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孝至卷(8)(2 / 3)

吾未見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者也。(世德堂本作“歟”。)案:文選女史箴注、王融曲水詩序注所引並無“好”字,禦覽百八十八引同。(戴望校本引。)“好”疑後人所增。蓋既言斧藻,不必更著“好”字矣。

睎驥之馬,亦驥之乘也。睎顏之人,亦顏之徒也。或曰:“顏徒易乎?”曰:(世德堂本無“曰”字。)“睎之則是。昔顏常睎夫子矣。”

案:文選運命論注、禦覽八百九十七引“睎”並作“希”。運命論注又引李軌雲:“希,望也。言顏回嚐望孔子也。”謝朓辭隋王箋注亦引“希驥”語,複引李軌雲:“希,望也。”與運命論注引同。今本並挩。

吾不睹參、辰之相比也。

案:文選蘇武古詩注引“睹”作“睹”,又引宋衷曰:“辰,龍星也;參,虎星也。我不見龍、虎俱見。”疑宋衷注本作“辰、參”。

百川學海,而至於海;丘陵學山,不(世德堂本上有“而”字。)至於山。

案:禦覽六百七引“至於海”作“歸於壑”。事類賦注引“不至”作“而不至”,“而”字當有。

是故惡夫畫也。

李注:“畫,止。”案:禦覽六百七引“也”上有“者”字;五十三引“畫也”作“住者”,引注“畫,止”作“住,止”。

使我懷金紆紫,其樂不可量已。(世德堂本作“也”。)案:文選鮑明遠擬古詩注引無“不”字,“已”作“也”;宦者傳論注、讓平原內史表注及後漢書宦者傳注亦引“已”作“也”。(“也”與“邪”同,“不”字當衍。)宦者傳論注引李軌曰:“朱,紱也。”擬古詩注引李軌曰:“金,金印也。”後漢書注並引之。(“朱”字疊。)今本並挩。

顏苦孔之卓之至也。

案:溫公從宋、吳本無“之至”二字,非也。修身篇雲:“公儀子、董仲舒之美之邵也。”此文句例正與彼同。之卓之至,猶雲卓且至。

曰:“有教立道,無心仲尼;有學術業,無心顏淵。”(音義雲:“天複本並作‘無止’。一止雲天複本‘心’作‘止’。”案:音義一本雲雲,蓋謂他本校引天複本。)案:兩“心”字嘉佑本並作“止”。“無止”即下文所雲“孰禦”。彼文李注雲:“孔子習周公,顏回習孔子,無止之者。”是其說。(“術”與“述”同。)[[吾子卷第二]]童子雕蟲篆刻。

案:顏氏家訓文章篇、後漢書楊賜傳注、文選任昉為範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注、楊修與臨淄侯箋注並引“雕”作“雕”,(白帖八十六引同。惟王觀國學林九引此並下文“雕刻”作“雕”,引“玉不雕”作“雕”。)或問景差。(音義雲:“舊本作‘景 ’。”)案:嘉佑本正作“ ”。又史記屈原傳“景差”,索隱雲:“楊子法言及漢書古今人表並是‘景瑳’。”足考唐本異文。

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如孔氏之門用賦也。

案:意林引“用賦也”作“而用賦”,(禦覽五百八十七引同。)引“如”作“若”,“淫”作“媱”。

或問蒼蠅紅、紫。

李注:“蒼蠅間於(世德堂本作“乎”。)白、黑、紅、紫,似朱而非朱(世德堂本作“紫”。)也。”(世德堂本“也”上有“非朱之義四字。)案:俞樾平議雲:“蒼蠅則何間白、黑之有?疑原本本作‘蒼駹’。”其說非也。李注所言本屬古訓,詩小雅青蠅鄭箋已標此誼。楚辭九歎雲:“若青蠅之偽質。”王注雲:“青蠅變白成黑,變黑成白。”文選曹子建贈白馬王詩亦曰:“蒼蠅間白、黑。”蓋蠅淆白、黑,紅、紫亂朱,同為有害於色,故楊子並言。藝文類聚九十七及禦覽九百四十四並引此文入蠅部,足證李說非訛。又案:類聚引注無“也”字,亦作“非朱”,明本注誤,疑非李本之舊。

多哇則鄭。

李注:“多哇者,淫聲繁越也。”案:文選東京賦注、謝靈運擬陳琳詩注、養生論注並引李注雲:“哇,邪也。”今本挩。(李既訓哇為邪,或此注“淫聲繁越”亦非李注。)如玉如瑩,爰變丹青。

李注:“如玉如(世德堂本作“之”。)瑩,磨而不磷。今屈原放逐,感激爰變,雖有文彩,丹青之倫耳。”案:龔鼎臣東原錄雲:“嘉佑中,予在國子監,與監長錢象先進學官,校定李軌注楊子法言。後數年,乃於唐人類書中見‘如玉如瑩’一義,惜其未改正也。‘或問:屈原智乎?曰:如玉如瑩,爰見丹青。’軌注雲:‘夫智者達天命,如玉加瑩(一),磨而不磷。’往日不知其誤,遂改軌注以就文義耳。”據龔說,似以作“加”為正。今考此語本於佚論語,說文引之,近儒考辨甚詳。古籍所稱,多作“如”字。如隸釋十一高陽令楊著碑雲:“其德伊何?如玉如瑩。”又蔡邕集幼童胡根碑雲:“實有令儀,而氣如瑩。”是“如瑩”本非誤字,故初學記廿一、山堂考索前集二十一並引此作“如”。惟李以磨而不磷為釋,似注本作“加”。(初學記亦引作“如”。)加、如形近,惟不得以“如”為誤字耳。又案:考索引注“之倫”作“之論”,亦通。(一)“加”字原本訛作“如”,形近而誤,今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