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開報道的情況得知,這幾年國家稅收金額持續增長,對發展國民經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時,逃稅、漏稅現象也比較普遍,有些數額還很大。怎樣解決呢?除了稅製的改革完善,加強法律監管之外,媒體談論較多的是國人“納稅意識淡薄”。那麼,為什麼“淡薄”呢?我看主要原因有三條。
曆史上的苛捐雜稅是盤剝人民大眾的。所以,“迎闖王,不納糧”,成了農民起義軍的口號。“家家賣私酒,不犯是好手”,逃稅也成了聰明機智的表現。“八路軍的會多,國民黨的稅多”,這樣的民諺出自現代,可見不久以前,老百姓仍然把“稅多”跟反動的國民黨政府聯係起來,民脂民膏養肥了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嘛。因此人們對征稅長期存在著逆反心理。要扭轉這種曆史遺留的觀念,我看最主要的是說明(宣傳)人民政府是人民自己的政府,並且經常地以事實證明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使納稅人相信稅金完全是用來為人民大眾辦事的。
第二條與“為政清廉”密切相關,就是政府要有明確的稅收支出報告,供納稅人和他們的代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並能提出意見。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這些錢都花到哪兒去了?朱總理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說:“錢到哪兒去了?都被官員們吃掉了。”據報道,某貧困縣一年的招待(吃喝)費高達幾百萬元,他們吃的也是人民血汗錢呀。毋庸諱言,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也有腐敗的官員,這幾年我國嚴厲懲辦腐敗分子,公之於眾,取信於民,效果很好。農村張榜公布財務收支賬目,不但村民滿意,幹部的威信也提高了。對“希望工程”的捐款,各種救災捐款、捐物,都有明確的開支、發放報告,效果也很好。即使查出挪用或貪汙捐贈錢物的罪犯,依法嚴懲,公開曝光,效果也是好的,讓公眾相信政府是嚴肅認真、負責到底的。就連外國的專項優惠貸款和贈款,譬如支援我國環保建設的資金,也要讓人家了解乃至參與監督開支情況嘛。然而,我們的納稅人,對於稅金的開支情況,往往隻有一個籠統的概念。像三峽工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這樣巨大的建設項目,援助東南亞(恢複經濟)的數十億美元,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建設投資等,普通納稅人對於其決策的過程、投資和開支情況,究竟知道多少呢?又怎樣發表主人翁的意見呢?我舉這些例子,並不是說大家反對這些決定,而是說,有關的領導部門,本來可以通過更多的民主程序征求納稅人的意見,尊重納稅人的權利,從而提高廣大納稅人的責任心和納稅意識。將這個調動群眾積極性的民主程序“簡單化”,讓納稅人處於被動地位,隻能事後擁護或接受這些決定,還要批評大家“納稅意識淡薄”,其說服力也就差勁了。譬如建設北京西客站(全國最大的現代化火車站),其決策、投資和開支情況,納稅人知之甚少,當初隻能讚揚,無法提出意見和建議,事後發現存在嚴重的質量(偷工減料)和說不清(至少是北京市民說不清)的經濟問題,大家也隻好接受現實了,連接受教訓都談不上,因為並沒有公布“教訓”是什麼?責任人是誰?至於怎樣返工修繕西客站,以及再花納稅人的多少錢,都不清楚。這也是“納稅意識淡薄”的一條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