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長城究竟有多長嗎?大家都說萬裏長城,目前電視台還在播放我們熟悉的《長城謠》:萬裏長城萬裏長……這是有根據的,《史記》就有長城“綿延萬裏”的記載,形成了“萬裏長城”的習慣說法,但那隻是秦長城。
研究長城五十多年的羅哲文先生說,長城的總長度是十萬八千裏!我國許多朝代都根據當時的民族關係和防務需要修建自己的長城,秦始皇統一華夏,把戰國的長城連接起來,重加修葺,綿延萬裏;漢長城有兩萬裏;明長城一萬裏……它們並不在同一條線上。宇航員在太空也能看到的長城是磚結構的明長城。磚很貴,燒磚要用大量煤炭,所以戰國和秦漢時期都是土築長城,早已殘缺不全了。最近考古工作者還在“西域”不斷發現土築的烽火台和難以辨認的土城牆遺址。
2002年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調查保護工作重點轉向亞洲。我國現有的十八項世界文化遺產之首就是長城,有關方麵的專家學者已行動起來,進一步考察長城。有趣的是“忽略”很久的丹東明“長城”重新進入視野,被認為是“萬裏長城”最東端的起點,動搖了“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傳統說法。然而,明朝在鴨綠江邊修建長城的防禦對象是誰呢?我國東北地區當時是後金(前清)的勢力範圍,明朝的防禦重點的確在山海關一線嘛。丹東的長城有多長?向何處延伸?既是明長城,磚結構的,就不會消失得很快--如果沒有新發現,僅在丹東有那麼一兩千米(其中一段還是新建的),就很難認定它是“萬裏長城”的一部分和最東端的起點了。
如此說來,西南地區也有“長城”,就我親眼所見,湘西鳳凰縣城西的黃絲橋城堡,擁有一段保存完好的石頭邊牆,是唐代的屯兵之所和邊防工事;沈從文先生描繪的《邊城》也是屯兵之所,也有石頭邊牆;貴州也有類似的邊牆。它們都是散在的防禦工事,並不能與“萬裏長城”相提並論。我國曆史悠久,民族關係複雜,這些城堡、邊牆作為文物加以保護和辟為旅遊景點都很好,卻不必勉強地與“萬裏長城”掛鉤。
我國修建長城的曆史久矣,從戰國時代算起,直到滿族入主中原,斷斷續續修建了近兩千年。清朝“康乾盛世”的政治、經濟、文化、軍功、版圖和民族團結,都達到了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才使萬裏長城從邊防工事變成了內牆和文物。現在長城已經是我們中華民族團結愛國的象征,也是全人類最宏大的古建築。對長城的研究、保護、觀光,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內涵。
我願推薦一座“長城博物館”--北京的司馬台長城。它在古北口迤東,建在一座扇形大山的脊背上,險峻非凡,全長十九公裏,卻擁有一百三十五座敵樓,幾乎每隔百米就有一座,密度超過了作戰的實際需要。最有價值的是,這些敵樓的層數、外觀、內部結構和藻頂各不相同。它是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修建的,據說戚將軍把曆代長城所有的敵樓各選一座建於此地,當做“軍事學院”演練他的將士。這裏被羅哲文先生譽為“長城之最”。您要遊覽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都有纜車可坐。這裏“修舊如舊”,要徒步攀登百步天梯,到達仙女樓、海拔近兩千米的望京樓,還需要冒險精神呢。“不到長城非好漢”,攀登司馬台長城,更能使好漢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