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醫學實踐是醫德修養的動力和檢驗醫德修養的標準
新舊思想的鬥爭是一個長期反複的過程,思想的改造和認識的升華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醫務人員隻有在長期的醫學實踐中,根據現實的要求不斷加強學習,自我反省,才能形成和完善自己的醫德品質。因而,醫學實踐成為醫德修養的動力。同時,醫學實踐和社會向醫務工作者提出了一係列新的醫德課題,促使人們去研究、去解決,從而不斷地推動著醫德水平和醫德品質的提高。而人們的醫德修養如何,也隻有通過醫學實踐才能表現出來,並在醫學實踐中得到檢驗。
(二)醫德修養的基本方法
醫學實踐是醫德修養的根本途徑,也是醫德修養的根本方法,在與醫學實踐相聯係的基礎上,進行醫德修養的具體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1.學習的方法
學習不僅可以使人了解和掌握新信息,接受新事物,而且促使人們研究新情況和新問題,並更好地適應社會、適應工作。因此,醫務人員進行醫德修養應把學習作為基本的方法。學習包括多方麵的內容:一是理論學習。醫務人員應係統學習醫學倫理學,了解和掌握醫德基本理論、原則和規範等,並將其轉化為內心信念,指導醫療和生活實踐。此外,還要認真學習相關的人文醫學知識,如醫學美學、醫學心理學、醫學社會學等,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二是思想學習。學習古今中外優秀的醫德思想,學習同行優秀的醫德品質是完善人格,提升醫德境界,向醫德理想境界邁進的有效方式。三是行為學習。行為學習主要是學習先進人物的醫德行為。效仿曆代醫家的高尚醫德情操,以榜樣的力量來鞭策自己,是醫德修養的有效方法。理論學習、思想學習和行為學習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學習的不同方麵。因此,醫務人員在學習時要做到三者協調並進,不可偏廢或孤立地進行。當然,三個方麵的學習都要遵循其內在規律,並同醫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2.內省的方法
所謂內省,就是對自我內心世界進行反省。醫德修養離不開內省、檢查、解剖等“自識”。我國古代倫理思想家十分重視修養中的“內省”的功夫。孔子“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曾子“吾日三省吾身”,韓愈“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王陽明更是強調“省察克治”的功夫。這種自我“內省”已成為中華民族具有高度自我批評精神的優良品質。今天,我們仍應以此作為“養德至善”的重要途徑。隻有通過經常地、自覺地解剖自己,評價自己,分析自己,調控自己,才能使自己的醫德境界不斷地向更高目標升華,並抵製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人非完人,醫務人員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某些弱點、缺點甚至錯誤,經常檢點、省察自己是非常必要的。社會主義醫德要求醫務人員應有知恥之心,改過之勇,要敢於和善於內省。當然,內省決不是脫離實踐的修身養性和“閉門思過”,而是聯係自身實際、患者實際和社會實際而進行的積極的自我解剖、自我批評,以不斷求得新的進步。
3.“慎獨”的方法
“慎獨”是中國倫理思想史上一個古老的、特有的修養方法。《禮記·中庸》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總是十分警惕的,從最隱蔽處最能看出人的品質,從最微小處最能顯示人的靈魂。所以,“君子”越是獨自一人,沒有監督時,越要小心謹慎,不做違反道德的事。“慎獨”強調了道德主體內心信念的作用,體現了嚴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的精神,指出了一個人自覺實踐道德行為的意義。
“慎獨”不僅是一種道德修養的方法,也是一種更高的道德境界。醫德中的“慎獨”是指醫務人員在單獨工作、無人監督時,仍能堅定醫德信念,履行醫德原則和規範的要求,自覺進行反省,並經過這種反省活動,逐步達到高尚的醫德境界。醫務人員要加強醫德修養,提高醫德品質,應努力做到“慎獨”。這是因為,第一,醫務人員雖然具有群體性,但工作卻有相對獨立性;第二,醫學是專業性很強的職業,醫務人員的工作是否認真負責,診斷是否準確,用藥是否恰當,搶救是否專心,治療是否得當等,病人很難全麵真實了解,家屬一般也提不出什麼意見,其他醫務人員往往也不易發現問題,很大程度上依靠醫務人員自己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第三,醫務人員的心理情緒在日常的醫療實踐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一個醫務人員養成了良好的自律品格,不但能夠用堅強的毅力克服醫療工作中的各種困難,還可以有效地約束可能發生的不良行為,從而使自己的醫療行為時時處處有利於病人與社會。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不可能時時、處處都受外在力量的監督。醫務人員要努力做到“慎獨”,就不僅要“慎思”,而且要“慎言”、“慎行”;不僅要注意從“隱”處下工夫,而且要注意在“微”處下工夫。從大處著眼,小處努力,“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防微杜漸,積小善而成大德。