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聯意謂身處貧窮而心理上仍懷樂意者乃是富翁。其實,生活中並不缺少快樂,隻是缺少對快樂的感受。宋代釋慧開(號無門)和尚的《頌》曾寫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全宋詩》冊57,頁35679)這裏的所謂“閑事”,指心中的妄想雜念或塵世中的閑雜事務。此詩說明隻要有一顆平常心,過平淡的生活,心無閑雜妄念,不糾纏於塵世瑣事,就會感到生活中“隨時是好日,到處是桃源”(清·石成金《快樂銘》)。生活猶如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一個人的快樂與否,通常並不取決於客觀環境、財富地位,而取決於當事者的心態情緒和感受。有的人處於優裕環境,卻鬱鬱寡歡;有的人身處貧困患難之中,仍不改其樂。說明“快樂是一種心理狀態。內心湛然,則無往而不樂。”(梁實秋《快樂》)下聯即是說,樂觀地看待生活,生活就會充滿陽光,快樂就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即使苦境也會成為樂境,貧家即為富翁。
下列幾副談“樂”的聯語可一同把玩:
心爽天宇豁;
情欣理境融。
(愛新覺羅·弘曆)
帶著歡笑入睡;
滿懷希望起床。
(諺聯)
常樂何用開胸順氣丸;
無憂莫服天王補心丹。
148.隨時快樂隨時福
一日清閑一日仙
選自清·石成金《傳家寶·通天樂》。據石成金介紹,此聯係清康熙初年自號“靠天翁”的田姓老者題寫在“嘯軒自樂”的草軒柱上。草軒柱上另有一聯:“竹裏常貽無事福;花間熟讀快心書。”石氏拜訪此翁時已90多歲,後壽至117歲,無疾而逝。聯語即是此翁長壽經驗的總結。
上聯的“福”,從理論概念上講,指幸福,福氣。凡富貴壽考、康健安寧、吉祥如意、全備圓滿皆謂之福。其實,幸福、福氣與人們的心理感受有關,而與財富、地位、權勢等並無直接關係。年屆耄耋的清養生家曹庭棟曾說:“壽為五福之首,既得稱老,亦可雲壽。更複食飽衣暖,優遊杖履,其獲福亦厚矣。人世間境遇何常,進一步想,終無盡時;退一步想,自有餘樂。道德經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養生隨筆·省心》)清·石成金根據田姓老者的養生經驗和心理感受寫的《福箴》也許有利於人們對“福”的感悟:
心寬性怡,快樂就是福。無病無痛,康健就是福。
布衣蔬食,飽暖就是福。茅屋竹籬,安穩就是福。
天倫家口,團聚就是福。兵戈不擾,太平就是福。
家門清吉,寧靜就是福。書酒花月,領略就是福。
明窗淨幾,閑逸就是福。草榻繩床,鼾眠就是福。
上聯是說,任何時候,隻要自己感到幸福或滿意,就是享福。如明·唐伯虎《感懷》詩所言:“萬場快樂千場醉,世上閑人地上仙。”
下聯的“清閑”,即清靜悠閑。“仙”,指神話中超脫塵世而長生不老的人。東晉·葛洪有言:“我命在我不在天”(《抱樸子·黃白》)“老而不死曰仙”。如何成仙?明·劉榮嗣說:“以書作聲歌,以古人當朋友,以節勞減食當醫藥,此亦塵世修仙之訣矣。”(《答盧德水》)石氏根據田姓老者的養生經驗則概括為七個字:“安寧飽暖即天仙。”知足常樂,心滿意足,壽由此而延,福由此而添。這樣,得一日悠閑即是享一日天仙之樂。
言及快樂的另有數聯,可一並品味:
快樂每從辛苦得;
便宜多自吃虧來。
(安徽黟縣西遞、宏村的一副對聯)
到處有緣到處樂;
隨時守分隨時安。
——(諺聯)
清清閑閑,處處安安靜靜;
說說笑笑,人人喜喜歡歡。
(蘭州市巧巧齋聯)
149.一月休貪二十九日醉
百年須笑三萬六千場
舊時嶽陽三醉亭(取仙人呂洞賓三過皆醉之意)懸有一聯:“一月二十九日醉,百年三萬六千場”。傳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嗜酒常醉,曾三次到嶽陽都爛醉如泥,卻無人知道他是仙。於是吟詩二首,以彰顯仙術:“朝遊北越暮蒼梧,袖裏青蛇膽氣粗。三醉嶽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獨自行時獨自坐,無限時人不識我。唯有城南老樹精,分明知道神仙過。”並題聯“一月二十九日醉;百年三萬六千場。”後人認為濫飲常醉有違體和,不利健康,於上下聯中加了“休貪”、“須笑”四個字,舊意翻新,將原聯所表現的醉漢圖,變為節飲少酌、寬心暢意的壽翁形象了。上聯是說“酒則定量,少飲為佳”,“休貪”二十九醉。
下聯“須笑”二字是主腦。健康所必須行者,笑也!莊子說:“相視而笑,莫逆於心”(《莊子·大宗師》)。南宋長壽詩人陸遊也有“一笑失百憂”(《春晴出遊》)、“一笑解衰容”(《沔陽夜行》)的詩句。“笑一笑,十年少”,笑,之所以有益於健康,是因為笑能激活人的某些基因,對血管內皮產生有益影響。此聯的主旨在勸人少飲多笑,養身健體。
下麵幾副笑佛聯,也值得品味:
腹大能容了卻世上多少事;
滿麵春風笑開人間一切愁。
(洛陽白馬寺彌勒佛龕旁的對聯)
你眉頭著什麼焦,但能守分安貧,便收得和氣一團,常向眾人開口笑;
我肚皮有這般大,總不愁穿慮吃,隻講個包羅萬象,自然百事放寬心。
這是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長聯高手鍾雲舫為新都寶光寺題寫的一副笑佛聯。作者借佛說人,闡述了“開笑口”和“放寬心”的養生之功,話亦寓莊於諧,富於哲理。
(四)協調七情
150.懲忿窒欲
遷善改過
選自宋·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言忠信,行篤敬,懲忿室欲,遷善改過,古修身之要。”
上聯出自《易·損》:“君子以懲忿窒欲。”懲,懲戒;窒,堵塞、抑製、遏止。即克製憤怒,抑製情欲。宋·朱熹《感尚子平事》詩:“我亦近來知損益,隻將懲窒度餘生。”俗諺說,怒是猛虎,欲是深淵。故懲忿窒欲為曆代聖哲先賢和養生家所重視。清·曾國藩曾在《求闕齋日記·頤養》寫道:“養生家之法,莫大於懲忿、窒欲、少食、多動八個字。”他在《挺經·剛柔》中則作了具體說明:“肝氣發時,不惟不和平,並不恐懼,確有此境。不特盛年為然,即餘漸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但強自禁製,降服此心,釋氏所謂降龍伏虎。龍即相火也,虎即肝氣也。多少英雄豪傑打此兩關不過,要在稍稍遏抑,不令過熾。降龍以養水,伏虎以養火。古聖所謂窒欲,即降龍也;所謂懲忿,即伏虎也。釋儒之道不同,而其節製血氣,未嚐不同,總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軀命而已。”
古人為什麼如此重視克製憤怒,抑製情欲?享壽87歲的清代文學家俞樾說得言簡意明:“君子以懲忿窒欲,此方治肝治腎。多怒傷肝,多欲傷腎,懲之窒之,則肝木不致妄動,而腎水亦易滋長矣。”(《春在堂隨筆》卷六)“人能懲忿窒欲,養以中和,自可延年。”(明·餘繼登《典故紀聞》卷二)
下聯語本《易·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三國·魏·王弼注:“遷善改過,益莫大焉。”遷,遷移,轉變。即是要見善則遷,知過則改。唐·陸贄亦有“惟以改過為能,不以無過為貴”的名言。
這些對今人的修身養性仍有教益。今人雖不必刻意的“窒欲”,但寡欲則是必要的。
151.憂思損壽
豁達延年
這是一副勸人少思慮,淡憂愁的諺語聯。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指出:“怵惕思慮則傷神。”按中醫理論,“氣貴舒而不貴鬱,舒則周身暢利,鬱則百脈愆和”(明·龔居中《紅爐點雪·忌憂鬱》)。憂思為脾誌,思慮過度,使脾氣鬱結,結於胸腹,於是胸脘痞塞;脾氣受傷,運化無能,則飲食不思,消化不良,腹脹便泄。對於憂思之傷,曆代賢智之人和養生家多有論述:三國·魏·曹丕說:“憂令人老。”(《短歌行》)。晉·葛洪曾言:“無憂者壽。”(《抱樸子·道意》)唐代詩人孟郊詠歎:“沉憂損性靈,服藥亦枯槁。”(《怨別》)北宋·歐陽修感歎:“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秋聲賦》)明·謝肇淛則說:“思慮之害人,甚於酒色。富貴之家,多以酒色傷生;賢智之人,多以思慮損壽。餘見高壽之人多能養精神,不妄用之,其心澹然無所營求,故能培壽命之源。”(《五雜俎》卷之五)
那麼,怎樣減少憂思之傷呢?明代醫家龔居中曾指出了減少憂思之傷的大要:“心靜則神安,心動則神疲。神者四肢之主,能少思慮,省嗜欲,掃除雜念,湛然不侵,則神自全,神全則身安,身安則壽永,是乃修身之大要也。”(《福壽丹書·采補篇》)清·左宗棠在家書中說:“調養以節思慮為第一要義。憂鬱傷肝,思慮傷脾。”(《同治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與孝威>》)清代名醫程國彭在《醫中百誤歌》中說:“病家誤,苦憂思,憂思抑鬱欲何之?常將不如己者比,知得雄來且守雌。”(《醫學心悟》)而節思慮的關鍵在“寡欲”。“有欲苦不足,無欲亦無憂。”(東晉·史宗《詠懷詩》)清·申涵光也說:“人能清心寡欲,無暴怒,無過思,自然血氣和平,卻疾多壽。”(《荊園小語》)否則,過度憂思則會損壽。
法國作家大仲馬曾說:“人生是一串由無數的煩惱織成的念珠,達觀的人是笑著數完這串念珠的。”下聯的“豁達”,即指胸襟開闊,豪爽大方。意思是說,一個人經常保持輕鬆愉悅的情誌,豁達大度的胸襟,乃是擺脫憂思煩惱、通向長壽之境的必由之路。故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說:“曠達的人長壽。”
勸人少思慮、淡憂愁的聯語還有:
欲寡精神爽;
思多血氣衰。
(清·周希淘《重訂增廣》)
憂愁催人老;
心寬出少年。
152.惱怒釀疾病
快樂延壽命
這是一副養生諺語聯。
上聯說惱怒容易釀成疾病。“何由挽得銀河水,淨洗群生忿欲心。”(宋·陸遊《雜興》)中國曆代養生家無不意識到惱怒對健康長壽的危害,因而戒怒也就成了曆代養生家的共識。清康熙年間大臣張英曾有一首“戒怒”詩,詩曰:
何者損靈府,盛怒為其端。
目張可決眥,發上可衝冠。
蓬勃滿胸臆,暴烈催肺肝。
嗟此方寸地,氣血如瀾翻。
柔腸走車輪,雷電相擊摶。
於物了無害,清虛先自殘。
(《擬古》之七)
詩人痛述了惱怒的種種危害和表現:損靈府(損害思維器官)、摧肺肝(傷肺傷肝),目張決眥(圓睜兩眼怒視對方),發上衝冠(形容憤怒到了極點),胸脅脹滿。可歎人的靈府,氣血瀾翻,柔腸百轉,雷電相擊搏。總之,惱怒“於物了無害,清虛(此指心境)先自殘。”《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雲:“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髒”。從病理學角度來看,惱怒特別是暴怒可導致高血壓、胃潰瘍、皮疹、心悸、失眠、困乏、甚至心髒病等。故清·曾國藩強調:“養生以少惱怒為本”(《求闕齋日記·問學·八本堂》)。世界衛生組織也提出勸誡:
為了健康,請勿激動;
為小事而生氣的人生命是短促的。
下聯則講快樂使人長壽。宋代享壽92歲的詩人龔明之在《期頤堂並序》中寫道:
不服丹砂不茹芝,老來四體未全衰。
有人問我期頤法,一味胸中愛坦夷。
龔氏的期頤法啟示我們:在養生保健活動中,尤要注意心理養生,保持心理的平靜、坦蕩、快樂,就能壽登遐齡。如何自尋其樂呢?其實“樂不在外而在心,心以為樂,則是境皆樂”(清·李漁《閑情偶寄·頤養部》)。說明快樂是一種心境,一種感受與體驗,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一個人能有一個好心情,牢記“快樂使人長壽”的理念,保持樂觀積極的精神狀態,那他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動權。
153.人有悲歡頭易白
山無古今色長青
選自宋·胡舜陟《句》。《全宋詩》冊27,頁17853.
上聯謂人有過悲狂喜的情誌活動就容易衰老。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誌活動,是人對外界事物的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七情活動對機體生理功能起著協調作用,但若七情太過,超過人體生理活動所能調節的範圍,就會成為致病的因素,促進衰老。《素問·舉痛論》指出:“悲則氣消”“悲傷肺”。同樣,在一般情況下,“喜則氣緩”(《素問·舉痛論》)即心氣舒緩和達。正常的喜樂,能使人精神愉快,心情舒暢。若狂喜極樂則會使心氣弛緩,精神渙散,而產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症狀。故“喜傷心”。並指出:“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這就是說,人有悲歡不僅頭易白,如果悲喜不節,還可能危及生命。如何掌握其中的度呢?聖哲先賢的教言給我們有益的啟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禮記·中庸》),這裏所謂“中節”,就是要避免“太過”或“不及”,以保持中和狀態。《黃帝內經》則提出了“和喜怒”的原則《靈樞·本神》)。元代蒙古族營養學家忽思慧根據中庸之道提出了心理保養方法,指出:“保養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病。”(《飲膳正要·前言》)有醫林狀元之譽的明代禦醫龔廷賢在《延年良箴》中則寫得更通俗:“悲哀喜樂,勿令過情,可以延年。”這樣“守中和”,“和喜怒”,“勿過情”,庶幾會使頭緩白或少白。
青山不老,綠水長存,山無古今。其所以如此,是因為“鬆柏青青,不受令於霜雪。”(唐·張說《贈戶部尚書河東公楊君神道碑》)故“山色不隨春老”(宋·王之道《桃園憶故人》)。“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宋·王安石《遊鍾山》)。還因為它的自然屬性具有永恒性,“山色不隨興廢去,水聲長逐古今來。”(金·施宜生《錢王戰台》)正因為“山無古今色長青”,所以,愛山、頌山、與山和諧相處成了古往今來人們的永恒主題。孔子早就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宋·李清照詠頌:“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怨王孫》詞)年逾八十的宋末詩僧釋文珦在《居山樂》中寫道:
居山樂無涯,三徑富鬆菊。
山體靜吾心,山光悅吾目。
春來山蕨肥,秋後山田熟。
未必王候家,有吾清淨福。
(《全宋詩》冊63,頁39526)
從中我們可以體悟到環境養生的理念。
154.慎避六淫疾患少
善調七情年命長
人體致病有多方麵的因素,外感病因有六淫、疫癆之邪;內傷病因有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勞逸失度等,而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則是人們致病的最主要原因。人要祛病延年,就必須慎避六淫,善調七情。
所謂“六淫”,簡而言之,就是反常的“六氣”。六氣是指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在正常情況下,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四時與六氣有規律的變化,不會導致人體發病,但如氣候變化異常或氣候變化過於急驟(如暴寒暴熱),使機體不能與之相適應,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種情況下成為致病因素的六氣,便稱為“六淫”。淫,有太過,浸淫之意,泛指反常。“六淫”多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因此,對於四時不正之氣,六淫疫癆之邪,必須慎重防禦,以免外邪的侵入。故《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東晉·葛洪也指出:“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致和之常製。”古代養生家認為,順應自然,起居有常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能提高人體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從而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古人根據四時天氣,對順時攝養提出了“八防”:“一年之內,春防風、又防寒;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而致感寒;長夏防濕;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風,更防非節之暖而致冬溫。”(明·汪綺石《理虛元鑒·知防》)明末醫家潘楫則進一步指出:“一切行住坐臥,早起晚息間,謹而慎之,勿使風寒暑熱濕之邪,乘虛侵襲。而病中尤當防備,要令我城堅固,莫教圍寇益兵。”(《醫燈續焰·尊生十二鑒》)
所謂“七情”,是指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誌活動。“七情”是生命活動的正常現象,對機體生理功能起著協調作用,讓人生顯得七彩繽紛。但若七情太過,突然、強烈或長期的情誌刺激,超過人體生理活動所能承受的限度,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七情與髒腑氣血有著密切關係,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雲:“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中醫稱為“五誌”。七情致病與六淫主要從肌表及口鼻侵入人體不同,而是直接傷及髒腑,不同的情誌刺激,傷及不同的髒腑。《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所以善調七情,保持情緒穩定,心理平衡,就成為心理養生的一個重要內容。明末醫家汪綺石說:“五誌七情之病,非藥石所能療,亦非眷屬所能解,必病者自愛其不再來之身,而自訟自克,自悟自解,然後醫者得以盡其長,眷屬得以盡其力也。”(《理虛元鑒·知節》)如何協調七情呢?曆代養生家多有論述,概括起來有:①節製法。防止七情過激,保持心理平衡。清·李漁曾說:“心和則百體皆和。”對於情誌活動則要掌握它的“度”:“哀不致傷,樂不致淫,怒不至於欲觸,憂不至於欲絕。”(《閑情偶寄·頤養部》)②疏泄法。即把積聚、抑鬱在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方式宣達、發泄出去,以盡快恢複心理平衡。③轉移法,即移情易性。清代醫家吳尚先說:“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矣。”(《理瀹駢文》)④以情勝情法(或“人事療法”)。根據《黃帝內經》“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恐”(《陰陽應象大論》)的觀點,元代著名醫學家朱震亨進一步指出:“怒傷,以憂勝之,以悲解之;喜傷,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憂傷,以喜勝之,以怒解之;恐傷,以思勝之,以憂解之;驚傷,以憂勝之,以恐解之,此法惟賢者能之。”總之,情誌既可致病,又可治病的理論,在心理保健上有著重要意義。
下聯也講了辯證調攝七情的作用:
六欲七情辨證調理勝似靈丹妙藥;
五穀百菜花樣翻新強於美味珍饈。
155.益壽應止雷霆怒
求健須息霹靂火
這是一副勸人戒怒的聯語。
上聯的“雷霆怒”,是對帝王或尊者的暴怒的敬稱。《三國誌·吳誌·陸遜傳》:“今不忍小忿,而發雷霆之怒,違垂堂之戒,輕萬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下聯的“霹靂火”,比喻性情暴躁。“雷霆怒”、“霹靂火”都是對發怒或暴怒的形象比喻,說暴怒如震雷,如雷電轟擊來勢迅猛。人的血肉之軀怎經受得了雷霆怒、霹靂火的轟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