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寡欲》)
73.欲除煩惱須成佛
各有來因莫羨人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八記:過潤州,見僧壁對聯雲:要除煩惱須成佛,各有來因莫羨人。
又作“欲除煩惱先忘我,各有因緣莫羨人”(清·金纓《格言聯璧》)。
又作“欲除煩惱須無我,想求康樂莫貪心”。這三副聯語,揭示了人們煩惱的根源和驅除煩惱的方法。人們之所以有種種煩惱,多由多欲貪求而來。古人有言:“患生於多欲”。“人多欲虧義,多憂害智,多懼害勇”(西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相反,如果像《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所言:“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那就沒有什麼煩惱可言了。世界上,“仙沒有,無欲即仙。”(明·陳繼儒《養生膚語》)
英國作家布朗說:“長期的心灰意懶以及煩惱足以致人貧病枯萎。”那麼,怎樣驅除煩惱呢?三副聯語提供了三種方法,即:一是“須成佛”,即棄惡向善,戒除貪瞋癡三毒,寧心斂神,趺坐修禪,達到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二是要“先忘我”、“須無我”,也就是要少私寡欲。“沒有煩惱的貧窮,勝於苦惱重重的富有。”(古希臘·米南德《殘篇》)三是不要貪心。貪心煩惱多,知足自常樂。各人有各人的情況,各人有各人的機緣,不要盲目攀比和羨慕別人。這樣才心情平和康樂,不至產生煩惱。“潔身自好,免除一切煩惱。”(美·德萊塞《鎖鏈》)
74.欲除煩惱須無我
曆盡艱難好作人
此聯為清代軍事家、詩人彭玉麟(字雪琴)的詩句。許多楹聯書籍的作者或轉抄者都誤以為此聯是俞樾的自題聯,其實此聯是彭雪琴致俞樾的信中使用的詩句。俞樾在《與次女繡孫談人生》時說:“昨得彭雪琴侍郎書,有詩雲:‘欲除煩惱須無我,曆盡艱難好作人。’此言有味,故為汝誦之。”俗話說,勸君莫煩惱,煩惱催人老。煩惱,人皆有之,但煩惱的內容則因人而異,然追根求源,煩惱都從“我”字而來。無我則無私,心底無私天地寬,有何煩惱可言?所以“無我”是根除煩惱的良藥。“欲除煩惱須無我”,實在是深諳哲理的人生經驗之談。
同樣,在人生的航程中,不會永遠一帆風順。“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曆盡艱難好作人”,已為大量事實所證明。對聯以“過來人”的口氣,中肯地向人們提出勸誡,富有啟迪性。1924年4月22日,愛國將領馮玉祥的獨生子馮洪國要出外學習,臨行時也題書此聯以教子。他深情地說:“這是我寫給你的,也是寫給我自己的。要無我,才能為民眾,為大家。自己一點怨言都沒有,甘心情願為百姓效勞。你年紀尚小,不知道做人的難處。做一個好人必須經過磨煉。”
75.無求便是安心法
不飽真為卻病方
選自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六。
這是一副書齋聯。人生在世,食衣住行,不能無所需求。上聯的所謂無求,是指對財富、物質享受、地位權勢等方麵,應隨緣隨分,不作非分或過分的追求,即所謂知足。做到這一點,自然心安神泰。西漢·韓嬰指出:“夫利為害本而福為禍先。唯不求利者為無害,不求福者為無禍。詩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故非道而行之,雖勞不至;非其有而求之,雖強不得。故智者不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是以害遠而名彰也。”(《韓詩外傳》卷一)上聯即是告誡人們:“貧以無求為德”,“貴莫貴於無求”,“能無求者,天不能賤”。(清·金纓《格言聯璧·持躬類》)當然,如果像明代洪應明的《菜根譚》所雲:“以積貨財之心積學問,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國家。出此入彼,念慮隻差毫末,而超凡入聖,人品且判星淵矣。”果能如此,則是可取的。
下聯語本《論語·述而》“君子食無求飽”和《呂氏春秋》“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謂五髒之葆。”晉·張華《博物誌》雲:“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清人李漁也說:“為食也,寧失之少,勿犯於多,多則饑飽相搏而脾氣受傷,數月之調和,不敵一朝之紊亂矣。”(《閑情偶寄·飲饌部》)這些告誡人們,要量腹而食,掌握饑飽之度,達七八成飽即止,不使腸胃有過重負擔。
寡欲以安心,節食以卻病,即“無求”是養心,“不飽”是養身,此乃養生保健妙方。
曾有楹聯書籍的編者或轉抄者誤以為此聯為張之洞所撰,實際上是比張之洞早出生120年的清代文學家袁枚在《隨園詩話補遺》卷六中就收入了此聯。
76.勤浴無病勤欲病
學道不憂學盜憂
選自某地一家浴室的門聯。
此聯化用明·範立本《明心寶鑒·正己篇》:“頻浴身安頻欲病,學道無憂學盜憂。”
上聯告誡人們要淨潔自處,清心寡欲。勤浴,其含義有三:一是沐浴。古時稱洗發為沐,洗身為浴。故《楚辭·漁父》有“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之說。漢·王充《論衡·譏日》謂:“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皆去形之垢。”所以自潔清也。皮膚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洗澡有保持皮膚清潔,舒經活絡,調和氣血,解除疲勞的作用。二是浴麵,又名幹洗臉,係自我按摩方法之一(此外還有全身按摩)。先將雙手擦熱,貼在麵下部,兩手中指分別放在鼻翼兩側迎香穴處,向上推擦至額角後而下,經耳門穴而返回麵下部。反複多次,有暢通氣血、祛風散寒、提神醒腦等作用。常用以防治感冒、鼻炎、頭痛、失眠等。三是浴德,修養德性,滌慮洗心。《禮記·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孔穎達疏:“浴德,謂沐浴於德,以德自清也。”三者都有益於身心健康,故言“勤浴無病”。顯然,浴麵、浴德要勤,而洗澡次數則不宜過頻,否則會使皮膚缺少油脂而變得幹燥,會耗真氣而使人感到疲倦。洗澡“必於密室”,免冒風邪。浴後尤宜避風,“浴後當風,腠理開,風易感。”(清·曹庭棟《養生隨筆·盥洗》)洗澡也不能過饑過飽。勤欲,指放縱情欲。從養生角度講,隻有節製私欲和情欲,清淨淡泊,才是根本的卻病延年之道。明人餘繼登在《典故紀聞·卷一》中說:“人但能清心寡欲,使氣和體平,疾病自少。”
下聯中的“學道”是指追求“仁”、“義”的道德實踐。《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聯語下半句即告誡人們要加強道德修養,守道不移則無憂:而貪婪學盜,隻能貽害自己。聯中“勤”、“病”、“學”、“憂”四字重出,為同字同義相對,“浴”與“欲”、“道”與“盜”四字則是同音異字、異義相對,經排比成聯,讀來尤覺筆轉意繞,文情跌宕。
民國·胡瑞芝《養正錄》中也有一副勸誡人們淡泊名利,節製情欲的對聯:
利藪名場埋俊傑;
愛河欲海喪英雄。
聯語說有多少俊傑被埋葬在名利場中,又有多少英雄淪喪在欲海愛河裏!語極警策,令人深思。
77.淡泊明誌心當健
平易近人道不孤
此為中國詩人劉大白的贈友聯。“淡泊”,即恬淡,不追逐名利,生活儉樸。《東觀漢記·鄭均傳》:“好黃老(指黃帝、老子,即好黃老之學),淡泊無欲,清靜自守。”“明誌”,即表明心誌。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上聯是說,“澹泊明誌”即是恬淡寡欲,方能有清明高遠的誌向。不汲汲於名利,不戚戚於得失,隻有這樣,身心才會健康。淡泊明誌,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淡泊也是心理養生的“保健品”。
下聯的“平易近人”,指態度謙遜溫和,使人容易親近。唐·白居易《策林》十二:“故周公歎曰:‘大夫平易近人,人必歸之。’”“道”,指道德、道義。語雲:“德不孤,必有鄰。”意思是說,有德之人,態度謙遜、和藹可親的人,人們必然會與之相聚為伴。有良好的人緣和人際關係,這對於成就人的事業和身心健康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
78.淡如秋菊何妨瘦
清到梅花不畏寒
此聯作者姚步瀛,清同治進士,曾任湖南慈利知縣,為官清正,這是他為官署題寫的對聯。
“菊花如誌士,過時有餘香。”(宋·陸遊《晚菊》)上聯以秋菊明誌,警策自己淡泊名利,寧靜處世。時值秋天,草木凋零,山寒水瘦,唯獨菊花“不隨眾草出,能後百花榮。”(明·李夢陽《菊花》)傲霜臨風,競放吐豔,姿容萬千,清香陣陣。正如南宋詩人陸遊所詠:“菊花如端人,獨立淩冰霜……紛紛零落中,見此數枝黃,高情守幽貞,大節凜介剛。”(《陶淵明雲三徑就荒鬆菊猶存蓋以菊配鬆也餘讀而感之因賦此詩》)
正是菊花這種“能後百花榮”、“大節凜介剛”的頑強精神和堅貞品格,贏得花中君子的美譽,曆來為世人讚賞傳頌,尤為那些不趨世俗、節操高尚的誌士仁人所鍾愛。何妨瘦的“瘦”,指瘦削,清瘦。宋·李清照《醉花陰》詞:“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瘦,亦指貧困,不富裕。上聯是說,隻要有人淡如菊的品格和操守,自然就與世無爭了。
其實,古往今來,人們喜愛菊花,除了它象征的品格以外,它還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菊為壽客。”(宋·龔明之《中吳紀聞》卷之四)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草部談到白菊時說:“其苗可蔬,葉可啜,花可餌,根實可藥,囊之可枕,釀之可飲。自本至末,罔不有功。”這就是說在我國三千多種菊中除可供觀賞外,還有不少實用菊。如主產廣東的食用菊,其品種有蠟黃、細黃、細遲白、廣州大紅等;主產浙江、河南、安徽的茶用菊,如杭菊、懷菊、滁菊、亳菊等,還有作為藥用的黃、白菊,包括茶用菊,及歙縣的貢菊、河北的瀘菊、四川的川菊等。故西晉文學家潘嶽的《秋菊賦》雲:“既延期以永壽,又蠲疾而弭屙。”宋·範成大《範村菊譜序》雲:“神農書以菊為養生上藥,能輕身延年。”元·曹之謙的《白菊》有:“見說寒英能愈疾,擬開三徑著茅亭。”明·唐寅《菊隱記》則說:“蓋菊乃壽人之草。”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元·王冕《白梅》)下聯以梅花為喻,激勵自己要清身潔己,貧而樂道。在我國,梅與鬆、竹向有歲寒三友的美譽,幾千年來,我國人民素愛梅花,不僅積累了種梅的豐富經驗和賞梅的高雅情趣,而且留下了至今留傳不絕的詠梅詩詞。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宋·林逋《山園小梅》),寫梅之風韻:“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明·高啟《梅花》),狀梅之體態;“冰姿不怕雪霜侵”(清·秋瑾《梅》),“淩厲冰霜節愈堅”(宋·陸遊《射的山觀梅》),讚梅堅貞不屈的品格。有了“清到梅花不畏寒”的精神,也就無私無畏了。
還有兩副內容相同或相似的頌菊詠梅聯:
一副是近代詩人高燮贈南社同人、摯友鄭逸梅(1894—1992)先生的:
人淡如菊;
品逸於梅。
鄭的居室聯則有:梅花數點;月色一寮。
另一副是舊時紹興三味書屋懸掛的對聯:
屋小如船;
人淡似菊。
79.素甘淡泊心常泰
曾履憂危體愈堅
這是享壽93歲的著名教育家、國學大師、古典文獻學家、書畫家、文物鑒定家啟功教授自題的書齋聯。啟功給書齋取名“堅淨居”,意為“一拳之石取其堅,一瓢之水取其淨。”此聯從書齋著筆,闡述自己的人生哲理。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宋·蘇軾《趙德麟字說》:“今君學道觀妙,淡泊自守,以富貴為浮雲。”上聯即由此化用而來。意思是說,平素樂於淡泊,襟懷坦蕩,心裏就常安寧平靜。啟功家中的另一幅對聯正反映了他素甘淡泊的品格:
立身苦被浮名累;
涉世無如本色難。
“憂危”,即憂慮惶懼或憂患危難。《書·君牙》:“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於春冰。”下聯是說,隻有小心謹慎地經曆憂患危難的考驗,困知勉行,才能體愈堅。這裏的“體”,既指形體,也指心神、德性。正如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謝覺哉所雲:“困難不僅可以磨煉我們的意誌,還可以鍛煉我們的身體。”(《青年人怎樣鍛煉自己》(1961)
此聯既是作者精神風貌的生動寫照,也是他修身養性經驗的精辟總結。
80.計利當計天下利
求名應求萬世名
此聯是國民黨元老於右任1961年撰贈友人蔣經國的。清·金纓《格言聯璧,從政類》有一則聯語:“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謀之;利在一時勿謀也,利在萬世者謀之。”此聯即化用此語而來。
聯語明白曉暢,但含義深刻,反映了儒家積極入世的名利觀。關於“名”與“利”,古人曆來評論較多,唯明人莊元臣評析較詳。他說:人之好名者,其等有三:有好閭閻之名者,有好士大夫之名者,有好聖賢之名者,同為名而品第殊矣。唯利亦然,有好目睫之利者,好終身之利者,好子孫數十世之利者。好閭閻之名與目睫之利者,眾人也,好士大夫之名與終身之利者,君子也,好聖賢之名與子孫數十世之利者,聖賢也。人之所異者,唯其所好名利者,有遠近大小之不同而已矣(《叔苴子外編》卷二)。那麼好聖賢之名與利有何特點呢?其顯著特點是“修仁服義,履中蹈和,出入繩墨之中”和求“子孫數十世之利”,“以遺隱德於後世”(明·莊元臣《叔苴子外編》卷二)。聯語作者正是從這樣的聖賢之道的名利觀出發,鼓勵蔣氏從民族的長遠利益和國家的前途出發,以國家統一大業為重,“計天下利”、“求萬世名”。1982年7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承誌為奉勸蔣經國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致信蔣經國又特意引用了此聯。
“淡泊以養壽,亦非慕名高。”(宋·陸遊《居家自戒》)曆來養生家為了追求長壽目標,是主張淡泊名利的。但長壽,不僅是生命活的時間長,也包括“死而不亡者壽。”(《老子·三十三章》)意謂為世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為天下人謀利益,為子孫萬世留榮名,死而永垂不朽的人,也是壽。在這點上傳統的養生觀與科學的人生觀是一致的。
1986年4月25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曾改寫一副古聯(這副古聯是曾任鹹豐、同治年間南陽知府的顧嘉蘅為南陽武侯祠所撰的楹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以銘心誌:
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
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
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的為政觀和利益觀。
81.寧為宇宙閑吟客
怕作乾坤竊祿人
唐·杜荀鶴《自敘》詩的頷聯。
全詩為:
酒甕琴書伴病身,熟諳世事樂於貧。
寧為宇宙閑吟客,怕作乾坤竊祿人。
詩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無言處,白發吾唐一逸人。
(《全唐詩》第20冊,第7975頁)
“宇宙”,指天地,高誘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閑吟客”,指吟詩作文的閑人。“乾坤”象征天地陰陽;亦指國家、天下。“祿”,指俸祿、利祿,為食俸祿而居官位。“竊祿人”,言無功受祿的人。作者杜荀鶴曾累舉進士不第,漫遊閩越、荊楚、梁宋等地,複歸隱山中十五年,大順二年(891)登進士第,時危世亂,複歸舊山。“四海內無容足地,一生中有苦心詩。”(《冬末自長沙遊桂嶺留獻所知》)。他說:“世間何事好,最好莫過詩。一句我自得,四方人已知。生應無輟日,死是不吟時。”(《苦吟》)上下聯是說,寧可為天地間吟詩作賦,有德而隱居的閑人,也怕做對國家無功而空食俸祿的庸俗官吏。這一聯警句,上下對仗,一取一舍,涇渭分明,表現出詩人自奉淡泊、冰清玉潔的品格。
82.損之又損,栽花種竹,盡交還烏有先生
忘無可忘,焚香煮茗,總不問白衣童子
選自明·洪應明《菜根譚》。這副對聯是要人們把一切世俗雜念減少到不能再減少的程度,隻留下些栽花種竹、焚香煮茗的閑情雅趣。上聯的“損之又損”,語本《老子·四十八章》:“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從事於學習的人知識一天天增多,從事於道的人情欲一天天減少;減少它再減少它,以至於達到無所施為;無所施為就會無不是它所為。上聯的“烏有先生”,是漢·司馬相如《子虛賦》中虛擬的人名,意為無有其人。意思是說要把物質欲望減少到最低限度,寄情栽花種竹,把世俗煩惱都交還給烏有先生。
下聯的“忘無可忘,”語出《莊子·天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意謂學道之人要忘掉一切,甚至連自身的存在都忘掉,才可以達到天道的境界。下聯中的“白衣童子”,特指送酒的人。南朝宋·枟道鸞《續晉陽秋·恭帝》:“王宏為江州刺史,陶潛九月九日無酒,於宅邊東籬下菊叢中摘盈把,坐其側。未幾,望見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後歸。”後因以為重陽故事。宋·司馬光《和同舍對菊無酒》:“盡日柴門外,白衣來不來。”清·沈駿《九日》詩曰:“有酒嚐重陽,無煩白衣至。”下聯是說要讓腦中再沒有什麼煩惱可忘的了,傾注焚香煮茗,不問白衣童子為誰送酒而進入忘我境界。
83.身被名牽,樊籠雞鶩
心為形役,塵世馬牛
此聯選自明·陳繼儒《小窗幽記》。
聯語是說,身被名韁利索牽扯、拘束,就如樊籠中的雞鴨不得自由,心為形骸所役使、拘束,即為口腹之欲所驅使,便如同人世間的牛馬聽人驅使一樣。怎樣擺脫“身被名牽”、“心為形役”的狀態呢?聽聽三國·魏時官至司空、封京陵侯的王昶的訓誡,也許不無益處。他說:“覽往事之成敗,察將來之吉凶,未有幹名要利,欲而不厭,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祿者也。”因此他教育後人要“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把儒家積極用世與道家的知足保身結合起來,“故以玄默、衝、虛為名”(《戒子渾、深書》)。再讀讀金代醫學家李杲的議論也許會受到啟發:“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可取之輕而棄之重耶……安於淡泊,少思寡欲,省言語以養氣,不妄作勞以養形,虛心以維神,壽夭得失,安之於數,得喪既輕,血氣自然諧和,邪無所容,病安增劇?”(《脾胃論·遠欲》)這段話從醫學角度說明了淡泊名利對健康長壽的重要意義。
清文學家蒲鬆齡《省身語錄》中有一聯同樣具有警策作用:
欲不除,似蛾撲燈,焚身乃止;
貪不了,如猩吃酒,鞭血方休。
從自省的角度,如何窒欲製貪呢?蒲氏也有一聯:
欲心正熾時,一念著病,興似履冰;
利心至貪處,一想到死,味同嚼蠟。
(《省身語錄》)
另一副佚名聯,不失為擺脫“身被名牽”的心路:
無貪心,無私心,心存清白真快樂;
不尋事,不多事,事留餘地自逍遙。
84.石火光中爭長競短
蝸牛角上較雌論雄
選自明·洪應明《菜根譚》,全聯為:
石火光中爭長競短,幾何光明;
蝸牛角上較雌論雄,許大世界。
上聯是說人生就像擊石發出的火光一閃即逝,在這短暫的人生中去爭名奪利豈不虛度了光陰。上聯化用白居易的《對酒》:“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要人們珍惜時間,不要為利祿而斤斤計較,不論生活是富是貧,都應該歡樂地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