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孝至卷(8)(3 / 3)

觀書者譬諸觀山及水。

案:文選吳質答東阿王書注引“諸”作“如”。

升東嶽而知眾山之峛崺。

案:文選褚淵碑文注引“升”作“登”,“峛崺”作“迤邐”。(答東阿王書注亦引作“迤邐”,惟袁本作“峛崺”。)據慧琳一切經音義七十八雲:“‘峛崺’或作‘邐迤’。”(文選甘泉賦:“登降峛崺。”李注雲:“邪道也。”)是兩文古通。(禦覽六百十三引鄒子曰:“夫觀書者,譬猶登東嶽而知丘陵之 也,浮滄海而知江河之不廣也。”意與此同。)舍五經而濟乎道者,末矣。

李注:“末,無。”案:禦覽七百七十引注作“末,無之也”。

山 之蹊。

案:禦覽百八十八引“ ”作“徑”,(戴校引。)二字古通。

曰:“子戶乎?”曰:“戶哉!戶哉!”

案:禦覽引無上“曰”字;“戶哉”作“我戶哉”,無下“戶哉”二字。“我戶哉”與“子戶乎”相應,似屬古本。

見草而說。(音義雲:“天複本作‘見羊而悅’。”)案:文選棗據雜詩注、禦覽七百六十六、九百二並引“說”作“悅”。

綠衣三百,色如之何矣?

李注:“綠衣雖有三百領,色雜(世德堂本作“雜色”。)不可以入宗廟。”案:類聚十五引裴頠女史箴雲:“綠衣雖多,無貴於色。”說本此。據裴說,蓋為綠為賤色,即詩邶風綠衣毛傳所雲“綠,間色”也。李雲:“領色雜”。蓋以綠衣為緣衣。緣謂緣飾,即禮記深衣篇所雲:“純袂緣純邊。”與裴似異。

震風陵雨。

李注“陵,暴。”案:禦覽十、洪興祖楚辭九章補注引“陵”作“淩”,文選陸機連珠注引注作“陵雨,暴雨也”。

然後知夏屋之為帡幪也。

李注:“帡(世德堂本“帡”上有“夏,大也”三字。)幪,蓋覆。”案:文選連珠注引“夏”作“廈”,禦覽十引注亦有“夏,大也”。三字,當從明本。又案:連珠注引此文,下有“帡,莫經切;幪,真公切”八字,亦古音。

[[修身卷第三]]或問“治己”。曰:“治己以仲尼。”

案:禦覽八百九十七引此文,夾注雲:“問治己何用?益以用孔子之道。”疑李注挩文。

仲尼奚寡也。

案:禦覽引此文,夾注雲:“言學孔子道多,而成者何少也。”疑亦李注。

熒魂曠枯,糟(音義雲:“李軌讀‘糟’如字。”)莩曠沈。

李注:“莩,孰(考異雲:“一本作‘熟’。”)也。”案:“糟”字當從柳注易“精”。淮南淑真訓雲:“夫人之事其神而嬈其精營(一),慧然而有求於外,(高注“營彗”連讀,失之。)此皆失其神明,而離其宅也。”熒、營古通。(“營”即老子“營魄。”後漢書寇榮傳:“營魂識路之懷。”李注雲:“老子曰:‘載營魄。’猶營魂也。”)熒魂、精莩,即淮南所謂“精營”。又荀子賦篇雲:“血氣之精也,誌氣之榮也。”成相篇雲:“思之精,誌之榮。”管子內業篇曰:“精存自生,其外安榮。”精、營對文,亦與此文熒、精意合。(李注不改字者,蓋以“糟”猶淮南道應訓“糟粕熒魂”,糟粕別精粗言之。)(一)“營”下原本有旁書小字“句”,蓋校補作者以之示句讀,今刪。

敢問四輕。

案:意林引作“何謂四輕”。

[[問道卷第四]]或曰:(音義雲:“天複本無‘或曰’二字。”)“事雖曲而通諸聖。”

案:“或曰”二字衍。

請問禮莫知。(音義雲:“天複本作‘請問莫知’。”)李注:“言已有禮製,則有尊卑。”案:“禮”字涉注而衍,溫公從天複本,是也。

或問:“雕刻眾形者匪天與?”曰:“以其不雕刻也。”

案:北堂書鈔百四十九引“雕刻”作“刻雕”。(引“曰”作“因”,誤。)如物刻而雕之。

案:禦覽二所引疊“物”字,是也。

及搥(音義雲:“舊本皆從手。”案:據此則音義所據本不從手,當作“槌”。)提仁義。

案:宋雲翻譯名義集半滿書籍篇引“搥”作“槌”。

惟聖人為可以開明,佗(考異雲:“一本作‘他’。”)則苓。

案:管子宙合篇雲:“明乃哲,哲乃明,奮乃苓,明哲乃大行。”下文釋之曰:“奮,盛;苓,落也。”彼文明、苓對文,(此文“開明”,“開”與“闓”同。李注訓發,似非。)與此文同,即此文所本。苓義詁落,當從彼說。

或問(世德堂本作“曰”。)“太古塗民耳目”。

李注:人以為太古不(世德堂本作“下”。)如絕禮樂以塗塞人之耳目。”案:文選劇秦美新雲:“弛禮崩樂,塗民耳目。”亦即絕禮樂言。彼注引六韜雲:“先塗民耳目。”據李雲,塗塞似亦讀“塗”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