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聯典出《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蘇軾在《滿庭芳》中曾引用此典:“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下聯引用此典,是說在如蝸牛角那樣狹小的地方爭強奪勝,能有多大意義。讀這段聯語,聯想到清人沈複《浮生六記》中的一段引文,會使人有大夢得醒之感:世事茫茫,光陰有限,算來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競短論長,卻不道榮枯有數,得失難量。看那秋風金穀,夜月烏江,阿房宮冷,銅雀台荒。誇什麼龍樓鳳閣,說什麼利鎖名韁。閑來靜處,且將詩酒猖狂。唱一曲歸來未晚,歌一調湖海茫茫。逢時遇景,拾翠尋芳,約幾個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適性,或曲水流觴,或說些善因果報,或論些古今興亡。看花堆錦繡,聽鳥語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複,世態炎涼。優遊閑歲月,瀟灑度時光。(《浮生六記·卷六》)
清·金纓《格言聯璧·惠吉類》也有一聯與此聯內容相近:
理欲交爭,肺腑成為吳越;
物我一體,參商終是兄弟。
上聯的“吳越”,指原本相互仇恨的吳人與越人。《孫子·九地》:“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下聯的“參商”,指參、商二星此出則彼沒,兩不相見,因此比喻人分離不得相見,也比喻彼此不能和睦相處。意謂天理(這裏即是理智)與人欲衝突相爭,即使肺腑也會成為不可調和的戰場;如能物我兩忘,和諧一體,這樣一東一西永不相見的參商二星也會成為兄弟。
85.清心寡欲,不服四物
省事休嗔,不服四君
選自明·呂坤《續小兒語》。
上聯是說,人能清心寡欲,火不動而水常足,則血無耗,自然勿須服用四物湯。
下聯是說省事休嗔,事不繁雜而心不惱怒,則氣無損,當然勿須服用四君子湯。呂坤係明代學者,萬曆進士,官至刑部左、右侍郎。他善於養生,享壽83歲。人問及其養生經驗,告之曰:“以寡欲為四物,以食淡為二陳,以清心省事為四君子。無價之藥,不名之醫,取諸身而已。”呂坤此言是一種比喻的說法,無非是說明寡欲、淡食、清心省事對於養生保健的重要性。聯中的四物、四君,是兩個最常用的中醫方劑。四物即四物湯:熟地黃12克、當歸、白芍藥各9克、川芎6克。水煎服。本方能滋腎補血養肝,和血行氣調經,能治療心悸失眠、頭暈目眩、婦女月經失調等症,且對細胞免疫有促進作用。聯中的四君即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各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本方能益氣補中,健脾養胃。可治療脾胃氣虛、氣短乏力、食少便溏等症,且能增強肌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機能。
86.貪、瞋、癡,即君子三戒
戒、定、慧,通聖經五言
清·張仲甫撰,載梁章钜《楹聯續話·卷之二·格言》。
佛經雲:“貪淫、恚怒、愚癡之毒,處於人身,不早以道除斯禍者,必有危殃。猶愚民貪執炬火自燒其手也。”(《四十二章經》)《佛說大安般守意經》進一步指出:“三毒者,一為貪淫,二為瞋恚,三為愚癡。人皆坐是三事死,故言毒也。”上聯依據佛教的教義,認為人生所經曆的生、老、病、死這些“苦”皆因人有貪(淫)、瞋(怒)、愚癡的欲望和情誌,要從苦海解脫,就要泯滅貪、瞋、癡“三毒”。這與聖人孔子所倡導的“三戒”即少時戒色,壯時戒鬥,老時戒得(即貪欲)是一致的(《論語·季氏》)。
下聯概括佛教的戒(律)、禪(定)、(智)慧三學,即防非止惡曰戒、息慮禁緣曰定、破惡證真曰慧,這三者與《禮記·大學》所講的“定”“靜”“安”“慮”“得”五個字是息息相通的,應該認真恪守。所謂聖經五言是指《禮記·大學》所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五言”的大意是說,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就有了堅定的信念;有了堅定的信念,內心才會寧靜;內心寧靜才會遇事安詳;隻有遇事安詳,才思慮周到;隻有思慮周到,才能達到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
聯語把佛家的“萬念歸一、清心滌慮”和儒家“止於至善”、“仁者壽”的重要道理糅合一起,勸人注重修身養性無疑是可取的,可作為養生的座右銘。
清文學家蒲鬆齡也有四宜四忌的修身養性聯語,可一並賞析: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動,忌坐馳,忌旁鶩,四者關心大病。
(《省身語錄》)
87.心無物欲,即是秋空霽海
坐有琴書,便成石室丹丘
選自明·洪應明《菜根譚》。
上聯的“霽”指明朗;霽海,即平靜的海波。下聯的石室是指古代藏圖書檔案的地方;而丹丘,亦作“丹邱”,傳說為神仙居住之地。意思是說內心沒有物欲,他的胸懷就如秋天的碧空和浩瀚的大海那樣寬廣明朗;閑居無事有琴書作伴消遣,生活就像神仙一般逍遙自在。
下麵一副對聯,同樣是勸誡人們寡嗜欲、薄名利,要誌趣曠達、物我和諧一體,才有利於身心健康。
名利縈牽,山水皆歸自濁;
誌趣曠達,市朝亦覺幽清。
選自清·申居鄖《西岩贅語》。
上聯是說,人如果被名利纏繞牽扯,即使青山綠水也會感到臭濁。下聯是說心胸開朗、豁達,誌趣廣泛,即便是處於爭名逐利的場所也覺得清幽。這裏的市朝,指爭名逐利之所。《戰國策·秦一·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
88.欲無爾我見,不養生而壽
須有老莊書,處塵世亦仙
選自民國·陳子展《談談聯語文學》。上聯出自《孟子·公孫醜》:“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意思是說:你是你,我是我,你縱然在我旁邊赤身露體,怎麼能沾汙我呢?有了這樣的不為外物所動的品格和心態,即使不注重養生也會長壽。明人呂坤曾說:“我身原無貧富貴賤得失榮辱字,我隻是個我,故富貴貧賤得失榮辱如春風秋月,自去自來,與心全不牽掛,我到底隻是個我。夫如是,故可貧可富可貴可賤可得可失可榮可辱。”(《呻吟語·修身》)一切皆隨遇而安。這樣心才會平和,身體才會安康。
下聯是說隻要有主張無為寡欲,自我超脫的老莊書(即《老子》《莊子》),處在人世也如在仙境一般。明人陳繼儒說:“仙沒有,無欲即仙。”(《養生膚語》)。“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洪應明《菜根譚》)
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於右任對友人京周也書贈了此聯:
不養生而壽;
處塵世亦仙。
宋·許月卿《神靜》詩亦有:
神靜何須卜;
心閑即是仙。
(《全宋詩》冊65,頁40542)
(二)知足常樂
89.知足常樂
能忍自安
這是一副諺語聯。選自清人石成金《傳家寶·聯瑾》、金纓《格言聯璧》。
上聯是說,知道滿足的人時常感到歡樂。這裏有個心態問題。宋代詩人林逋說:“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省心錄》)所以,“惟知道知足者,無往而不樂。”(宋·倪思(《經堂雜誌》卷六)怎樣才能使人感到滿足呢?關鍵是要“少私寡欲”,“少欲則易足,易足則身心安樂。”(清·馮斑《鈍吟雜錄·家戒下》)對於老年養生來說,擁有知足常樂的心態尤為重要。72歲的孟凡立有一首打油詩寫得好:
無憂無慮又無求,何必斤斤計小籌;
明月清風隨意取,青山綠水任遨遊;
知足勝過長生藥,克己樂為儒子牛;
切莫得隴又望蜀,神怡夢穩慢白頭。
(《書法》1983年第2期)
下聯是說,遇事能忍,心裏就會安寧。自古以來,國人似乎特別看重忍:如“必有忍,其事有濟”(《尚書·君陳》);“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小不忍害大義”(漢·司馬遷《史記·梁孝王世家》)。民間也有“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養太和”的諺語。至於以唐·張公藝名義寫成的《百忍歌》在舊時流傳更廣。《百忍歌》雲:“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當然,對“忍”也要具體分析,不能不分場合、對象,不分是非曲直,一味地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相反,對壞人壞事,則要“橫眉冷對”,伸張正義,對親屬、同事、鄉鄰和非原則之事,則要忍讓大度,和諧相處。從這個意義上說,提倡忍耐、忍讓,對於修身養性仍不無積極作用。
勸君:知足心常樂;能忍身自安。
90.不思八九
常想一二
這是國民黨元老、著名愛國詩人、書法家於右任掛在客廳中的養生聯。
於右任先生一生飽經滄桑,淡泊名利,榮辱自安,享壽86歲。友人請教他的養生之道,他指指客廳上的這副對聯,笑而不言。這副對聯還有一個橫批:如意。暗示事事能符合心意,稱心如意。古人雲: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宋·方嶽《別子才司令》)。宋·辛棄疾也感歎:“歎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賀新郎·肘後俄生柳》)斯聯正源於此。“人生十事九堪歎”(陸遊《春雨》),這似乎是人們生活中常有的事。如何對待生活中如意的事或不如意的事呢?於右任的態度就是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常想一二,“用心感恩,慶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分之一二,最終以豁達與堅韌去化解並超越苦難”(宋三弦、李孟蘇《健康藍寶書》)。老年人懷舊是正常的事,但心境應是快樂的淨土,多憶甜,少憶苦,多想愉快的事情,多品味生活中美妙、溫馨的一麵,這樣就會笑口常開,活得愉快,使自己保持灑脫豁達的心境。倘若心為物役,患得患失,就隻會被悲觀、絕望窒息心智,人生的道路就舉步維艱,甚至會傷身損壽。
“老來萬事等閑看,圓缺陰晴順自然。”決定生命品質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常想“一二”的理念,會使我們超越煩惱,並把它化為生命中的養料。中老年人應當充分發揮自己涵養老到的優勢,保持樂觀的情緒,無論遇到怎樣的不如意或不順心的事情,都要麵對現實,從容對待,重視心理微調,才能永葆身心健康。
91.知足知不足
有為有弗為
這是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冰心(謝婉瑩)的祖父謝子修集古人名言而成的自勉聯,並作為教育後代的家訓。
上聯的“知足”語本《老子》的“知足不辱”,即指對物質享受、名利、地位,要知道滿足,不能貪求。知足才不致受屈辱。這裏既包含“明哲保身”的思想,也蘊涵著抑製非分欲求、保持身心和諧的合理內核。“知不足”語出《禮記·學記》:“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大意是說,隻有通過學習,然後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才能反過來努力學習。“知不足”表現了積極的進取精神、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謙虛好學的態度。對學問、對事業要不斷進取,永不滿足。
下聯的“有為”是指有作為。語本《禮記·儒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即是說,珍惜生命,是為了等待發揮作用的機會;保養身體,是希望有所作為。這是儒家積極用世的態度。“有弗為”,指對不符合正義道德的事堅決不做。語本《孟子·離婁下》:“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大意是說,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下聯提出了有為與弗為的界限:即對好事、善事,利國利民的事要積極做;對錯事、惡事、損人利己的事,要堅持弗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就“有為與弗為”給幾位青年店員題寫了一副贈聯:
有關家國書常讀,
無益身心事莫為。
給人們修身養性指明了方向。
冰心曾對祖父的家訓聯作過獨到的詮釋:對有些事要知足,如生活上;對有些事則永不能知足,如學習、事業上;有些事一定要做,而有些事則是堅決不能做。她時時把此聯掛在書齋內,以示謹遵祖訓。聯語短短十個字,充滿辯證法,言近而旨遠,可以作為廣大讀者治學、修身、處世的座右銘。
92.知分心自足
委順身常安
選自唐·白居易《詠懷》,載《白居易全集》卷第七。
上聯知分的“分”,指本分,即指職責、權利等的限度。知分就是“知生之有分,不務分之所無”(唐·司馬承禎《坐忘論·簡事》)。亦如明人何景明所言:“功不可躐等取也,分不可踰得也。”(《贈向先生序》)知分,就是要有自知之明,安於本人所處的地位和身份。滿足恰如其分的物質生活和待遇,量自己的條件,過該過的日子,安分守己,不求分外不當之物,不作非分之想,不作過分的企求。這樣,心裏就會知足常樂。如另一明人呂坤所言:“‘本分’二字,妙不可言。君子持身不可不知本分,知本分則千態萬狀一毫加損不得。”“故學者養心先要個知分。知分者,心常寧,欲常得,所欲得自足以安身利用。”(《呻吟語·修身》)法國作家、社會活動家羅曼·羅蘭則從理解幸福的角度說明了知分的含義,他說:“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所謂幸福,是在於認清一個人的限度而安於這個限度。”(《約翰·克利斯朵夫》)
下聯的“委順”,謂自然所賦予的和順之氣。語本《莊子·知北遊》:“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莊子這話是說,人是天地造化的結果,人的誕生和性命都是天地間陰陽二氣調和在人身上的體現,是自然的安排。“委順身常安”即由此化用而來。人要使自己“身常安”,並健康長壽,就必須委順於天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易·乾·文言》),一句話,人的起居行止要符合天道自然的規律,遵守日月交替運行,陰陽變化之道,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序。
上下聯意謂知道本分,心裏就會滿足;能順應自然,形體就會安泰。雖反映詩人的消極心理傾向,卻合於養生義理。
另有二聯也與此聯內容相近:
四海和平之福隻是隨緣;
一生牽惹之勞總因好事。
(清·蒲鬆齡《省身語錄》)
隨緣穿衣吃飯;
切實做事為人。
93.安分身無辱
知幾心自閑
選自宋·邵雍《安分吟》,《全宋詩》冊7,頁4574.
唐·白居易《詠拙》詩有:“以此自安分,雖窮每欣欣。”上聯即由此化用而來。所謂“安分”,就是要求自己規矩老實、安守本分,知分知止。無奢求之戀,不做過分之舉,就不會有過失以致屈辱其身。宋人倪思說得好:“知足安分,妄念不起是已。若不知足安分,妄念紛然,無事靜坐,其病反甚焉耳。”(《經堂雜誌》卷六)
上聯講為人,下聯則是講處事。下聯的“知幾”,謂有預見,能看出事物發生變化的隱微征兆。《易·係辭下》:“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這就是說,“幾”是“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即事物運動變化剛剛露頭,事體的吉凶還不明顯隻是有些苗頭和征兆時,就能預見或知曉,就叫“知幾”。故古人有“達者貴量力,至人尚知幾”的詩句(唐·吳筠《覽古》詩之十二)。
上下聯是說,持身能守規矩、安本分,就不會自取其辱;處事能見時知幾之變,有先見之明,則心神恬靜悠閑。“身無辱”,“心自閑”,自然有利於身心健康。
勸人守分、安分的聯語還有:
守分安貧,何等清閑,而好事者,偏自尋煩惱;
持盈保泰,總須忍讓,而恃強者,乃自取滅亡。
(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忍辱則爭端自息;
安分則妄想可除。
守本分而安歲月;
憑天理以度春秋。
(民國·胡瑞芝《養正錄·達觀》)
另一副集字聯,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豈獨安分守身為事;
欲作頂天立地之人。
94.心安由自足
身貴為無求
此為宋·陸遊《學易》詩的頷聯。見《全宋詩》冊40,頁25333.
此聯明白如話,淺顯易懂,但底蘊很深。《老子》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四十四章)意思是說,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到侮辱,知道休止就不會遇到危險,可以長存下去。上聯即由此化用而來。因為知足之人,就不會以利自累,也不會為勢利所誘,能“體道同德,絕名除利,立我於無。”(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名身孰親論》)心裏總是安定的。
俗諺說:人不求人一般高,人要求人得彎腰。所謂“無求”,是指不貪求或無求於人。《詩·邶風·雄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大意是不嫉妒不貪求,那還有什麼不好的呢。要做到“無求”,就要能“儉”。清人錢泳在談到“儉”時說:“譚子<化書>雲:‘奢者心常貧,儉者心常富’。故吾人立品,當自儉始。凡事一儉,則謀生易足;謀生易足則於人無爭,亦於人無求。無爭無求,則閉門靜坐,讀書談道,品焉得而不高哉!”(《履園叢話》卷七)
全聯是說,心裏安適是由於自己知道滿足;自己能自尊自貴是因為沒有貪求或無求於人,故無求品自高,“無求覺身貴”(陸遊《東籬雜題》)。而“賤物貴身”(即貴惜自身),也是“延齡之術”(唐·宋之問語)。
與此聯內容相似的還有兩副聯語,一副是沈醉先生作為座右銘的聯語:
有事身方健;
無求品自高
另一副是百歲退休教師張夢萍的門聯:
知足心長樂,
無貪品自高。
95.家坐無聊,亦念食力擔夫紅塵赤日
官階不達,尚有高才秀士白首青衿
選自清·蒲鬆齡《省身語錄》和金纓《格言聯璧·持躬類》。即居家閑生煩悶,應想到靠勞力吃飯的挑夫在炎炎赤日中辛勞奔走;職位不夠顯達,但還有才能卓越的優秀人才到老仍是平民布衣。明人陳繼儒說:“人隻把不如我者較量,則自知足。”(《小窗幽記》)清人沈複在《浮生六記·養生記道》中則作了一番自勸自解的比較:“將啼饑者比,則得飽自樂;將號寒者比,則得暖自樂;將勞役者比,則優閑自樂;將疾病者比,則健康自樂;將禍患者比,則平安自樂;將死亡者比,則生存自樂。”作退一步想,可得自在之樂,唯知足者能之。這裏的關鍵是要知道滿足,正如古希臘哲學家伊璧鳩魯所言:“誰不知足,誰就不會幸福,即便他是世界的主宰也不例外。”(《著作殘篇》)
無獨有偶,另一位清人李漁則在《閑情偶寄》中特地介紹了“退一步法”:“我以為貧,更有貧於我者;我以為賤,更有賤於我者;我以妻子為累,尚有鰥寡孤獨之民,求為妻子之累,而不能者……以此居心,則苦海盡成樂地。”他說:“所謂退步者,無地不有,無人不有。想至退步,樂境自生。”
正是:
退一步行即是安樂法;
道三個好廣結歡喜緣。
(清·石成金《傳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