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人的生命倫理(2 / 3)

二、生命價值倫理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科學的發展,圍繞如何認識人的生與死、如何處理人的生與死的問題,形成了不同的認識,由此,產生了生命神聖論、生命質量論以及生命價值論等不同的觀點。

(一)生命神聖論

1.生命神聖論的含義

生命神聖論是強調人的生命至高無上和不可侵犯的生命價值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應無條件地保存人的生命;不惜任何代價維護和延長生命;一切人為終止生命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不允許對人的生命和死亡有任何觸動和侵犯;不允許對人體有任何改變和修補。

古今中外的倫理思想對生命神聖論都推崇備至。從中國古代《黃帝內經》所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到孫思邈名作《千金要方》的“人命至重,貴於千金”;從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到佛家宣揚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從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的“生命是神聖的,因此我們不能結束自己的生命或者別人的生命”,到中世紀神學家托馬斯·阿奎拉訓誡“誰殺死自己就是對上帝的犯罪……”;從《希波克拉底誓言》承諾“決不為婦人施墮胎術”,到1948年《日內瓦宣言》約定“即使在威脅之下,我要從人體妊娠的時候開始,保持對人類生命的最大尊重,絕不利用我的醫學知識,做違反人道原則的事”。縱觀人類道德發展史,生命神聖論是傳統醫學道德,乃至社會一般道德的一條最基本的原則。這條原則至今仍在發揮其作用。

2.生命神聖論及其倫理意義

生命神聖論是曆史上出現最早的生命價值觀念,它在動物本能基礎上和社會風俗中逐漸形成,並在社會道德意識中不斷發展。

生命神聖論的提出首先源於人的生存需要。生存的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人體正常的生理運轉和新陳代謝,人體各種器官、組織等的健康。否則,再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都是毫無意義的。因此,對人來說,生命最為寶貴。基於這種認識,在對待人的生命問題上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生命神聖論的倫理觀。

生命神聖論的提出還根源於醫學職業的性質。醫學誕生於人類的追求和渴望之中,自誕生之日起,始終以維護人的生命、增強人的健康為己任。醫學職業的這種特殊性與生命神聖倫理觀一脈相通,為生命神聖倫理觀在醫學職業範圍內的廣泛運用提供了最適宜的條件。隻要人類生存的欲望不變,就不會放棄對生命的追求,生命神聖的倫理觀就不會消失,尊重人的生命就將是醫學道德的永恒法則。

生命神聖論觀點對人類爭取自由、平等及珍愛生命等方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倫理學中反映出重視生命、關心病人等思想,這有利於人類生存與發展,有利於種族強大、民族繁衍和社會進步。重視生命、珍惜生命的觀點,深刻地影響著醫學科學發展,也是促使一代代醫學家努力進取,探索生命,維護健康的強大精神動力。

3.生命神聖論的局限性

生命神聖論把生命神聖化和絕對化,片麵強調人的生物學生命的存在價值,勢必導致對生命數量的偏重而對生命質量的忽視,一方麵不利於計劃生育及醫學科學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另一方麵為了維持或延長生命質量低下的生命,不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從而影響衛生資源的合理分配,影響醫學和社會的健康發展。

(二)生命質量論

1.生命質量論的含義

生命質量論是以人的自然素質的優劣高低來衡量其生命存在的自身、他人及社會價值的一種理論觀點。生命質量論強調人的生命存在的價值,是應醫學模式轉變和現代生物技術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理論觀點,是在生命神聖論的基礎上對生命倫理問題的進一步認識。

2.生命質量的標準與判定

生命質量論認為人的生命質量有三個層次,即主要質量、根本質量和操作質量。生命質量的判定一般有三種情況:主體自我判定;代理人判定;第三方判定。

第一,主要質量。主要質量是指個體的身體和智力的狀態,即能滿足個體自身生理及生存的最基本需要,是一種低級的生命質量狀態。這是區別一個正常人和非正常人的重要標準。這個標準把無腦兒、白癡、唐氏綜合征等看成是非人。

第二,根本質量。根本質量是指生命的意義、目的,即體現自我與他人和社會的相互作用關係中生命活動的質量。參與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是構成人、社會人的根本質量所在。以這個標準判斷,嚴重的脊柱裂嬰兒、極度痛苦的晚期癌症病人與不可逆的昏迷病人等都因無法充當社會角色,生命質量就低或喪失了根本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