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情誌養生(2 / 3)

從處理人際關係和修身養性的角度言,“忍”是眾妙之門。“能忍事乃濟,有容德乃大。”(明·許相卿《許雲頓貽謀》)“忍”體現了人與人的一種寬容與謙讓精神,是一種人格的彈性張力,反映一個人的胸懷和度量,是處世立業的一種人生態度。一個人如果善於自我克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明·朱袞《觀微子》),他就能“卒而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成為蘇軾所稱道的“天下的大勇者。”(《留候論》)《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就講述了當時被任為趙國上卿的藺相如對同朝大臣廉頗一再容忍謙讓,終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成為刎頸之交的故事,被後世傳為相忍為國的佳話。

在人們的情感活動中,許多的煩惱,皆從不忍生,如何處之?南宋長壽詩人陸遊說得好:“忿欲俱生一念中,聖賢本亦與人同。此心少忍便無事,吾道力行方有功。”(《自規》)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忍耐是安樂的鑰匙”(〔埃及〕邁哈穆德·台木爾《成功》)。

下列聯語,也說明了同樣道理:

健康是福;

能忍自安。

三思終有益;

百忍永無憂。

謹言渾不畏;

忍事又何妨。

(宋·張方平《句》,《全宋詩》卷308)

忍得一時之氣;

免得百日之憂。

(清·周希陶編《重訂增廣》)

利不苟貪終禍少;

事能常忍得安身。

(清·吳正睿《飛龍全傳》一一回)

事當三思,惟恐忙中有錯;

氣能一忍,方知過後無憂。

忍能代禍真靈藥,名安樂湯;

儉可成家即妙因,稱自在果。

(均見清·石成金《傳家寶·聯瑾》)

140.世事每從讓處好

人倫常在忍中全

選自民國·胡瑞芝《養正錄》。

上聯的“讓”,指謙讓,辭讓。《書·堯典》:“允恭克讓。”孔穎達疏引鄭玄曰:“推賢尚善曰讓”,“厚人自薄謂之讓”(漢·賈誼《新書·道術》)。也指避開,退讓,“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唐·劉禹錫《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上聯意謂世上的事每每注意謙讓,往往會帶來好處。因為謙讓會帶來人際關係的和諧、群體的團結和事業的順利與發達。它與我們今天提倡的競爭意識並不矛盾。市場經濟固然少不了競爭,但競爭不能離開法律的約束,也不能逾越道德的規範。應該說,一個有正確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的人,也應當是一個有謙讓美德的人。所以黟縣古聯亦寫作:世事每逢謙處好;人倫常在忍中全。

“人倫”,語出《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意思是聖人讓契做司徒的官,主管教育。用關於人與人的關係的大道理以及行為準則來教育人民——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摯愛而有內外之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可見,人倫是中國古代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要使這種人倫關係得以完備、保全,常常就需要忍讓寬厚。待人忍讓寬厚能給人以溫暖、感化和醒悟,它能緩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甚至能化幹戈為玉帛。清初“六尺巷”的故事就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據《桐城縣誌略》載:康熙年間,任文華殿大學士的張英的老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以告,公批詩於後寄歸:“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見詩,遂撤讓三尺,吳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形成了“六尺巷”。一場爭執,在相互忍讓中得到了圓滿解決。說明“忍讓為居家美德”(清·吳汝綸《諭兒書》)。無論是鄰裏關係的友好,家庭的和睦,同事的團結,上下關係的協調都少不了忍讓。忍讓是一種寬容的智慧,也是修身養性的重要內容。

下列聯語也反映了相同或相似的內容:

和可消人怨;

忍足退災星。

(明·陳藎《修慝餘編》)

一勤天下無難事;

百忍堂中有太和。

知事曉事不多事太平無事;

忍人讓人不欺人方可為人。

失意事來,治之以忍,方不為失意所苦;

快意事來,處之以淡,方不為快心所惑。

(明·陳藎《修慝餘編》)

忍人讓人切莫欺人行一點公道多福多壽;

修己克己安分守己起三分天良重子重孫。

(清河《張氏家譜》所列古聯)

忍而和齊家善策;

勤與儉創業良圖。

(山西靈石司馬院對聯)

141.喜聞逆耳之言,庶無後悔

能忍疚心之事,或有餘歡

清·施潤章自題中堂聯。

上聯的“逆耳之言”,係指聽來刺耳的忠誠正直之言,但都有益於行。《孔子家語·六本》:“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史記·留侯世家》亦有:“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庶”,在這裏作連詞,表示在上述情況之下才能避免某種後果或實現某種希望。晉·陶潛《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詩:“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上聯是說,居家處事、接人待物要虛懷若穀,喜聽逆耳之言,才會不辦或少辦錯事,避免事後懊悔。

下聯的“疚心之事”,係指憂心、負疚的事情。晉·潘嶽《秋興賦》:“彼四慼之疚心兮,遭一塗之難忍。”“餘歡”即未盡的歡欣。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趨舍異路,未嚐銜杯酒,接殷勤之餘歡。”唐·姚合《送韋瑤校書赴越》詩亦有“晨省高堂後,餘歡杯酒間。”下聯是說,能忍受內心痛苦和憂心、內疚的事,就會減少煩惱,多一些快樂。忍,也有利於養生。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三折:“忍之一字豈非常,一生忍過卻清涼。常將忍字思量到,忍是長生不老方。”忍確為眾妙之門。所以,“人要於安樂中求生,須以堅忍為性,容忍為度。”(清·鈕琇《觚膡續編·得樹》)英國大文豪毛姆也說:“富貴者能忍保家,貧賤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義篤,朋友能忍情長,夫婦能忍和睦。”總之,在一定意義上說,能忍方能消災避禍,能忍方能心平氣和。這正是:存德多富貴,忍性永長春。處事以忍讓為上;治家惟勤儉當先。當然,能忍疚心之事,頗不容易。正如明代學者薛瑄所言:“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識量過人者能之。”(《薛文清公要語》)

馮玉祥將軍日記中也有一副勸人忍讓的聯語:

忍片時風平浪靜;

退一步海闊天空。

(三)和悅精神

142.心悅堪療疾

誌堅可補殘

這副聯語意在說明人的精神狀態在療疾補殘中的作用。上聯說,心裏喜悅能夠療疾。心裏喜悅則顯露為歡笑。近現代醫家丁福保(1874—1952)說:“歡笑最能益人”。“人之歡笑,能補腦髓,活筋絡,舒營衛,消食滯,遠勝於服藥。”(《最真確之健康長壽法》)“笑一笑,百病消。”笑的療疾作用,在我國古代醫療實踐中已不乏其例。元代浦江有一秀才,因愛妻暴病而亡,過度悲傷釀為抑鬱症。經多次診治無效,便求治於名醫朱丹溪。朱丹溪為其診脈後說:“你有喜(懷孕)了!”還煞有介事地開了保胎方。秀才不禁笑出聲來。心想,這真是糊塗醫生,看病竟不辨男女。此後每想起此事就不禁發笑,久而久之,抑鬱症竟好了。原來朱丹溪用的是“喜勝憂”的情誌療法。無獨有偶,19世紀的英國,不少醫生也采用了笑療法。當時的大科學家法拉第,年過半百,常患頭痛。有一次,他去醫院看病,醫生觀察病情後,藥方上寫的不是藥名,而是英國一句諺語:“一個小醜進城,勝過一打醫生”。法拉第心領神會,以後經常光顧劇院,觀看喜劇和馬戲,不時被台上的滑稽表演逗得開懷大笑,頭痛病竟不藥而治。

現代醫學已將笑療法與音樂療法、放鬆療法等一並列入“行為醫學”,笑療法的研究和應用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故有的醫學家把笑稱作是“鍛煉身心最好的快樂體操”。醫學實驗表明,笑可使肺部擴張,肺活量增大,呼吸加深、均勻,有利於清除呼吸道中的廢物及緩解哮喘。笑能加速血液循環和有利心髒鍛煉,調節植物神經係統的功能,對心肌梗塞、癌症有一定療效。笑所表達的快樂情緒,不僅能通過大腦皮層影響全身的活動,且能促進對人體有益的內啡肽的分泌,提高免疫力,使人樂而忘憂,驅散焦慮、苦惱等不良情緒,增加生活的歡樂。可以說,笑是人的生命健康的維生素,是最便宜的靈丹妙藥。但笑也要適度,且不適合孕婦和疝氣、痔瘡、眼疾患者及剛做完手術的病人等人群。

下聯講意誌堅強可彌補肢體殘疾的不足。俄羅斯生理學家伊·彼·巴甫洛夫說:“堅強的意誌和樂觀的情緒可以戰勝疾病,更可以使人強壯和長壽。”這一點已為無數殘疾人身殘誌堅,創造出驚人業績的事實所證明。

與此聯內容相近的聯語還有:

堅強病自減;

樂觀壽更長。

143.人樂百年壽

家和萬事興

上聯的“人樂”,指人世的歡樂。《莊子·天道》:“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唐·成玄英疏:“俯同塵俗,且適人世之歡;仰合自然,方欣天道之樂也。”莊子的話意是說對人和氣,與人和諧相處,就會得到人世的歡樂。而樂觀則可使人長壽。清代醫家劉默則說得更為明白:“人之性情最喜暢快,形神最宜煥發,如此刻刻有長春之性,時時有長生之情,不惟卻病,可以永年。”(《證治百問》)一個人如果能有一個好的心情,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那他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動權。為什麼樂觀的情緒有助於延年?因為這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愉快的情緒能使五髒安和,氣血旺盛。有了心理平衡,就會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體的各個係統才會處於最佳的協調狀態,發揮其卻病延年的作用。所以快樂是最好的藥,快樂是生命開出的一朵花。

下聯的“家和”,指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生活的港灣,是人們創造生活享受生活的地方。“世間第一樂地,無過家庭。”(清·李漁《閑情偶寄·頤養部》)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愛情、長幼親情、鄰裏友情,不僅關係到家庭的幸福美滿,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如何維護和增進家庭和睦?古人提出了“守和”的原則:“天地和則萬物生;君臣和則國家平;九族和則動得所求,靜得所安。是以聖人守和……貧非人患,唯和為貴”(三國·蜀·向朗《戒子》)。宋代學者王應麟則要求“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三字經》)即父慈子孝,夫妻好合,兄友弟恭,長惠幼序,朋誼友信。如此才會家和。當然,家庭也會發生矛盾,麵對不如意之事,需要達觀和超脫,不氣不急,以平和的心態從容待之。有一則古聯道: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明代醫家徐春甫則開有“和氣湯”:先用一個“忍”字,後用一個“忘”字。此二味和勻,用不語唾咽下,服後飲醇酒五七杯,飄飄然半酣為佳。可專治一切怒氣、怨氣、抑鬱不平之氣,消痰化淤,清心養脾。並謂:“此方先之以忍,可免一朝之忿也,繼之以忘,可無終身之憾也。”此一聯一湯,實乃居家守和的良方。家和不僅萬事興,而且延年命。與此聯內容相聯係的聯語還有:

萬兩黃金未為貴;

一家安樂值錢多。

(明·龍子猶《雙雄記》)

和順一門生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父不憂心因子孝;

夫無煩惱是妻賢。

(諺聯)

144.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人共樂千秋節

樂不可無樂不可極樂事還同萬眾心

這是清末太原舉人劉大鵬為晉祠同樂亭題的楹聯,亭建於乾隆初年,取士庶同樂,百姓同樂之意。

上聯頭兩句語出《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唐·孔穎達疏:“同聲相應者,若彈宮而宮應,彈角而角動是也。”原謂樂聲相和,後比喻誌趣相同者互相響應。唐·楊炯《晦日藥園詩序》:“凡我良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孔穎達疏:“‘同氣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礎柱潤是也……言天地之間,共相感應,各從其氣類。”後以比喻誌趣相投或氣質相類者互相吸引、聚合。“千秋”形容歲月長久。“千秋節”,始於唐玄宗,為皇帝的誕辰(玄宗生於八月初五)。《唐會要·節日》:“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等,上表請以是日為千秋節。”宋·趙彥衛說:“明皇始置千秋節,自是列帝或置或不置。”(《雲麓漫鈔》卷二)唐·白居易《策林一》有“樂人之樂,人亦樂其樂。”上聯末句,即化用此語為“同人共樂千秋節”,表示千秋萬代同人共樂。整個上聯意謂誌趣相同或氣質相類的人,應互相理解,精誠團結,求同存異,與天下人同樂。

下聯的“樂”,指快樂,歡樂。《詩·小雅·常棣》:“兄弟既具,和樂且孺。”樂為長壽之源,故“樂不可無。”但又“樂不可極”,即喜樂、享樂不可過度。《禮記·曲禮上》:“誌不可滿,樂不可極。”後指做事不可超出一定的限度。宋·蘇轍說得好:“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為悅。”(《武昌九曲亭記》)“樂事”,即歡樂之事。南朝·宋·範曄說:“有德之君,以所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所樂樂身。樂人者其樂長,樂身者不久而亡。”(《後漢書·臧宮傳》)下聯即化用此語,意思是說,樂既不可無,也不可極,而且要把自己的歡樂與萬眾的歡樂聯係起來。因為人的快樂,獨樂不若眾樂,隻有能分享別人快樂,且以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才是最快樂的人。聯語數嵌“同樂”亭名,行文奇巧,寓意高妙。

下麵兩副言“樂”的聯語,也很有意趣:

開開心心過日子;

樂樂和和度時光。

這是江蘇如皋市郭園鎮田丕村百歲老人王桂英的長壽經驗。

有唱有吟空萬念;

無憂無慮樂長春。

(諺聯)

145.每把戲言多取笑

常懷樂意莫生嗔

此聯為明代禦醫龔廷賢《攝養》詩的頸聯,載《壽世保元》丁集四卷。

這是一副勸誡人們要善於調控心態的對聯。荷蘭著名哲學家斯賓諾莎曾說:“生命的潮汐,因快樂而升,也為痛苦而降。”不同的心態對人的健康影響極大,而好的心態往往是健康的活化素。如何保持好的心態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呢?“每把戲言多取笑,常懷樂意莫生嗔。”

上聯的“戲言”,即開心的話、開玩笑的話與幽默語言等。“戲言”的目的是為了“多取笑”。因為笑是美好心情的流露,是心靈之花的綻放,是身體的最佳補品,又是延年祛病的良方。笑對人體每個器官的功能都有一定的增強和平衡作用。發自內心的笑,可使人舒展筋骨、活動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通氣和消化功能。國外有位醫學專家曾把笑的作用歸納為十大好處:增加肺的呼吸功能;清潔呼吸道;抒發益於健身的情感;消除神經緊張現象;輕鬆肌腱;釋放多餘的精力;驅散愁悶;減輕“社會束縛感”;有助於克服羞怯的情緒;樂觀地麵對現實。笑,不僅是調節人的心理活動、化鬱為暢的良方,也是化解矛盾、促進人際交流的催化劑。但笑也要注意適度有節,避免大笑或狂笑引起某些生理功能的紊亂和對某些重病人造成危害。

下聯的“樂意”,即快意、高興。《莊子·盜蹠》:“夫見下貴者,所以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也。”“嗔”,即發怒、生氣。“怒則氣逆,甚則嘔血。”(《黃帝內經·舉痛論》)實踐表明在人的情誌活動中,對健康最有益的是樂,而最有害的情緒之一則是怒。下聯的意思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保持樂觀、豁達、愉快的心境,切莫生嗔(發怒),避免情誌內傷。因為愉快的情緒可使中樞神經分泌一種內啡肽樣物質,具有抑製體內自由基的作用。此外,愉快的情緒還可刺激腦下垂體,促進內分泌活動,增加免疫係統的功能。故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經常保持心胸坦然,精神愉快,這是延年益壽的秘訣之一。”他還指出:“人心中應當經常充滿希望、信心、愉快,最好常常發笑,但不要歡樂過度。”(培根《論養生之道》)。

與此聯主旨相同的養生聯還有:

天上何曾有山水;

人間樂得做神仙。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六)

大度長生藥;

樂觀不老方。

養生益壽無定法;

情緒樂觀推首功。

146.談為我輩尋常事

笑是人間不老方

此聯雖為尋常俗語,卻是休閑養生的至理。

上聯的“談”,即談天,閑聊。清·李漁《閑情偶寄·頤養部》講到“隨時即景就事行樂之法”時,專門寫到“談”。他說:“讀書,最樂之事,而懶人常以為苦;清閑,最樂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就樂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閑,莫若與高士盤桓、文人講論。何也?‘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善養生者,不可不交有道之士,”而且是“有道而善談者”。這位笠翁肯定閑聊是具有養生作用的樂事,無疑是對的,但在尋求閑聊的夥伴上未免有些清高。其實,談為我輩尋常事,在尋求閑聊的夥伴上是不必拘限於高士、文人的,南宋長壽詩人陸遊的晚年,就一直住在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農村,“身雜老農間”,常與他(她)們閑聊,同樣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充實,快樂而富有情趣。明末清初的金聖歎說得好:“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談……不以酒為樂,以談為樂也。”(《<水滸傳序>》)美國散文作家、詩人愛默生也說:“生活的最妙之事是交談,最大的如意之事是誠摯的人們之間的推心置腹或心領神會。”(《處世之道》)幾個意趣相投的老友在一起話聊,有說有笑,其樂融融。經常“話聊”不僅能“就樂去苦”,聊走煩惱寂寞,且能舒肝去鬱,聊來好心情。通過話聊,還可增進友誼,溝通信息,開拓思路,增長知識,交流保健經驗,這樣的“話聊”也就成了“話療”。但“話療”也得有一個原則: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清·金纓《格言聯璧·持躬類》)。

下聯的“笑”,“喜聲也”(唐·王冰注)。即顯露愉悅的表情,發出欣喜的聲音。笑在“七情”中屬於喜的情誌,“人心喜則誌意暢達,飲食多進而不傷血氣,衝和而不乏自然,無病而體充身健,安得不壽。”(清·李惺《冰言》)清人張英《聰訓齋語》中則說:“人常和悅,則心氣衝而五髒安,昔人所謂養歡喜神。”因為適度的笑可維護和促進機體功能的相對平衡,有益智安神、延年益壽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醜角進城,勝過一打醫生。(英國諺語)今人也有一首順口溜寫道:

一笑煩惱跑,二笑怨恨消;

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倒;

五笑人難老;六笑樂逍遙。

時常開口笑,壽比南山高。

為了健康長壽,願你笑口常開,笑聲常在。正是:

養喜神則精爽泰豫而身安;

集和氣則情意流通而家福。

(清·石成金《傳家寶聯瑾》)

147.傳名早死皆高壽

肯樂貧家即富翁

選自清·袁枚《小倉山房詩文集·遣懷》。

上聯謂名傳後世者雖早死也是長壽。所謂“壽”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人的實際年壽,即活的時間長,歲數大曰壽。二是指“死而不亡者壽。”(《老子》三十三章)即為世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人雖死,其名其功業長存於世,也算是壽。這類人雖肉體生命有限,但精神生命無窮,其功業和英名卻傳之久遠,其壽遠超過常人。正如清養生家曹庭棟所言:“死而不亡者壽,謂壽不徒在乎年也。”(《養生隨筆》卷二)上聯即化用老子“死而不亡者壽”的名句而來。這正是:“流芳百世之謂壽,得誌一時之謂夭。”(宋·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