向關係很好。將要離開的時候,季劄對叔向說:“您要好自為之!您的國君很奢侈,又多有良臣,大夫們都富了,政權會落在他們的手裏。您喜歡正直,您一定要考慮怎樣免去災難。”

誰都知道,凡是心懷私利,以權謀私者,必然做事的時候心懷鬼胎,他們的所作所為為正直的君子所不屑,所鄙棄。正直的人,心中無私,與這樣的小人進行鬥爭時,少不了要受到他們的詭計陷害。盡管如此,耿介之士不以為意,能夠忍受住自己的名利地位的損失,而為國家民眾謀利,雖然知道直言麵對社會的黑暗、腐敗會受到打擊,也依然我行我素,是心中光明磊落的表現。

從某種角度講,一個社會是正直之風盛行,還是奸邪小人當道,統治者的作用很大。作為一個統治者應該認識到起用正直之士,也許時常受到他人的批評和指責,心裏不受用,但對自己的統治和國家的發展而言,耿直之士要比那些善於溜須拍馬之輩有用得多。曆史上許多忠臣遭貶,關鍵的一點是作為君主的人不能忍受剛直之士的批評,隻圖自己一時的心裏快活,國家的利益是否受到損害,他看得很輕,災禍也就來臨了。

東漢《五行誌》記載:順帝晚年,京都流傳一首童謠說:“正直如弦,死於道邊;彎曲如鉤,反而封侯。”後來,梁翼獨把朝政,獨出號令。李固被長期關在獄中而死,死後屍體被扔在路邊,無人收屍,而胡廣、趙戒卻都被封了侯,前麵童謠說的內容,全都應驗了。李固、杜喬等人,都有做將帥的才能,但就是因為堅持道義,被別人誣陷,被逮捕並且死在獄中;而胡廣、趙戒等人,沒有自己的原則立場,一味順從,反而得到了寵信。這些史實看了令人寒心,也讓我們警覺,應該引以為教訓,在自己的工作中,同樣要明白“忠言逆耳”的道理,才能杜絕自己的失誤。

不逞一時的剛勇,以婉轉達到批評對方的目的

婉轉地批評別人,不逞一時的剛勇,同樣能達到批評對方的目的。在西漢時期漢武帝身邊有個大臣叫東方朔,頭腦聰明,言辭流利,又愛說笑話,當時人稱他為滑稽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