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寬容大度
131.廣闊胸襟容四海
浩然正氣彌六合
這是有醫林狀元美譽的明代禦醫龔廷賢《常壽樂》中的詩句。
“四海”,指全國各地,全世界各處。上聯是說,廣闊的胸懷能容納天下。
“浩然正氣”,語本《孟子·公孫醜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意謂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這種氣,最偉大,最剛強。用正義去培養它,一點不加傷害,就會充滿上下四方,無所不在。“浩然正氣”就是正大剛直之氣。“六合”,指上下和東南西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意思是說,正大剛直之氣能充滿宇宙。
這副對聯的主旨就是倡導寬容。這種容納四海的廣闊胸懷,就能“容天容地,與人無所不容。”寬容是一種可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是一種生存的智慧,仁愛的光芒,是對別人的釋懷,也是對自己的善待。有道是:大度容人憂愁少,虛心接物幸福多。舉凡為人為學為文為商為政,都不妨強調一個“容”字,兼容、包容、寬容、容忍。容百家之長,容他人之短,“能容人處且容人,得寬懷處且寬懷”。寬容對人對己都可以成為一種無需投資便能獲得的“精神補品”。學會寬容不僅有益於身心健康,且對贏得友誼,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滿,乃至事業成功都是十分必要的。當然,這種寬容是睿智的寬容,絕不是敵友不分、善惡不分的烏合,即使容人之過,也並非容人之非。
“量之寬宏者壽。”(清·鄭觀應《中外衛生要旨》)這已成為許多百歲老人的共識。香港十大超級豪富之一,現年99歲的邵逸夫先生談到自己養心之道時說:寬容是一把健康的鑰匙,是一個人修養和善意的結晶,是生活幸福的一劑良藥。寬容是一種豁達和摯愛,可以化衝突為祥和,化幹戈為玉帛。以寬厚之心待人,就會使彼此擁有更多的信任和愛戴。寬容是一種涵養,它是一種善待生活、善待自己的境界;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帶給你心靈的安寧和恬靜。所以,養心之道在於胸懷開闊,通達事理。智者應學會寬容,做到笑口常開。正是:胸懷寬廣能增壽;德高望重可延年。
清人傅一風有一聯也與此聯內容相似: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
(選自清·朱應鎬《楹聯新話·格言》)
中國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黃炎培也有一聯:
大量容人,小心處事;
正身率物,屈己為群。
132.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己何所不容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這是南京多寶寺彌勒佛前的對聯。
貴陽黔靈山弘福寺彌勒佛旁的對聯則有所不同: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人無所不容;
慈顏常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這兩副對聯,既講“大肚能容”,也講“開口便笑”或“慈顏常笑”。所不同的是前一聯講“與己何所不容”,後一聯講“與人無所不容”。這就較為全麵,對己對人都應有寬容的態度。寬容是對別人的釋懷,對自己的善待,寬容也是社會和諧與安定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四川樂山淩雲寺的一副對聯又有所不同:
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笑北,笑來笑去,笑自己原來無知無識;
觀事觀物,觀天觀地,觀日觀月,觀上觀下,觀他人總是有高有低。
上下聯連用了九個“笑”和“觀”,可以說笑遍天下,觀盡宇宙與人間萬象,這一“笑”一“觀”,通俗易懂,讀來趣味無窮,發人深思。歸根到底,對己要有自知之明,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對人要看到“有高有低”,才需要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括理解和原諒,更顯示氣度和胸襟。寬容也是身心健康的“維生素”,學會寬容就等於給自己的心裏安上了調節閥。善於寬容的人必多人緣,多快樂,自然也就多長壽了。
如何對人對己呢?愛新覺羅·弘曆給四川峨眉山洪椿坪彌勒佛堂題的楹聯,闡明了待人處事的真諦:
處己何妨真麵目;
對人總要大肚皮。
河南開封白馬寺有一副對聯,更是發人深省: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
佛門廣大,難度不善之人。
133.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此為清末政治家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在總督府衙題書的堂聯。
上聯表示要有海一樣的寬宏胸懷。“海納”,比喻容受量大。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讚》:“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百川”,江淮湖澤的總稱。“有容乃大”,語出《尚書·君陳》:“有容,德乃大。”上聯的意思說,海之所以浩瀚廣大,在於能涵納百川細流;人的德行要廣大,也要有像海一樣的廣闊胸懷。寬則得眾,“惟有德者能以寬服人”(宋·晁說之《晁氏客語》)。有了海納百川的寬闊胸懷和氣度,就能“容天下難容之事”,就能與人與己“無所不容”。這種對他人所表現出的寬容,就是儒家所倡導的“恕”,即以仁愛之心待人和凡事都要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這種人己統一的情操,不僅利於個人身心健康,境界提升,還可以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之達到合理融洽的境地。
下聯則表明立身辦事的堅定心誌。“壁之千仞”,語出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一》:“崖岸險絕,其山惟石,壁立千仞,臨之目眩。”“仞”,古代以八尺或七尺為一仞,千仞,形容岩石高聳。下聯以曆經風吹雨打,雷劈電擊而屹立高聳的陡峭岩壁為喻,表明要排除一切雜念,堅持正義,做一個無私無畏、剛直不阿的大丈夫。他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詩中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就明確地表達了他的這種心誌。
上下聯的最後一字——“大”與“剛”,來源於《孟子·公孫醜上》。享壽84歲的孟子在談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時候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意思是說,這種浩然之氣,最偉大,最剛強。聯語引用此典,更表明了作者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這種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壁立千仞”的剛直,來源於“無欲”。無欲才能無畏。這樣的氣度和“無欲”的情懷以及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正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維生素。
1962年10月,郭沫若也為舟山群島普陀山撰寫了一聯:
大海有真能容之度;
明月以不常滿為心。
勉勵人們要像大海那樣有能容的度量,像明月那樣以不常滿為心,虛心好學。
134.大肚能涵,斷卻許多煩惱礙
笑容可掬,結成無量歡喜緣
這是浙江鄞縣天童寺彌勒佛前的對聯。煩惱人人會有,對待方式各有不同。法國作家大仲馬曾說:“人生是一串由無數的煩惱組成的念珠,達觀的人是笑著數完這串念珠的。”這副聯語也勸化世人要持豁達樂觀的態度,對人間的“恩怨親仇”“悲歡離合”等煩惱事,要有“大肚能涵(涵,即包含、寬容)”的氣度與胸懷,想得開,看得遠,放得下。這樣,才能卻愁解煩,“結成無量歡喜緣。”其實有些煩惱也是自找的,如何斷卻煩惱呢?下列幾副對聯,也許對塵世中的芸芸眾生會有啟迪。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台灣高雄市龍泉寺大殿彌勒佛座聯)
笑嗬嗬坐山門外,覷看去的去來的來,皺眼愁眉,都是他自尋煩惱;
坦蕩蕩的布袋中,無論空不空有不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樂升平。
(福建白雲峰湧泉寺彌勒佛聯)
大肚能容,問人間恩怨親仇,個中藏有幾許?
開口便笑,笑世上悲歡離合,此處已無些須。
(湖南衡陽羅漢寺聯)
終日解其頤,笑世事紛紜,曾無了局;
經年袒乃腹,看胸懷灑落,卻是上乘。
(北京豐台海會寺聯)
青山之高,綠水之長,豈必佛方開口笑;
徐行不困,穩步不跌,何妨人自縱心遊。
(清·錢灃題雲南昆明華亭寺彌勒佛龕聯)
願將佛手雙垂下;
摩得人心一樣平。
(峨眉山萬年寺聯)
這些對聯,表麵寫佛,寓意卻在佛外。讀了這些內容風趣,語言詼諧的對聯,不僅可以愉悅心神,還能領悟到不少修養身心的哲理。如為人要大肚能容,胸懷灑落,笑口常開,守分安貧,不自尋煩惱,百事放寬心,乃至出外怡神賞景,也要到山高水長的去處,徐行穩步,邊遊邊賞等,這些都是身心兼養的營養素,讀來別有一番滋味。
135.事在人為,休言萬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後一步自然寬
這是教育家黃齊生為四川灌縣青城山天師洞題的對聯。
這是一副宣揚道家思想的對聯。上聯謂事情的成敗關鍵在人的主觀努力,不要說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同樣人的壽命長短也取決於自己。與儒家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的觀點不同,道家認為“我命在我,不在天”,“長生可學得者也。”(葛洪《抱樸子內篇·黃白》)指出“夫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南朝·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教誡篇》)反映了道家相信通過後天努力,可以改善身體狀況實現延年益壽的觀點。
下聯講調適心情,講人的主觀情感的能動作用。《菜根譚》有一則哲言:“迷則樂境成苦海,如水凝為冰;悟則苦海為樂境,猶冰渙作水。可見苦樂無二境,迷悟非兩心,隻在一轉念間耳。”意思是以不同的心情麵對同一種境界,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心情好,苦境會變為樂境,心情不好,樂境也會成苦境。大凡人的心情與人的認知角度和心性的開合息息相關。《紅樓夢》中林黛玉和薛寶釵,兩人同住大觀園,同過錦衣玉食的生活,由於心境不同,感受各異:一個以淚洗麵,感歎“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一個笑口常開,詠唱“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一個心懷善念、樂於善舉的人走到哪裏都會帶去一片和煦的春風。一個熱愛生活、親近自然的人,也會處處會感到山歡水笑人有情。如果心境不好,就會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唐·杜甫《春望》)之感。正如英國作家薩克斯所說:“生活是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這說明“決定一個人心情的,不在於環境,而在於心境。”(古希臘·柏拉圖語)
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快樂的心境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如何營造良好的心境呢?“退後一步自然寬。”保持平和心態,以寬厚之心待人,就會使彼此擁有更多的信任和愛戴。如《菜根譚》所雲:
處事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
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136.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這是北京潭柘寺彌勒殿的一副楹聯。彌勒,梵文音譯,意為“慈氏”,人稱笑佛。佛經上說他生於南天竺,住在“兜率天”(“兜率”意為知足常樂)。潭柘寺位於北京門頭溝區潭柘山山腰,始建於晉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比元代建大都於北京還早800年,故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之說。廣州六榕寺也有與此相同的對聯。
這副妙聯從彌勒的形象特點著筆,既宣揚佛法教義,又影射人生,暗含哲理,且多少帶有修身養性的意味。它告訴人們,為人處事,要寬容大度,胸懷開朗,能容天下難容之事;但待人要分寸有當,隻“笑世間可笑之人”。
武漢歸元寺彌勒佛堂也有相同的對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慈顏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從這些聯語中可以悟出,寬容是一種生存智慧,是看透了社會人生以後所獲得的那分從容、自信和超然。在人類社會中,寬容也是一種極其重要的美德,宗教要求人們寬容,倫理學也研究寬容。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多方麵的,人需要對他人的不同之處乃至難容之處做出寬厚容忍的應對。俄國作家屠格涅夫說得好,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的。可以說,寬容是消除人際隔閡、溝通人際情感的法寶;而笑,特別是“慈顏常笑”則是清心的良藥。學會寬容,重在培養自己一個可以容人也可容物的寬闊胸懷。法國著名作家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話雖浪漫,但有現實啟迪意義。隻有肚裏“容”得下,方能嘴上“笑”得出。
山西靈石資壽寺彌勒佛殿也有相似的一聯:
容難容之事豈在肚大肚小;笑可笑之人焉知吾是吾非。
享壽102歲的國民黨元老張群九十歲時也曾手書此聯概括他的養生經驗: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二)能忍自安
137.學張公寫百忍圖,受許多快樂
得老子退一步法,討無限便宜
選自清·石成金《傳家寶·聯瑾》。
上聯的“張公”,即唐代壽張人張公藝,九世同堂,唐高宗祀泰山,親幸其宅,問其義由,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高宗稱善,命賜縑帛而去。“百忍圖”指以張公藝名義寫成的《百忍歌》。《百忍歌》全文,見拙編《中華養生名言警句精選》第350—352頁。張公藝的養生之道,注重修身養性,而且特別專重一個“忍”字。對此,明代清虛子評價說:“能其忍者,唯唐時張公一人而已。公自幼及老,事無論大小,人無論賢愚,莫不處之以從容,過之以樂易。在人見之為險阻者,公視之皆坦夷也。在人見之為艱難者,公視之若平易也。”因而心中能得許多快樂。
下聯的老子退一步法,是指老子“貴柔”,不與人爭的一係列主張。《老子》二十八章雲:“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意思是說,人們處世,雖深知什麼是雄強,卻要安於柔雌的地位,甘作天下的溝溪;雖深知什麼是光明瞭亮,卻安於暗昧的地位,不求人知;雖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於屈辱的地位,甘作天下的低穀。《老子》二十二章雲:“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為委曲反而能保全,彎曲會變得筆直,卑下反而能盈滿,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的人沒有哪個能和他相爭。置身於眾人之後,卻往往在眾人之先,把自己置之度外,反得到保全,“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第七章)。老子又指出:“禍莫大於不知足”(《老子》四十六章),不知足就要與人爭。因此,老子主張“退嬰”即像嬰兒一樣柔弱無爭。原文:“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老子》第十章)。
老子柔弱退讓的主張,雖有其權術或消極的一麵,但對於恬靜養神卻有無限好處。一個人特別是中老年人,如果凡事作退一步想,淡定從容,知足常樂,對於保持心情的平和與身心健康,無疑會有積極作用。正是:“退一步乾坤大,饒一著萬慮休。”(元·王德信《集賢賓·退隱》套曲)。曾任清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的張廷玉曾進一步指出:“處順境則退一步想,處逆境則進一步想,最是妙訣。”(《澄懷園語》)卷一)這既可避免飄飄然,又可避免憤憤然,是調整心態的好方法。
與此聯相似的聯語,還有:
退一步天空海闊;
讓三分心平氣和。
(黃山市黟縣古聯)
退一步行,是安樂法;
說三句好,得歡喜緣。
(宋·真德秀)
名譽自屈辱中彰;
德量由隱忍而大。
(清·林慶銓《楹聯述錄·名言》)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他行;
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吃。
(清·蒲鬆齡《省身語錄》)
爭先的路徑窄,退一步寬平一步;
濃豔的滋味短,淡一分悠久一分。
(清·李惺《藥言》)
謙到十分方有詐;
讓人一步不為愚。
(近代小說家孫玉聲(1862—1939)的自箴聯)
138.能忍耐終身受用
大學問安心吃虧
清末洋務派首領張之洞這副對聯不僅總結了他一生躋身官場的政治經驗,也是他的養生經。
上聯概括了“忍耐”的重要,人們須臾不能離,且中外皆然。古羅馬·狄奧克裏塔曾說:“忍耐是一切煩惱的良藥。”日本也有“忍耐是一生之寶”的諺語。忍耐是一種度量,是一種成功的品質和重要技能,也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托名唐·張公藝的《百忍歌》則更認為“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父子不忍失孝慈,兄弟不忍失愛敬。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懲忿窒欲忍之方,執雌守下忍之準,忍字可以作聖基,忍字可以為善本。”“一忍七情皆中和,再忍五福皆駢臻。”如何忍呢?緇川楊洪道亦著有《六忍》箴:“一曰忍觸,二曰忍辱,三曰忍惡,四曰忍怒,五曰忍忽,六曰忍欲。此六忍者,戒之一身則一身安,戒之一家則一家安,推之以處人己之間,則所遇皆安,而悔尤俱寡矣。”(清·褚人獲《堅瓠丙集》卷之二)所以,“能忍耐終身受用”。
下聯說明能“安心吃虧”則是“大學問”。不信請看鄭板橋對“吃虧是福”的精彩見解:“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益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既安且平,福即在是矣。”吃虧不僅是福,還是識別君子或小人的試金石。清·金纓《格言聯璧·接物類》雲:“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能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可見“安心吃虧”有大學問。
與此聯相似的聯語還有:
能受苦方為誌士;
肯吃虧不是癡人。
(清·梁同書自題聯)
忍得氣,吃得虧,安身大寶;
忘些情,割些愛,立命真符。
(清·石成金《傳家寶·聯瑾》)
世事如棋,讓一著不為虧我;
心田似海,納百川方見容人。
常省事,多讓人,過後思量有趣;
學吃虧,能守分,到頭受用無窮。
(清·何青芝廳聯。清·林慶銓《楹聯述錄·卷九·格言》)
139.事不三思終有悔
人能百忍自無憂
選自·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四卷。
上聯是說,辦事情、處理問題,如不反複思考,最終會有懊悔。“三思”,語出《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也指《孔子家語·三恕》中的三思:“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窮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長則務學,老思其死則務教,有思其窮則務施。”
下聯則謂在待人接物,處理人際關係時,如能百般忍耐,自然就沒有煩惱憂愁。這裏的“忍”,指忍耐,克製,忍讓。正如魏尚書格言所雲:“恭謹忍讓,是居鄉之良法。”(見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二·魏尚書格言》)所謂“百忍”事見《舊唐書·孝友傳·張公藝》:“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祀)泰山,路過鄆州,親幸其宅,問其義由。其人請紙筆,但書百餘‘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